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哥的书法生活{
此原意指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抽刀断水在书论中则比喻骨力内涵,运笔无起止之迹。董氏形容为“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盖高手作书,发笔时因笔锋瞬间着纸(彈出),方向角度不同,便会呈现无限多的出尖的带棱角的筆劃端头形状。米芾亦云“观古人书,观其下笔处”,笔法始于笔端,下笔之法决定了笔法的成败。
发笔又称为起笔,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陈介祺《簠斋尺牍》中说:“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又谓:“所有之法,全在下笔处,笔行后无法,无从用心用力也。”相传王羲之写小楷,于发笔处最深留意,用笔的精到,笔势的流动,点画的变化以及调锋等都于发笔处表现出来,故善于发笔者,必不拘泥于一法,而能矫变异常,文从理顺,操纵自如,所谓“造化在笔端”是也。
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云:“虞永兴尝自谓于“道'字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是颜太史锥画沙、屋漏痕同趣。”
虞世南的代表作《孔子庙堂碑》点画非常简约,但不简单。初看似乎没有什么“技法含量”,露锋起笔,回锋收笔。仔细观察其线条像天生的美人不施粉黛、不事雕饰,却精神内敛、端庄典雅。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zhi,阻碍)。恰当好处,直当得意。唐人妙处,正在不轻不重之间,重规叠矩,而仍以风神之笔出之。
褚河南谓“字里金生,行间玉润,又云“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虞永兴书如抽刀断水;颜鲁公古钗股、屋漏痕,皆是善使笔锋,熨贴不陂,故臻绝境。不善学者,非失之偏软,既失之生硬;非矢之浅率,即失之重滞。貌为古拙,反入于颓靡;托为强健,又流于倔强。未识用笔分寸,无怪去古人日远也。”
明代倪苏门《书法论》云:“然此贵在平时窗下一一运熟,及临书之时,一切相忘,惟有神令飞舞而已,所谓抽刀断水,断而不断是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