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这件唐代纸本行书真迹,在战乱中“大难不死”,邱振中:这才是晋人风采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书法网:
这件唐代纸本行书真迹,在战乱中“大难不死”,邱振中:这才是晋人风采
“才子佳人”的故事自古就备受喜爱,世人将自己的美好期许寄托于主人公身上,看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中感受事态变化,学习人生哲理。
大诗人杜牧便有过几段“才子佳人”的故事,最经典的就是他与张好好的一段凄美之恋,杜牧我们都知道,唐朝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杜牧当年进士及第后,便奔赴洪州为官,后来在沈传师府上做幕僚,并于歌舞酒会中结识了张好好。
当时张好好13岁,身姿窈窕、歌声曼妙,杜牧被张好好的娇美之姿吸引,自此二人常常来往,双方互有好感。
可惜沈传师弟弟抢先一步将张好好纳为妾,几年之后,杜牧途径洛阳与张好好相遇,此时张好好已沦为他乡客,当垆卖酒,颇为惨淡。
杜牧知其境遇感慨不已,对她的境遇深感同情,写下了这首经典的《张好好诗》,借以对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女子表达怜悯之情。
杜牧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书法家,这幅《张好好诗》乃杜牧的唯一传世真迹,也是不可多得唐代名家传世真迹。
央美教授邱振中先生曾评价此作满含晋人之风,认为其笔法节奏,是真正的晋人传承,其中蕴含的晋人风采,唐代诸位书法家都很难与他相比。
杜牧师法“二王”,因此笔法有晋人潇洒流畅之感,细观此作的“高”“云”等字,就能看见王羲之《圣教序》的笔法。
行笔飘逸灵动,洒脱自如,于千变万化变化中追求稳健之态,清朗劲健,控笔技艺精湛,点画粗细相配,提按有度。
多用硬笔,下笔浓重,收笔清淡,既有宽厚劲健之姿,又有清雅妍丽之韵,章法和谐,可谓将“六朝风韵”尽数展现。
杜牧将“意”“境”结合,把自身感情与笔墨融为一体,整幅作品由温入狂,起初书写时情绪较为明快,笔画也较为细腻。
但诉说二人分别与张好好境遇时,情绪就较为激动,行笔也大胆起来,迅疾自如,用墨饱满,刚柔并济,尽含意蕴之美。
《张好好诗》在宋朝存于宣和内府,宋徽宗赵佶曾在《宣和书谱》中评价此作曰:“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
民国时期,溥仪出逃时将此作带到宫外,流散于东北,曾被埋于地底,险些被毁,后来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寻到踪迹,重金收回,并捐赠给政府。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作乃极为罕见的纸本传世真迹,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禁止出境展览。
《张好好诗》于魏晋之姿中融入唐人风采,若深入钻研赏析,可以提高鉴赏能力,从而勘透晋唐书风特点,领略六朝风韵。
时常临摹,便能够理解晋唐时期的行书思路,与正宗笔法,乃取法晋唐的绝妙法帖,是学习魏晋书法的一块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