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七弦风华——当代中国古琴名家访谈录之朱晞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七弦风华——当代中国古琴名家访谈录之朱晞
悦成 桐和琴语
朱晞古琴独奏《流水》
朱晞
江苏太仓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虞山琴派)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古琴江南保护基地主任,江苏古琴学会会长,苏州古琴学会会长,虞山琴社社长,华东交通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常熟博物馆馆长。
1984年,朱晞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并获学士学位。1979年起,他先后随虞山派传人翁瘦苍、吴景略以及著名古琴家龚一先生学习古琴演奏技艺。他在继承虞山派前辈技艺精髓的基础上,融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以诗、书、画入琴,以"古琴哲学家"独步琴坛。多年来,朱参加了大量的演出、宣传、讲座活动,先后应邀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举办古琴名家独奏音乐会,参加"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南京青奥会"非遗展示"等系列活动,出访日本演出,被日本媒体誉为"人间国宝朱晞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朱晞坚持在常熟大中小学校开班授课。他的学生在全国各级古琴赛事中屡屡获奖,一些学生先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民乐系古琴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朱晞致力于社会教学,近三十年来,他培训、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古琴爱好者。朱晞先后主持策划了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暨国际琴学研讨会(2001)、中国古琴流派传人常熟展示周(2008)、第一至第六届中国古琴艺术节等古琴大型展示、演出活动;出版了个人古琴
CD
系列专辑《梧叶秋声》《守约深美》《纤指流年》《大音大象》;主演拍摄了《聆听朱晞》《走遍中国·虞山琴韵》《七弦的风骚》《寂寞七弦》等古琴专题片。
朱晞先后打谱、整理了《洞天春晓》《广陵散》《流水》《白雪》《潇湘水云》《梧叶舞秋风
》《渔樵问答》等10多首古琴曲。朱晞的琴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版专著《古音正宗》,主编《《松弦馆琴谱》钩沉》《松弦馆琴谱钩沉CD集》等专著,并担任《中国古琴民间典藏》副主编,《重评严天池》《吴景略先生古琴艺术形成初探》《构筑古琴艺术立体保护传承的格局》等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专业刊物上。
穿越时空的琴约
张幼琪
"人间国宝朱晞氏"
2014年8月16日,中国首次举办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青奥会)在南京开幕。南京青奥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承办的又一重大奥运赛事。
当日,出席青奥会开幕式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夫人、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罗格夫人、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扎夫人、黑山总统武亚诺维奇夫人、瓦努阿图总理纳图曼夫人等参观南京博物院,在南京博物院清香阁茶屋,观赏馆藏五弦古琴,聆听朱晞演奏古琴曲《流水》《潇湘水云》。朱晞富于神韵的演奏及对世界非遗项目——中国古琴艺术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的介绍,倾倒了来宾们。
朱晞,工诗词,擅书画,是古琴虞山派的当代名家。1990年,28岁的朱晞参加第一届四川成都国际古琴交流会,崭露头角,他的成就载入了当年的《中国人物年鉴》。作为青年古琴演奏家的朱晞,先后应邀参加南北琴人演奏会、江南琴家音乐会、中国青年古琴经典名曲音乐会表演,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人携一琴,最是风流处。朱晞在中国重要的演出中都有堪称经典的演奏。朱晞先后应邀在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古琴名家独奏音乐会;应邀参加全国第三届体育大会开幕式、中国首届古琴艺术节开幕式、全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论坛开幕式、江苏省第二届文物节·江苏绝技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演出;应邀参加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办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的流派纷呈名家义演音乐会、中国古琴大师名家琴韵风采音乐会、中国古琴南方名家音乐会等演出。
大道至简,朱晞演奏的古琴曲自然逸出,表现天地自然、人性的细腻情感,不露斧斫之痕,平淡下充盈着绚烂的经典艺术韵味。是传统,却并不遥远。他的演奏风格在虞山派的传统基因上不仅超越了原曲的意蕴,而且充分张扬朱晞深沉绮丽,古典与浪漫、简洁与深邃、奔放与哲理的艺术风格。是"虞山",已不是原来的"虞山"。2008年,朱晞在日本冲绳、南城展演时,一曲《流水》,跌宕起伏、奔腾激越,呈现到极致。是自然之声,更是生命的感悟,把虞山派琴风演绎到一个全新高度。演出结束时,激动不已的观众争相涌上舞台,当地许多媒体誉之为"人间国宝朱晞氏"。
一脉相承赴琴约
