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书学观念对王献之“破体书”形成的启示

(2023-01-20 19:00:02)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王羲之书学观念对王献之“破体书”形成的启示




来源:汉府古文化

文刘睿

摘要:王献之经过变体形成了“破体书”,是书法史上的一大贡献,为后世大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破体”元素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已经出现,王献之通过对其父的学习借鉴,追溯前人,加上自己的天资和个性,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破体书”。他的这种创造,在技巧、书学思想和创新方式上都受到了王羲之的影响。

唐代徐浩在《论书》中有言:“钟善真书,张称草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破体书”也常省作“破体”,张怀瓘称为“非真非草”“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结合王献之的书迹,“破体书”是介于真书、行书和草书正体之外的一种形式。具体特征为打破传统书体正体的界限,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体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同于以往任何正体的新形式。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记载:“王献之变右军行书,号曰破体书。”认为“破体书”是王献之变王羲之的行书而形成的,这有一定的道理。从王献之的“破体书”作品中可以看出,包含行书的元素,也有楷书、草书的元素,甚至草书元素的比例远远大过行书。从“二王”的书迹可以看到王羲之对王献之的影响既有技法层面,也有观念层面,尤其是创新意识和革新方法直接影响到王献之“破体书”的形成。

一、书学观念的传承和总结

王羲之书法的成就,从对钟繇体系和张芝草书等前人“古质”系列的取法,到形成崭新面貌的“今妍”体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他的草书、行书、楷书都达到了高度的成熟。王献之也是诸体皆能,张怀瓘的《书断》中有“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之语。王献之对王羲之书学思想的继承在他的诸体中都有体现。

(一)王羲之的草书作品有章草和今草,庾翼有“顿还张芝章草旧观”的评价,说明了王羲之对前人的深入学习。王羲之的今草,从早期作品中的字字独立,逐渐强化字与字的联系。不仅通过字势的改变加强相邻字的关联,还通过牵引连带使两三字组合形成新的整体,使书写变得更加流畅。如《雨后帖》中的“雨后”、《得示帖》中的“吾亦劣”等。这种组合方式为草书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王献之在这一基础上做出了更大胆地改变,使用更多牵引连带,甚至形成连绵的一笔书。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书学观念对王献之“破体书”形成的启示

王羲之《雨后帖》

(二)王羲之在行书作品中,往往会掺杂草书。如《丧乱帖》中“深奈何”“不知”“何言”等字组,不仅是典型的草书结字,还用牵引连带形成新的组合。王羲之这种打破书体界限的书写方式对王献之“破体书”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张怀瓘认为“王献之变右军行书”的原因之一。

(三)王羲之的楷书取法钟繇体系,但是又做出改变,大量采用纵长的结字方式。如在《黄庭经》中突出字的纵势,体现了妍美精巧的审美特征。王献之也对钟繇有过借鉴,同时受到王羲之的理念影响,在《洛神赋十三行》中继承了王羲之的这一方式,部分字的结构纵向特征更为明显,在体势和章法上都有所发展。

王献之对王羲之的学习,继承了“诸体皆善”的书写观念,并在书学思想的创新上比其父更进了一步,为之后“破体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书学观念对王献之“破体书”形成的启示

王羲之《丧乱帖》

二、“破体”技巧的接续和演变

“二王”书法一脉相承,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张怀瓘《书断》中所记:“(王献之)幼学于父,次习张芝……”王献之既学王羲之,也学其父“师者之师”,认识到王羲之书风的形成原因,为之后将王羲之作品中的破体元素提取并推进发展成“破体书”埋下了伏笔。

王羲之的作品没有刻意追求“破体”,在书写中有少数行、草书的掺杂使用。尤其是为了书写简便和流畅,在行书中夹带草字,在草书中出现两字或多字的字组,这给了王献之启示。王羲之行书《丧乱帖》中的“奈何”“顿首”“不知何言”,都是明显的草书写法。《得示帖》中“知足”“佳”“亦劣劣”“行”“欲”“迟”等也是草书写法。王羲之在行书中融入的草书所占比例不大,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书学观念对王献之“破体书”形成的启示

