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神一样的钟繇,为何难见钟书兴盛?原因:伪摹夹杂,难懂难学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神一样的钟繇,为何难见钟书兴盛?原因:伪摹夹杂,难懂难学
来源:尚书房传媒
以普通人的眼光看,钟繇的楷书实在不算美。但是,他却有“楷书鼻祖”的称号,这“神”一样的地位,让人不得不去关注、摹学他。但是,学钟繇者,却往往难得钟书之精髓和神韵。后世书家尽管推崇钟繇,却像后代子孙拜祭先祖,只是名义上的纪念,对钟繇的崇拜更像是对钟繇的缅怀,很难重现当年钟书兴盛的景象。
01 钟繇书迹的流转
书法史上流传的钟繇书法作品主要是小楷,共计有11种。
《淳化阁帖》中收入《宣示表》《还示帖》(《张乐帖》)《白骑帖》《常患帖》(《常羸帖》)《雪寒帖》《长风帖》共6种;《潭帖》(《长沙帖》)第一卷中,见《力命表》《贺剋捷》(《贺捷表》《戎路表》)两种;《汝帖》收刻《墓田帖》;《淳熙秘阁续帖》收钟繇《荐季直表》;明代,《泼墨斋法书》中收刻了一件传为钟繇写的《调元表》,是最晚出的一件。
现在所见到的钟繇书迹,超不出上面这11种,都是刻本。
钟繇传世的著名作品,是《宣示》《力命》《荐季直》《贺捷》四表,都是小楷。从内容看,都是呈给朝廷的奏表,所以用正书来书写以表示尊敬和严肃。
钟繇最负盛名的作品《宣示表》
02 钟繇作品甄别
钟繇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宣示表》,对后世影响极大。
史料记载,东晋王导曾经将《宣示表》“衣带过江”。但是,现在我们也不能确定王导的那一件《宣示表》到底是不是真迹。就算是,也是早已经随王脩埋于地下。
我们现在见到的《宣示表》,笔体平正整肃,没有隶书意态,与传世的王羲之的小楷书十分相似,因此,后人都将《宣示表》定为是王羲之的临本。
至于王羲之临的底本,到底是王导的那一件的真迹还是摹本又或者是辗转临写的临本,尚属疑问。
《力命表》也有与王羲之笔体相通的嫌疑。清代孙承泽认为《力命表》是王羲之临本。他通过对比二人的特色,指出钟繇楷书字形扁阔,带有隶意。而王羲之临本“但以己意临之,不区区求形似之似也。”“古人临书惟欲发露自己精神,不肯寄人篱下,往往如此。”
对于《荐季直表》,清代帖学家王澍认为是伪迹。
《贺捷表》,欧阳修怀疑是伪作。黄伯思辨析释疑,认定是钟繇书。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说:“《贺捷表》是现存钟繇书作中最能体现钟书风格的作品。”
对于《荐季直表》,清代帖学家王澍认为是伪迹。
03 钟繇书风特征
历代书家对于钟繇书风,都有品评,罗列出钟书的三种风格。
《贺捷表》是现存钟繇书作中最能体现钟书风格的作品。
一是瘦劲。羊欣用“瘦”字形容钟繇行书。梁武帝说钟书“字细”。宋人称钟繇“瘦劲”。黄庭坚说钟繇小字“笔法清劲”,是由形质上的瘦劲来品鉴出钟繇用笔的特征和美感的格调。唐代李嗣真以“寒涧宯豁,秋山嵯峨”等自然景象比拟钟书,则是道出了瘦劲的意象特征。
二是天然。庾肩吾曾经品评张芝、钟繇、王羲之三家书风异同,他对钟书的意态特征使用了“天然”的评语,认为:“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南朝人说钟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唐太宗说钟书“布纤浓,分疏密,霞卷云舒,无所间然”;张怀瓘说钟书“道合神明”“幽深无际”,都是喻示钟书“天然”的美感。
第三是古雅。自唐代以来,书法家、鉴赏家对钟繇的推崇,基本上都是沿袭着“古雅”的思路来理解、欣赏、摹学钟书的。后人称赞钟书古雅,以古雅品评钟书的形质和美感特征,主要的依据就是钟书里遗存的隶意。中国文化传统,向来尚古厚古,称钟书古雅,不仅是指脱尽卑俗或不染俗尘的书境,更是认为钟书含有高古的旨趣。元代陆行直跋《荐季直表》称赏钟书“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就是从古雅的角度立言的。
04 钟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对于钟繇书法,历代书家是由衷地推崇和心悦诚服的。钟繇的书法成就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对正书的形成有开创之功,为正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奠定了基础。二,为行书立法,使行书这种流便的书体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在士大夫阶层流行起来,形成新的书法风尚,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人人仰慕风从的“魏晋风韵”。
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旧书体在延续中得到改造,新书体蓬勃兴盛。而钟繇的书法建树,就是这个时代到来的主要标志。钟繇不仅是新体书法的立法者,而且是魏晋风韵的奠基人。
05 钟书的推广及摹学
后世书家尽管推崇钟繇,却像后代子孙拜祭先祖,只是名义上的纪念,对钟繇的崇拜更像是对钟繇的缅怀,很难重现当年钟书兴盛的景象。
元明书家中赵孟頫、文徵明、王宠是复古魏晋,仿效钟书的。吴昌硕也曾自言楷书“学钟太傅三十余年”,得钟书之拙与简。但是,钟繇作品,寥寥数帖,伪摹夹杂,又屡屡翻刻,往往令学者难辨钟繇书作的样式和气质,因之难懂难学。
王宠小楷
吴昌硕小楷
学到钟书的精致,则难免失之拘谨;学到钟书的天然又容易流于粗野。
当年钟书兴盛的景象,何日能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