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他是苏轼启蒙老师,能与王羲之比高低,用书法接济穷人,赵孟頫晚年也学他的字!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三余书社:
他是苏轼启蒙老师,能与王羲之比高低,用书法接济穷人,赵孟頫晚年也学他的字!
书法史上名家辈出,但在后人看来,能与“书圣”王羲之并列的没几个。我们熟悉的“二王”“钟王”,是在告诉我们钟繇、王献之可以与王羲之“掰掰手腕”,但他们生活于魏晋时期。那么,隋唐以后有没有人能和王羲之并列呢?答案是有的,他就是李邕。
“书中龙象”一词是由董其昌创造,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羲之如龙,北海如象”,从此开始,李邕开始和王羲之“捆绑”一起。
清代冯班在此基础上又说:“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鹰。”
李邕,字泰和,唐仪凤三年(678年)出生,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世人称“李江夏”。作为“江夏李氏”出身。
他接受了最顶级的诗文书法教育,少年成名,并恩荫入仕,因为曾担任北海太守,也就有了“李北海”的称号。
李邕在当时闻名海内,杜甫视他为偶像,写诗赞颂“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但他也因轻视李白,被写诗讥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邕在当时为很多名人写过碑文,而且他心系百姓,多用写碑所得接济穷人。
《李思训碑》就是李邕最重要的一件碑刻书法,也是其行书写碑的代表作。李邕笔法受褚遂良、欧阳询、“二王”影响,后世米芾、苏轼、赵孟頫都曾学李邕,苏轼直言:“予书初学李江夏,后来自成一家”;赵孟頫晚年笔法也因学李邕而得力。
《李思训碑》立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全碑现存450余字,单字大小约4厘米。此碑笔画瘦劲硬朗,骨力丰沛,提按分明,行笔方圆并用,转折处圆润自然;
结字欹侧,横画向右上取势,整体稍显修长,与《圣教序》相比,奔放凌厉之气更明显,梁启超称赞它有“龙跳虎卧之姿”。
清代冯班认为:“汝学赵松雪,若从徐季海、李北海入手,便古劲可爱。”这就是因为赵子昂书法中有很多李邕风格元素。
李邕的字既有魏晋法度,又独具一格,深刻影响了后世,不可不学。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李邕被宰相李林甫诬陷,落得被含冤杖杀的下场,而李林甫正是李思训的侄子,真是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