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章法的好坏能决定一幅作品的成败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章法的好坏能决定一幅作品的成败
原创 启功 秦永龙 汉字书法之美
所谓章法,是指对一幅作品作整体布局和统筹安排的方法,它包括对每个字结体和用笔的设计,对字群的调度,对行款的处理,对印章的施用等等。写字犹如作文。作文是“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刘勰《文心雕龙·章句》),除了要讲求遣词造句之外,还要讲究层次段落、转折过渡、铺陈穿插,使文章波澜起伏,脉络清晰,首尾照应,成为完美的整体。写字是因点画而结字,积字而成行,积行而成幅。除了要讲究间架、用笔之外,也还要讲求上下衔接、左右顾盼、行气贯通,让整幅字协调均衡,节奏明快,首尾呼应,成为完美的整体。文章的词句写得再优美,如果彼此失去联络,总是废话;书法的单字写得再漂亮,倘若彼此不关痛痒,终成败笔。所以书法和作文一样,都要特别注意布局谋篇,力求章法美。“篇幅以章法为先”,章法的好坏能决定一幅作品的成败,所以从殷商的甲骨文开始,历来书家对此从不敢掉以轻心。下面我们将结合古今名家的优秀作品,分别谈谈有关章法的一些基本要求。
一 字群的排列应有条理
如果是由字群构成的一幅作品,其中单个字的排列宜有条理,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做到始终一贯。字的排列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横竖皆成行
这又有三种情况:(1)横竖等距离,即上下字距和左右行距相等。这只要把字写在纵横一律的正方格中即可。楷书碑文多用此法,如北魏《始平公造像》、《高猛妻元瑛墓志》、赵孟頫《仇锷墓碑》等,碑上的方格犹存。这种字群排列整齐匀称,不仅横竖成行,而且斜看也成行。
北魏《始平公造像》
(2)上下字距小,左右行距大,即把字写在扁方格中。如文徵明小楷《苏东坡自书赤壁赋真迹跋》即用此法。
(3)上下字距大,左右行距小,即把字写在长方格的正中。这种字群排列法,隶书用得最多,最明显的如《张景碑》、《曹全碑》等。这种排列,虽是直行,但取横势,显得闲逸疏朗。现在从左到右的横书楷体字幅,多采用这种格式。
东汉 曹全碑
2.有竖行无横行
这种排列法写时不打方格,字的大小不均,上下字的距离也有疏有密不等,只是行距大抵相同。这是行书、草书最常用的一种格式,如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等。楷书也偶有采用这种格式的,如王献之《洛神赋》、世传颜真卿的《告身帖》。这种排列比横竖成行显得自由活泼,不呆板。
东晋 王献之《洛神赋》
唐 颜真卿《告身帖》
3.横竖无行(或虽有竖行但不明显)
字的大小、正斜无定则,上下字之间,左右行之间,点画每互相穿插,形成一种犬牙交错、星星点点的字群排布,所以有人称之为“满天星”。这种排列似无条理,但错落而有致,杂乱而有章。如清黄瘿瓢书《草亭飞万竹》诗即用此法。这种方法不易掌握,初学不宜采用。
清·黄慎《草亭飞万竹》
字群的排列不管采取哪种格式,都应前后一致,通体平衡,不可前松后紧,头重脚轻。
二 通篇格调一致
格调即风格、情调。同一种书体,书家如果用不同的结字、用笔、章法以及不同的墨色等来书写,那么写出的字,其体势、情态、韵味等,也不会是一样的。这种差别,就是我们所说的格调的不同。
在不同的作品中,可以(也应该)有这种格调的不同;但是在同一幅作品里,前后却不宜有这种格调上的差异。具体地说,在一幅作品中,每个字都允许有这样那样的变化(结体、用笔、用墨等的变化),不必呆板;但这种变化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节奏,始终一贯,一气呵成。
孙过庭所谓“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就是说下笔第一个字所形成的风格、情趣,应作为全篇的基调,往后以此为准,贯彻到底,不能前肥后瘦、前方后圆、前浓后淡,或前楷后草、前欧后赵,等等,造成格调前后乖戾,首尾不一。
三 行气贯通
