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阳明这件“哀伤之作”,笔笔蕴含“天地至理”,不愧出自“圣人”之手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书法网:
王阳明这件“哀伤之作”,笔笔蕴含“天地至理”,不愧出自“圣人”之手
一说“圣人”二字,很多人就想到孔子,实际上在孔子之后,明代还有一位“完整”的圣人,他就是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少年时就在“心法思想”上展现出颇高的悟性,中年时因触怒宦官刘瑾,而被贬至贵州龙场。
并在此地领悟到“知行合一,万物随心”的理念,讲求“心即是理”,从内心体察万物之变,完成了著名的“龙场悟道”,创立出“阳明心学”。
成为明代中晚期盛行的学说之一,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颇受欢迎,而且王阳明还将“心学”引入书法,将心灵的舒放展现于笔端。
字字蕴含自然真理的变化,充满遒逸超迈之感,有着“仙风道骨”之气,特别是他的草书更是超脱世俗之境。
将“二王”、黄庭坚、赵孟頫等人的笔法相融合,点画瘦硬清健,运笔挥洒自如,字体骨血兼具,有着晋人的浪漫风尚,又兼具“心学”的超然之气。
被清代学者朱彝尊曾评价曰:“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王阳明的书法有“神通之力”,是我们后世临摹的经典模范。
尤其是这卷《与日仁书帖》达到了“人笔合一”的至高之境,此作是王阳明在母亲病危时,写给弟弟日仁的一幅书信,全文共有128字。
从气韵上来看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似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将悲伤的心境融入到字体中,行笔迅疾洒脱,一泻而下,有着骏马绝尘之姿,但又不会脱离法度。
笔势强劲稳健,字体瘦硬清朗,既包含王羲之的婉约之感,又展现黄庭坚的峻拔凝练,点画的枯润、粗细变化也较为鲜明,暗含着自然万物的“阴阳之变”。
其实王阳明的书法并非一开始就能做到“道艺合一”,他最初在练习书法时,也在追求字体的“形似”,但是练了很长时间还是止步不前。
无法写出艺术的深邃,于是他在每次举笔前,都凝心静思,在心中描绘想要的字形,逐步追求书法的“意象”,让灵魂的思考展现在点画内部。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下笔蕴含着“天地至理”,使内心世界与外形变化达成和谐统一,因此虽是写狷狂肆意的草书,但也能产生温润祥和之气。
让人看后忍不住赞叹“不愧出自圣人之手”,这幅《与日仁书帖》是王阳明生平的草书精品,时常临摹,可以提升用笔的流畅感,丰富自我书作的舒雅气韵。
还可以用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而且王阳明对于书论的创新,可以帮助大家培养深层的艺术思想,扩展书法的“悟性”,对于自我精神内核的提升也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