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人子须知》面世的时代背景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人子须知》面世的时代背景
原创 桐源 桐源居士
按:桐源居士百年、千年堪舆系列著作,纵横古今,所涉内容跨时数千年。在对待古人堪舆经典上,专著极尊《葬书》之学,首次对《葬书》原文进行系统的精校通释;独推《玉髓真经》之术,钩深探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归纳梳理,精进阐述;辨正《人子须知》之惑,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国风水典籍做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在传承研究上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分别汇入“千年堪舆”系列之《西垂未央》《月泛金瓯》《二龙争珠》各章节中,并贯穿于新著《开皇大理》《冠世文昌》《金玉满堂》。现略加整理,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在中国风水史上,郭璞享有“祖师爷”誉称。
众所周知的是,从实践中出真知,在《葬书》中发出“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喟叹的郭璞,还是形法派(亦称形势派、峦头派、形峦派)的鼻祖。
承其衣钵,(唐)杨筠松、(宋)张子微等一代宗师,无一不是造诣深邃、旗帜鲜明的形法派代表。
以形法为基础,扎根于广袤山川大地的中国风水术,在朝代更替、社会变革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自唐、宋之后,经历了元朝数十年间的时局动荡,长达500多年的明、清两朝接连开启,风水学呈现旺盛发展的势头,真正进入繁花似锦的时代。
这一时期,朝廷对于风水的束缚与有意无意的混淆得以排解。
伴随着民间风水术的普及深入,大量风水爱好者、理论工作者参与其中,研习风水蔚然成风。反映不同关注点、切入点及理论方法的各种研究渐成体系,演变成分门别类的诸多流派,独立于峦体之外,大有与形法派并驾齐驱之势。
对此,(明)王祎《青岩丛录》概述道:
“择地以葬,其术则本于(晋)郭璞所著《葬书》……后世言地理之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于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伋乃大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间传之,而今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遄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沙、水之相配,而宅拘忌在所不论。其学盛行于今,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二宗之说虽不能相同,然皆本于郭氏者也。”
需要指出的是,“其源甚远”的宗庙之法,并非“始于闽中”。
二派分宗,至少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吕才《阴阳书》和王洙《地理新书》两次官修堪舆书籍,两种观点即出现公开的激烈碰撞,引发后世风水学术的严重分化和对立。
“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这一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主于形势的风水术却非自杨筠松始;随着杨筠松在江西的风水活动的开展,其弟子亦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其学说,并不局囿于形法派。
因此,闽、赣作为风水发祥地,鼎盛于唐末至宋,多种流派夹杂,不能简单地画地为牢,套以二宗之分。
王祎对风水“二宗”的归类虽欠准确,但却道出了宋、元风水分派的基本事实,尤其是对两派本原作了归纳。其所言主于星卦的宗庙之法,被后世统称为理气派。理气派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巨大。
风水具有鲜明的客观性,主观思维只有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才有可能找到打开风水之门的钥匙。
从根本上说,形法风水由现实世界中来,符合风水的客观性特征。理气派崛起,则开辟了风水研究的新路径,为芸芸众生学习风水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形法、理气二派并存于明、清社会,促进了风水学的繁荣,亦引致民间风水术的滥用,真赝纯驳不一。
长期以来,官方的堪舆态度和主张,一直是一个谜。
解密皇家风水秘籍,揭示形理分派的实质内容,有助于厘清两者关系,正本清源。
清代宫廷藏本《钦天监新选风水正论》首次在本书公开甄录,目的就在于此。
明、清风水著作汗牛充栋。在浩渺的堪舆书海中,有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出自一人之心裁”,以通俗易懂的清新面貌示人,那便是《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以下简称《人子须知》)。
《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书影。
由徐善继、徐善述合著的《人子须知》,自嘉靖年间问世以来,广大读者甘之如饴,好评如潮。
该书由事入理,图文并茂,以系统性见长,集前人研究成果与个人实践体会于一体。
阅读这部著作,可以了解风水学发展的大致情况,从中学习风水术的基本内容。
(本文选自桐源居士著作《千年堪舆——二龙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