人们常说的行气,具体指些什么,不容易讲清楚,颇有点“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味道;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一行里上下字所形成的气势是无疑的。所谓行气贯通,主要是指这种气势不可中断:不仅同一行中不可中断,而且上一行与下一行也最好不中断。古人讲的“气通隔行”就是这种情况。
要想能“气通隔行”,首先要能“气通一行”。要做到这一点,有两条宜加注意:第一,上下字的重心要大致在一条垂直线上。前面第三章在讲结字时说过,字的点画有A、B、C、D四个聚点,字的重心即在这四点所构成的小方格的范围里,并不一定在大方格的中心点(即米字格的四条直线的交叉点)。所以,即使打上方格来写,每个字都写在方格之内,重心也不能都保证在一条直线上。要想使字的重心不偏离垂直线,就得“意在笔先”,在下笔之前设计好这个字的重心落点(同一个字体势不同,重心的位置也会有所偏移,行草尤其如此)。
当然,在行、草书中,一两个字偶尔偏离“轨道”也是有的,但发现之后得立即“纠偏”,或用别的办法来补救。由于行、草书上下可有大小,正斜的变化和点画的明显呼应、勾连,补救比较容易;若是楷书、隶书,重心一偏离,想藏拙就难了。第二,行笔应注意承上启下,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要呼应顾盼,气韵连通。
在楷书和隶书中,这种关系是暗含的、无形的,而在行、草书中则是外露的,有形的。它的表现方法是:在书写时用游丝顺势而下,将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连接起来,形成“藕断丝连”的所谓一笔书。如赵孟頫《行书七律一首》中的“北风寒”、“送君须尽”等,上下字之间笔道连绵不断;也可以不用游丝(或使游丝中断开),只在上下字之间分别用露锋收笔,用搭锋起笔,使收、起处的锋芒形成明显的照应关系,这是“暗送秋波”,形断意不断,如“散”与“北”、“水”与“吴”、“路”与“难”等就是这样。
赵孟頫《行书七律一首》
这种上下字的点画呼应得当,勾连得当,不但能使一行字构成有机的整体,而且能使这个有机体的脉络畅通。脉络畅通,其血气也就自然流畅。不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很不容易的。
在一幅字中,字与字之间连与不连应自然形成,应由气势的变化、版面的平衡以及与相邻左右行的照应关系而定,不要生拉硬扯,一味强连。在草书特别是狂草中,为了追求气势通贯、波澜起伏、流转盘旋的艺术效果,上下连笔多,也不是为连而连。
细看古人墨迹,我们会发现,有些看来似乎是可以连的笔画而没有连,往往是书家故意把它断开了,有的断在两字之间,有的断在一个字的左右或上下之际,这是为什么?可别小看这一断,其妙处有四:一是避免一味相连、过分纠缠的俗气;二是增强行笔旋律的节奏感;三是造成形断意不断的情趣;四是以断来反衬连的曲线美。
试看怀素《自叙帖》中“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这一片断,“妙”字的起笔借“中”字的末笔,而它的末笔顺势左行转直下,连作“怀”字竖心旁的一竖。这样“中妙怀”三字上下之连别致而自然,气势一贯。
可是“妙”字“女”旁起首两笔以及“怀”字左右两部分,本来也是可以连的,书家却有意将它们断开了。这一连一断相映成趣。尤其是断开之后,使“中”字的长竖曲线与“妙”字的两个圈眼曲线明显地突出出来了,从而显得那样的明快洒脱。如果我们把两处(尤其是“妙”字)的断笔勾连起来,势必造成其笔道繁杂而气阻,不仅损坏了“妙”字之妙,整行的血气也会因此迂塞难通,行笔的节奏自然也被取消,这真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了。
前人所谓“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乃续”,恐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善于虚实、连断,可气通隔行;不善于虚实、连断,则杂乱无章。下笔之际,不可不审慎为之。
四 起伏得当,向背适宜