王羲之《得示帖》

王羲之的草书风格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偏于古典,以继承为主,保留了章草的部分特征,增加了笔画的纵向牵引,但仍趋于字字独立。如《远宦帖》《逸民帖》等。第二种是偏于创新,强调字与字的纵势,把单字结构转化为连绵的组合,使书写更加简便、遒美。如《行穰帖》《侍中帖》《朱处仁帖》等。第二种无疑会对王献之“破体书”的产生更具启示意义。以《朱处仁帖》为例,此帖共三行,出现了4个连带组合,其中第一行字字独立;第二行“书信”“足下答”,分别在上下两端,相互呼应;第三行出现了两组连带,“可令”“必达”,两组连带虽断似连,可视为整体。这几处连带组合笔势连贯,调整了疏密关系,也增加了全篇的纵势结构,使书写更为简便流畅。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书学观念对王献之“破体书”形成的启示

王羲之《朱处仁帖》

王献之的《廿九日帖》和《十二月帖》是“破体书”的代表作,把真、行、草多种书体融为一体,从方法上看,正是延续了王羲之的处理方法。如《廿九日帖》中的“日”“白”“昨”“中”有明显的楷书特征;“何如”“献之再拜”为草书组合,其他字为行书。这种组合方式与王羲之的作品较为相似。

《十二月帖》中“十”“月”为楷书,“二”“割”“恸”“省”为行书,其余字为草书;多处连带,第二行六字连带,“集草纵之势”;“甚省如”三字为一个完整连带组合,“省”为行书,“甚”“如”为草书,通过连带与行草书融为一体,这是王羲之没有做到的。可以看出,《廿九日帖》《十二月帖》都为3种书体融合,并多连带,突出连绵之势,这也符合王献之“从意适变”“超逸优游”的审美追求。王献之通过连带将相邻字组合成一个整体,出现了更加迭宕的一笔书,极尽宏逸之势。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书学观念对王献之“破体书”形成的启示

王献之《廿九日帖》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书学观念对王献之“破体书”形成的启示

王献之《十二月帖》

三、创新意识继承和发展

王羲之在《兰亭》诗中有“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诗句,体现了王羲之不拘泥于古人的意识。王羲之将前人的质朴凝重的书法风貌逐步改变,尤其是在楷书、行书、草书方面,减除了尚存的隶意,变古拙为妍美,达到了高度成熟的中和之美。在他早期的作品《姨母帖》中,较多地保留了隶书的笔意,而在《平安帖》《丧乱帖》等作品中用笔流畅,更多地表现出笔势的连绵。《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更是将内擫笔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王羲之的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创新意识的发展,是在集前人之大成的基础之上做出改变,使书写更加合理简便,逐渐形成相对规范和固定的面貌。

王献之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了独领风骚的新书风。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结体秀逸、用笔洒脱,他的书法创新意识和王羲之有异曲同工之处,取舍比王羲之更加大胆和彻底,敢于冲破真书、行书、草书的技术规范,打破书体的限制。为达到书写时上下字的气韵贯通,尝试更为流畅和简便的书写形式,创立了“破体书”。为符合这种改造,在技术上变王羲之的内擫笔法为外拓笔法,使字的外形更为开张,书写更加随意潇洒、婉转纵肆。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王羲之书学观念对王献之“破体书”形成的启示

王羲之《姨母帖》

结语

王献之的“破体书”在形式上有别于以往的书体面貌,通过增强连绵打破字与字的界限,使之在观感上融为一体。王羲之的行草书多是把单字作为主要的艺术单位,而王献之把字的组合作为艺术单位,使书写更加流畅,并且打破了书体界限,把多种书体融为一体,相互协调而不失自然,在思想创新上迈出了一大步。王羲之行书中夹杂草书是作为调整行书节奏进行的简便性改造,是为节奏变化进行的穿插,起到调节和点缀作用,最终未能脱离他“中和”之美的思想藩篱。

而王献之的作品做出更大胆的改变,如项穆所说“尚奇之门开矣”,甚至为了达到“简便”的目的,不惜打破书体的界限。唐代张怀瓘说:“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变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王献之的“破体书”观念,是对王羲之书法技巧和书学理念的总结和发展,楷、行、草等多体融合,把牵引连带应用到整篇,将简便流畅做到极致,形成了全新的书写面貌。“破体书”的形成成就了王献之的同时,也对后世狂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