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谁说后人不如前人?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三余书社:
谁说后人不如前人?故宫珍藏的清代行书,字字清新雅致,连启功都爱学,专家:入不了省展
从唐代以后,书法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明清时期,变得几乎是一蹶不振。很多人明清的书坛想起的只有三个字:“馆阁体”,尤其是清代书法,一直被这三个字绑架,被人认为不值一提。
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时代脊梁,站出来承担创新发展的重任。在元朝,这个人是赵孟頫,明代是张瑞图、王铎;清代这个人就是梁诗正。
梁诗正(1697年—1763年),他是雍正八年的进士,后来常伴乾隆身旁,是乾隆的御用“笔杆子”,有“清代第一行书人”之称。
梁诗正是《三希堂法帖》的主编,也是一位复古主义者。特殊的工作经历让他接触了大量的晋唐法帖,能够博采众家之长,融合各家书法精华。
身为雍正年间的进士,梁诗正学富五车,饱读诗书,深受雍正的重视。乾隆继位以后,直接将他任命为翰林院掌院。深厚的学养奠定了梁诗正书法中浓厚的书卷气息。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当中,珍藏着一件梁诗正的小行书《骆宾王帝京篇》,它被誉为“清代最美行书”。
这件行书是他的代表作品,从这件作品之中,我们可以见到赵孟頫的遒美潇洒,文征明的端丽清雅,以及柳公权的严谨峻峭,绝非是生硬的馆阁之作。
梁诗正的书法对启功先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功先生曾说:“200多年来,书法我只服他”!可惜这件作作品在某些专家眼中,不过是毫无个性的丑作,入省展也难。
书法的发展延续并非是跳跃式的,每一个朝代都不可或缺;清代书坛只是走向了一个相对实用化的道路;它就算太差,也令当代某些书法大家望尘莫及。
梁诗正凭借深厚的学识修养,宽广的书法眼界和审美眼光,练就了不输赵孟頫、文征明的书法水平。这件《骆宾王帝京篇》灵动自然,它兼具艺术格调和日常实用性,不应该被我们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