章法不仅讲究整齐美,还很讲究错综美。在行、草书中,往往由于结字大小杂出、用笔伸缩轻重相间而形成时起时伏的变化;两行相对应的字之间,又有相背相向、相揖相让的各种不同关系。要处理这样的变化和关系是极不容易的。重要的一条,是在写后一行的时候,要时时照应前一行和前几行。
就左右相比邻的字而言,前一行字大,后一行就得相应小些;前一行字势放纵,后一行就该相应收敛些;前一行连笔多,后一行就要少连或不连(狂草除外)等等。对两行相应的字的神态也要精心设计,让它们有的相从相随,有的相对相揖,有的相背相倚,不可使之傲然独立,或相抵相犯。只有这样,才能使字群气韵和谐而又生动活泼。这里举郑板桥(郑燮)所写的《谢客告示》为例,试作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清 郑燮《谢客告示》
这幅字貌似平淡,却韵味无穷。幅中字的大小不一,轻重有别,留放有致;行行照应,字字顾盼;上下字之间虽连笔极少,却气势连贯,血脉流畅而通于隔行。有如山涧溪水,蹦跳流行,浑然天成。细察每一个字(如“送礼”“秋风”等),无不正斜各适宜,巧拙皆有神。中间数行的头一个字,如“好”、“心”、“物”、“欠”、“神”、“诸”、“也”等,无不相迎、相送、相依随。“也”字独占一行,末笔用画兰叶的笔法,取弧形放纵而下之势,右看昂首挺胸,与前行“诸君子”相随,左看又似俯首躬身与“画竹多”相揖。此一字一笔,巧在两行之间布白,虽然“疏可跑马”,但又不致使左右两行分离,真是承上启下、分行布白的妙笔!至于全篇结字之奇、用笔之怪,若联系其告示的内容而细细咀嚼,就更有无穷的意味。从此也可以窥见,选择什么样的书体和格调,有时与书写的内容是颇为相关的,这就是所谓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果这则告示采用楷书(或隶书)并以其整齐、平稳的格调来写,那意境就相去十万八千里了。
五 不同幅式的不同要求
书法在实用中有各种各样的幅式,比如常见的有条幅、楹联、牌匾等等。不同幅式的章法除了一般的要求外,往往还有一些特殊的、具体的讲究。这里试举几种幅式略作说明:
条幅 这是最常见的幅式。条幅一般多取直行纵势,采用行距稍大、字距稍小的分行格式(隶书除外)。如果是用行楷、行草(行书)、草书来书写,相邻两行之间,字的大小、长扁、轻重等要错落有致,还要注意它们彼此的顾盼、避就关系。在一幅之中,不要突出好几个相同方向的相同点画(如悬针、长撇、长捺等),尤其是相邻相近的两个字就更忌讳这一点。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重的字,宜根据所处的位置、与相邻其他字的关系在体势以至大小、轻重等方面适当加以变换,以避免雷同死板。
楹联 俗称对联,宜特别注重左右对称。书写时,上下联的字要两两相对,字的大小、轻重不得相差太远,体势、格调也须一致。除两行以上的长联外,上下字的间隔都比较大,并且一般都是字字独立,上下不连笔,即便是草书联,连笔也只是偶尔有之。楹联的章法,贵在上下联既各自独立,又相偕成趣,相得益彰,是一个完美的整体。长联的上下联各自可分两行或三行书写,但要以“门”字形对称,即上联左行,下联右行,不可一律左行。
匾额 是由古代标题在宫阙门额上的所谓“榜书”演变来的一种幅式。匾额一般只有二至四字,传统的写法是从右到左横书。现代书刊时兴横排,匾额也有改作从左到右横书的了。匾额的字数虽少,但布局却颇难工。首先,字的间隔距离要一致,切不可过密或过疏,字的重心要安置在一条水平线上。其次,字的大小、轻重应相差不大,笔画多而密者,可用笔轻细以清其气;笔画少而疏者,宜用笔浓重而壮其体。几个字既有独立之势,又有互相照应、浑然一体之神。另外,匾额字大,要写得有气势,应以庄重雄健、大度含蓄为上,潇洒飘逸次之。
书法的幅式还很多(比如还有横幅、扇面、题画、柬札等等),都有它们各自的章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宜多看名家名作并细加研究,掌握它们的特点。这样,在实践中才好根据不同幅式的不同特点,来作“因地制宜”的设计,才不至于在下笔之际茫茫然不知所措了。
六 署款与钤印
明、清以来,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往往由正文、署款(也称款识)和印章三部分构成。正文是主体,署款、印章对它起着烘托、映衬的作用。从章法的角度看,三者虽有主从之别,作用与特点也各不相同,但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如果对署款和印章处理不当,就会破坏整个幅面的平衡与协调;如果处理得当,就不仅能补救正文布局的某些不足,还能像绿叶之于红花,相得益彰。