追寻朱晞的成长年代和环境,学古琴,于他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朱晞成长于极"左"年代,当时的古琴艺术已是声韵喑哑,不能学;少年早慧,朱晞16岁考上大学,学的却是物理专业,与古琴艺术相去甚远,不可能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正值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整个社会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朱晞顺势而上,成为一个下海的"弄潮儿",时态差异,更不可能学。
然而,此身偏与众人违,秉一执念,朱晞跨越这三个不可能,叩开了古琴艺术之门。
朱晞的古琴之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他是江苏昆山人,生于太仓,因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搬到了文化古城常熟,住在晚清著名小说家、《孽海花》一书的作者曾朴的旧居。与他家比邻而居的,是常熟名望大族,清末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穌年已花甲的后人翁瘦苍先生。
翁瘦苍,1916年生,江苏常熟人,自幼喜爱书画,从邑中画家陈小舟习山水,书法初宗二王,晚年专攻行草。擅古琴演奏,任虞山琴社社长,从事教育工作和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多年。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出,并有作品在加拿大、香港等地专业刊物发表。
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常熟,7条运河穿城而过,犹如一床斜的古琴,故常熟别称"琴川"。对研习古琴的人来说,常熟(虞山)不啻是一个神圣的地名。
明末清初,常熟人严天池与太仓人徐青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谱、理论纲领和地域特色的琴派——虞山琴派。虞山琴派以其"博大平和、清微淡远"的琴风和杰出的理论建树,影响了国内众多琴派及日本古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虞山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代著名琴家、常熟人吴景略在古琴艺术上博采众长,创"虞山吴派",进一步发展了虞山琴派,并编写古琴教材,在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开设古琴课程,培养了大批古琴专业人才,在古琴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1979年的常熟,古琴艺术几近失传,在文化浩劫的灰烬覆盖下,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而存在于个体之中,翁瘦苍先生就是此时常熟唯一能弹古琴者。
翁瘦苍是虞山派古琴大师吴景略先生的弟子。他的演奏萧疏淡雅,具有很强的文人士大夫风格。受家庭影响,从小就痴迷于书画、受古典诗词熏陶的朱晞,很自然地便喜欢上了古琴。每天上学,朱晞都要路过翁瘦苍先生家。半掩门中,但见老先生专心抚琴,古韵悠悠,深深吸引了年少的朱晞。
那时,"文革"刚刚结束,但思想的禁锢却不是马上就能解除的。朱晞想学,但翁瘦苍先生不敢教,也不愿教。有心的朱晞观察到翁先生善诗文、工书画,听评弹、看京戏,特别是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喝早茶。于是,朱晞每天就与老先生一样4点钟起床,陪老先生喝茶,与老先生谈诗论画。就这样跟着老先生"泡"了一年半,翁瘦苍先生终于被打动,收朱晞为弟子,开始教他弹琴。
1984年,虞山派一代宗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吴景略自京返乡参加虞山琴社恢复成立大会,并担任名誉社长。吴景略听了朱晞的弹奏,欣欣然收为爱徒。此后的几年,朱晞经常往返于北京和常熟之间,追随吴老学琴。读大学时,在南师图书馆里,一本《琴史初编》让他着了迷。他写信与该书作者,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古琴家许健取得了联系,并利用假期进京学习古琴演奏及其理论。就这样,朱晞为自己创建了一个古琴研习的"私塾",先后随翁瘦苍、吴景略、许健等古琴大师学习古琴演奏及理论。悠悠三十载,朱晞成为古琴虞山派的现代代表性传人。
朱晞携一床古琴,进入一个昌盛的时代。
诗书词画都是"琴"
古琴的基因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
"琴者,心也。"朱晞说,"其实,我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纯粹的文化人,只要听我琴、看我书法、观我画,我就赤裸裸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以音乐的心灵去领悟、体验,将会获得新的情感奔流。音乐的音色、节奏、旋律、肢体与书画的黑白、节奏、行气、章法互为碰撞,使音乐的流动感深深地置于作品中。"观朱晞的书画作品,仿佛一首首无声的乐曲,而聆听他演奏的古琴曲,余音袅袅,呈现出书画的韵律,引人入胜到诗词的意境。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一位人像摄影师来到中国,为的是想看看经过了"文革"之后中国琴棋书画的文化传统在年轻一代中是否尚存。
这位精通汉语的日本老夫人来到了虞山脚下的常熟。此时,朱晞已辞去了常熟理工学院美术系教师的公职,临街开了一家电脑店,经起商来。逼仄简陋的店堂里,陈列着一些他收藏的古玩文物,挂一床古琴,生意并不兴隆。一人掌柜时,他就埋头笔耕,临摹古代书法名帖和画本。有好友来坐,则取下古琴抚几曲,与其说是卖电脑,不如说是朱晞的琴棋书画工作室。日本摄影家在这里发现了朱晞。交流中,她对朱晞的琴曲和书画十分欣赏,当即邀请朱晞到日本举办画展。不久,青年朱晞东渡日本,举办了他的第一个书画展。朱晞那些悠远的文人山水深得同属汉文化圈的日本有识之士的青睐,短短几天,所有画作竟被订购一空。
朱晞的书画之才是怎样炼成的?
