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著名的楚帛书《人物龙凤帛画》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笑谈文史说:
1973年,湖南一座古墓,两名考古队员在墓室中负责清理棺椁时,突然发现了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放着一幅画,拿出来细看的时候,当中一位考古队员忍不住惊呼道:“这幅画跟当年那幅帛画好像啊!”。
时值5月,湖南的天气刚刚好,不冷不热,在长沙城东郊,一支考古队正在这里进行发掘考古工作。
这个地方有座战国中晚时期的楚国古墓,只不过这座楚墓,早在1942年的时候,就被土夫子光顾过,当时著名的楚帛书《人物龙凤帛画》就是在这个墓中出土的,但当时被盗挖的时候,由于国内的局势,一直等了31年才进行了二次补救性发掘。
而在这次的二次抢救性发掘,湖南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为了能让发掘工作顺利的进行,破例请了当时盗挖这座楚墓的土夫子老陈当发掘工人,并在老陈的土办法的帮助下,为此次发掘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30多年前,老陈为了生活,不得已做了土夫子,但在之后被发现盗墓后,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面受过教育出来的老陈,就决心金盆洗手不干了。
直到前些日子,文管所的考古专家找到他,他这才又出山,为了弥补他过去犯过的错误,老陈在文管所提出要求后,马上就答应了下来,还帮助考古队准确探测出了古墓的具体位置以及墓室的深度,确保了考古队二次发掘的顺利进行。
在这次的二次发掘中,老陈也得到了文管所的应允,成为了这支考古队的一员。
这天,老陈和考古队员小杨在墓室中负责清理棺椁时,突然发现了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放着一幅画,拿出来细看的时候,老陈忍不住惊呼道:“这幅画跟当年那幅帛画好像啊!”。
经老陈这么一说,小杨马上就想到了陈列在湖南博物院的那幅《人物龙凤帛画》,这个发现让小杨惊喜不已。
而在经过鉴定后,这个帛画被认定是我国发现的第二件具有独立绘画意义的早期中国覆棺帛画的重要实物遗存,被称为《人物御龙图》。
《人物御龙图》跟《人物龙凤帛画》是一样作为丧葬中使用的“魂幡”,即“导引灵魂升天”图,它的长有37.5厘米,宽有28厘米,整幅画的人物线条非常的流畅,画面中的男子头戴着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他侧身站在龙的身边。
画中的龙则昂首卷尾,弓身变成舟的样子,在舟的尾端站着鹤(凤),舟旁有一条鲤鱼随行。根据人物的穿着飘带,还还有判断出风的方向,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根据专家推测,这画上的人物应该就是墓室主人的魂像,它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虚幻生命的一种美好向往。
《人物御龙图》,不管在画面的布局上还是在人物的比例上,都把握得十分准确,而且绘画技巧也非常成熟,在设色方面,还采用平涂和渲染兼用手法,开创我国绘画技术先河,同时也在我国的绘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物,它是能通天地的灵物,能载人上天或遨游太空。
据传说,黄帝当年铸造第一个鼎出来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一条龙,那条龙闪着金光,金光笼罩了整个天空,黄帝见到时很是吃惊,但那条龙却非常温顺地靠近了黄帝,并忽然开口跟黄帝说道:“你造福人类有功,我是带你升天去觐见天帝的。”
黄帝一听,马上就点了点头,坐上龙背,而金龙载着黄帝也快速地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
虽然这个传说只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但却反应出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浪漫主义气质。
《人物御龙图》的发现,也恰好证实了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天游或乘龙升天的一种愿望。还可知在我国的战国秦汉,地处江南的楚地依然保留着许多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的巫祝文化。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庄子思想,就是在楚地产生,而荆楚还素有“崇火尊凤的习惯”。因此,《人物御龙图》给我们呈现出,极具神秘而迷人的楚地文化艺术特色。
由于这幅帛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面部表情线条含蓄细腻,眉目毕现,神情婉约,加上服饰的线条流畅舒展,恰到好处的展现了长袍的质感和优雅的状态,被称为中国早期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与《人物龙凤帛画》一起被称为先秦绘画艺术的双壁。
《人物御龙图》的出土为当代人了解和研究先秦时期传统绘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画中采用的各种绘画技法也为汉魏六朝以来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法基础。#历史##考古#
现如今,《人物御龙图》收藏于我国的湖南博物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