朱晞习书学画在学琴之前,先后向父亲、张大千的弟子曹大铁、著名评弹艺术家黄异庵、吴景略、兴福寺老方丈妙生学习书画。朱晞何其幸运,这五位皆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成为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硕导"。
朱晞在南师大读书时,就成了学生书画社的负责人,又拜尉天池先生为师,并有幸得到萧娴、宋文治等当代书画名家的悉心教导,回常熟后又得黄异庵、曹大铁先生的指点。朱晞的书法承先追远,对上自魏晋、下至宋元明清的各派名家书风书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其行书受尉天池、曹大铁先生影响,具有"洒脱豪放、畅扬秀逸"的风格。
曹大铁(1916—2009),原名鼎,字大铁,又字若木,斋名“半野堂”、“菱花馆”、“双照堂”,江苏常熟人。是我国著名的词家、诗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书画古籍鉴定家、学者、作家,被人们尊称为了“江南大才子”和“中国真名士”。
对他绘画影响最大的是曹大铁先生。画家曹大铁又是中国"当代旧体诗词十大作家"之一,青少年时学诗于杨云史,学书于于右任,学画于张大千,是我国当代名家大儒之一。曹先生家藏宋元明清古人名迹稿本甚多,秘不示人,对爱徒朱晞却尽展所有,倾囊相授。曹先生谈绘画,最推"元四家",告诫他"取法乎上"。朱晞便从吴镇、黄公望入手,直追"元四家"。又认真研究了虞山画派开山鼻祖、清康熙帝御赐"山水清晖"、被时人奉为画圣的王翚。由此,朱晞渐渐体悟到古法奥秘,书画自是意气不凡。23岁时,其作品就在全国书画大赛中一举夺魁,荣获一等奖。1998年以来,朱晞在全国各地及日本举办过数次画展,被誉为"中国文人画家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曹大铁先生晚年自编的旧体诗词总集《梓人韵语》出版发行,启功在京为此书题签,范曾在巴黎为作者画像,国内文化界翘楚多为此书序跋品评,赠酬唱和。但让很多人惊讶的是,此书的校注者却是朱晞,一个年轻的后辈。
为什么会是朱晞?按理说,这本凝结了曹先生一生心血的诗词集应由对等的作家或著名的词学专家来审校。曹先生最终选择了朱晞,原因是朱晞已具备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而填词要保留声调和谐、韵律铿锵的音乐性,朱晞通音律、善古琴,后学朱晞校注这本老师的诗词集成为不二人选。曹先生的诗词集出版后,名动中国诗坛。
朱晞的古体诗词别有天地。幼时,朱晞的父亲就领着他吟诵唐诗宋词,大概是十二三岁时,他试着填了一阕《少年游》,一向严厉的父亲不由得开怀称赞。大学读书期间,朱晞倾心于著名词学专家唐圭璋先生,并得到常国武诸先生的指点和影响。回常熟后,跟曹大铁先生论诗填词亦是朱晞的日常"功课"。他又研习唐宋名家词,及清词名家纳兰性德、陈维崧(号迦陵),在理论上深研王国维的"自然之眼"之说,对词的创作从必然王国到了自然王国。至今,他已在全国各类期刊上发表诗词200多首,并出版了诗词集。
录朱晞一词,可见其诗心词意:
贺新郎
一卷高相举。读梓人、风流残稿,洞天清句。春色上林曹公制,浩荡鸡林盟主。算你我、年庚远距。相伴时时如故友,每清谈愧杀少年侣。君字字,用心取。
梦回总忆菱花雨。叹迦陵、青衫红粉,壮怀飞絮。元白文章诗歌止,岸柳吟揉成谱。总不似、多才如汝。古往今来多少事,料醉死梦醒悲难诉。聊一笑,淡茶煮。
这首诗上阕写曹大铁先生,下阕写迦陵先生。这位迦陵先生是曹先生心仪的一位晚清名士。
琴家、书画家、词人、博物馆馆长......无论他有多少人生角色,写诗填词、书法绘画,都立体地展现了朱晞身上传统文人的魅力。他因此被业界誉为当代中国传统文人的"空谷遗音"。水到渠成,朱晞的古琴演奏以书画诗词的意蕴入曲,"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画面感极为鲜明。朱晞的琴艺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包浆"中已是玉润珠圆,气韵深厚,清远高扬。
"琴川"浩荡再入海
T恤衫牛仔裤,或者西装革履的朱晞,承担了很多社会职务,但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是他最钟情不倦的事业。
古琴之于朱晞已不是一个人的雅玩。随着时代的脚步,在迎来古琴复苏的春天里,朱晞对中国古琴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在中国古琴申遗时,对于古琴的传承、研究、培养、演奏都走到了全国前列的常熟虞山派,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地。200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到访常熟,常熟文化局、虞山琴社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参加接待。在欣赏了朱晞学生、虞山少儿古琴社成员的演奏后,爱川纪子欣喜地说:"如此深奥的音乐出自这样一个小女孩之手,我非常吃惊。对中国古琴艺术申遗,我持乐观态度,我认为把古琴艺术介绍给全世界是很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上溯三千年,当今有传人。虞山古琴艺术为中国古琴艺术成功申遗提供了珍贵的活态资料。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门中国历史最悠久、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古老艺术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是在古琴虞山派的发源地常熟,古琴也不为公众所知。朱晞参与了古琴艺术在常熟的普及、复兴与振兴。1984年,常熟恢复虞山琴社。1985年,举办纪念严天池逝世360周年古琴会。2001年,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在常熟举行。这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古琴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
传承弘扬古琴艺术,还需要让古琴从文人书斋中走出来,需要营造古琴文化的社会氛围。朱晞积极与媒体联系互动,让古琴走上荧屏,在电视节目之间"插播"古琴曲,堪称这一时期全国电视台的"古琴第一档"节目。朱晞也常常在本地的重大活动中演奏古琴曲,他的目标很明确,让更多的人认识古琴、了解古琴。
传承的希望在青少年,朱晞成为推动古琴艺术进校园的自觉先行者。他率先在大中小学校开班授课,建立健全了古琴三级教学网络。多年来,由他培养的学生数以百计,所教学生中多人在全国各级各类古琴赛事及国际大赛中获奖。在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等举办的首届PIVD(青少年)国际艺术大赛中,他的一位学生荣获金奖。他的数十位学生还分别被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民乐系古琴专业录取为本科、硕士生,毕业后多在全国各地传习古琴。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为各地琴馆、琴社组织谋划古琴的教学与活动。
2005年,常熟市人民政府投入巨资,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用贤宅(脉望馆)中建立集展示、演出、培训、研究、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虞山派古琴艺术馆(常熟古琴馆),聘时任民进常熟市委会副主委、虞山派当代传人、常熟博物馆馆长朱晞任馆长,搭建起古琴非遗传承平台。
虞山派古琴艺术馆坐落在常熟市南赵弄10号,毗邻翁同龢纪念馆,古琴艺术馆的前身是明代官宦宅第“赵用贤宅”,这栋老宅子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虞山派古琴艺术馆大致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介绍严天池、徐青山等知名古琴名家,还可以领略到常熟对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保护、藏书文稿、琴谱及古琴制作艺术。
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的专业琴馆,设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常熟市古琴培训中心,培养古琴传人。朱晞把古琴馆的公益传承功能用到极致,做得风生水起。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称其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赞其为"动态演出和静态展示完美结合的活态保护传承机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
在朱晞的推动下,常熟"琴川"再"入海",构建起全国古琴艺术学术交流大舞台。从2001年起,朱晞先后组织策划了第四届全国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国际古琴名家音乐会暨纪念严天池逝世380周年学术交流会(2005)、奥地利与中国联合首发"古琴·钢琴"特种邮票(2006)、中国古琴流派展示周(2008)、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节(2009)等大型古琴展示、演出活动等。他还促成了中国古琴节的产生,并于2007年落户常熟。该古琴节每两年举行一届,至2019年已举办了七届。
唯其如此,常熟在古琴艺术的非遗传承和弘扬中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担当。常熟被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亚太分会命名为中国目前唯一的亚洲、大洋洲地的"古琴之乡"。2007年,常熟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中国古琴江南保护基地"。2008年,常熟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古琴)之乡",同年"虞山琴派"入选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常熟的这些名片,已经完全突破了自身的"疆域",代表古琴艺术成为中国的常熟、世界的常熟。
琴无倦兮人无倦
2016年春,贵阳孔学堂新春音乐会,容纳千人的阳明大讲堂座无虚席。舞台上,着一袭长衫、气度儒雅的朱晞正在演奏古琴曲《流水》,随着旋律的舒展,时而水珠飞溅、水雾氤氲,时而浩浩汤汤、奔腾激越。现场不少第一次听古琴演奏的观众,都被朱晞情感丰沛的演奏裹挟而去,物我两忘。一曲终了,全场依然鸦雀无声,少顷,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
从朱晞指尖流出的每一个音符里,折射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既是魏晋风度的博大平和,又是宋词意境的清微淡远,是,却又不尽然,可谓独树一帜的朱晞气韵。朱晞演奏的《高山》,在音律的精准中自由地表达,简洁明朗,气势雄浑,突破时空的羁绊,古意不古。让生命的绽放在旋律中再现,褪去红尘的喧嚣,触摸生命本质,养浩然之气。《流水》《高山》古琴曲,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符号。
朱晞认为:"古琴的母体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古琴一直承载文人的理想,寄托文人的精神。中国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递。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是一个踏实、对美有着较高的理解、对社会心存感恩的人。"荀子说:"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论语》讲:"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如果我们大家都能这样,天下定然会昌盛太平。虞山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它的音乐要体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哪怕是一鸟内心最美的东西。体会一草一木所传递出来的美和爱,是最和谐、最美的状态。这就是对于"人"的培养,对人文精神的固守与倡导,让学琴、弹琴的人认识到学琴的目的,自觉地去学习、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至少在个人内心营造一个丰满的、让古琴生长的文化空间。
琴无倦兮人无倦。朱晞是古琴家,又是哲思者。佛经说:"芥子能够收容喜马拉雅山,山不改其大,芥子不改其小。"音乐只是时空的瞬间。多年广博精深的古琴历练,让朱晞对当今古琴不同流派的技法技巧都了然于心、娴熟于指。任何一支曲目只要一经他的耳朵,他就能说出曲名、弹奏者的师承或流派及所用谱本。朱晞的琴艺,直抵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无论是演奏大作品,还是小曲目,朱晞都带着生命的愉悦、对人生的领悟和对自然的感动。"操千曲而后晓声"。近年来,朱晞致力对于重构古琴艺术审美空间的探索,对《广陵散》《潇湘水云》《洞天春晓》《幽兰》《高山》《流水》《大胡笳》《渔樵问答》《平沙落雁》《忆故人》等经典名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文理兼修的学科背景,使朱晞得以用跨界的思维对琴曲中的每个乐音的时值、力度、走向等进行深人的探究,从历史、社会、艺术和审美的多维视角把握古典精神。从古代文化源头走到现代,而不是从古琴到古琴,立足传统、保持基因、保持活力,展现当代审美。
通过打谱,朱晞对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与开放性"有了独到的见解:古琴的琴谱,只有音高的框架和指法之"度",没有旋律和节奏。这并不是因为古人不懂得旋律节奏,而是这样可以让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中国古琴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开放系统,以人为本,给后来者提供了不可限量的创造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朱晞说:"古琴走过了三千多年的时光,就不是固守传统可以做到的。是经过每一代琴家传承、弘扬,才能光大。历史就是一条河,河道是一样的,但不同时期流的水却不一样。气韵流动,关键就是要守住基因不变。如书法家赵孟颊所言'用笔千古不变'。经典千古,好的东西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没有时代就没有延续,每个时代都会留下一些优秀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去体现每个人的时代精神。"
朱晞以中国文化的视角去研究古琴虞山派的发展历史,以中国文化的精神去论琴道,以当今世界一体的立场去助力古琴文化的发展走向,为古琴艺术的传承弘扬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