款识的内容,有书家的姓名别号,书写的时间地点,注明所写内容的出处等,除此以外,还可以就其所书内容加以议论或说明。如果是赠人之作,还要先写上受书人的名号、作者对受书人的称呼以及“教正”“雅鉴”一类的谦辞。这是上款。作者的姓氏名号等为下款。上下款俱全者谓之双款,仅有下款者谓之单款。
款识的位置、字号的大小、字数的多少以及书体的选择等,都有讲究。幅式的不同,款识的位置也有所不同,但一般多跟在正文的后边:可与正文同行,也可以另起行次,不过上下多不与正文等齐。比如条幅,如果正文末行字少,还馀有半行左右的空白,款识即可以写在这里,可以写成一行,也可以写成两行,由款识的字多少而定。但款识的上端要与正文拉开一定的距离,下端也不能与正文齐脚。如果正文末行已经写满,或只剩下很小的空白,那么款识可另起行,但与正文末行的间隔要略小于正文的行距。
匾额正文是横书,款识却要竖写,位置是在末字的旁边,可以写一行、两行以至数行,一般也不与正文的字等高。楹联如有双款,上款要写在上联,而且多在右侧的上方(不与正文齐头),下款写在下联左侧中间或中间偏下处(绝不能与正文齐脚)。如果款识文字较长,上下联的两侧都可以写,如清蒲华书联,但两行款字与正文的距离一定要相等。
清·蒲华书联
不论什么幅式的款识,其字号一般都比正文小(个别为了补白也有与正文同大的)。到底小多少,却没有一定的比例。款识字数的多少,一般要以正文所馀空白来定。有时空白多,为了能“填满”它,可以把所书内容的出处、书写的时间、书家的籍贯与姓氏别号、书斋名等都写上。若空白少时,则仅具书家姓名即可。
至于款识字书体的选择,须依正文的书体而定。比如正文是楷书,款识一般也用楷书,也可以用行书;正文是行、草,款识也用行、草;正文是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或隶书,款识字体不宜再与正文相同,当换以楷书或行草。总之,款识字以较为活泼的书体为宜。
下面再谈谈钤印的问题。
书法作品中的印章,除了对书家起凭证作用之外,从艺术的角度看,它像天平上的砝码,可以调整幅面的轻重;它又像名砚上的“眼”,以鲜红的颜色对白纸黑字起点缀作用。书法作品一般使用三种印章,即名号印、起首印(迎头章)和压角印(闲章)。
名号印钤在下款的下边或左侧,可以是一方,也可以是两方(印文往往是一阴一阳);起首印钤在右上角正文起首处的旁边,要略低于正文;压脚印一般钤在右下角较高一点的地方,但与名号印不宜在一条水平线上。压角印用得比较少,通常只用名号印和起首印。使用印章要慎重,不可随便。首先,印章的大小要与正文和款识字的太小合宜,不可将很大的字配以很小的印章,反之亦然;其次,钤印的位置和钤多少方印要看是否真能起到补缺、平衡的作用。有时下款处的印章钤一方已不嫌少,而有时钤上三五方也不嫌多。初学时,作品写就之后,最好先挂起来看看,看印章应钤在什么地方,钤几方印才合适,不可马虎从事。
王羲之《平安帖》上印章
另外,印章本身也有它的艺术风格,选择时要注意它与书法作品的书体和风格是否和谐,甚至连印泥的色泽和印痕的轻重也应考虑到。正由于钤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初学时,字幅写好之后不要急于钤印,最好是事先反复加以端详审视,考虑周全,然后再谨慎钤印。
署款和钤印是书法艺术创作中很重要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决定作品的成败,也是衡量书家艺术素养的标准之一,千万不可小视。
以上谈了有关章法的几个问题。章法的讲究还很多,这里仅举其要而已。学习书法,一定要认识到章法是构成书法艺术的要素之一,光写好单个的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写好单个字的基础上学好布局谋篇。在下笔之前,对整个幅面(包括印章)要有个总体构思,做到全局在胸,意在笔先;下笔之后,还须瞻前顾后,随时纠偏,首尾照应,切不可盲目地信手写去,任笔为之。作文,是造句容易,连句成章、成篇难;学书,是写好单个字容易,连缀单字成行成幅难。学习章法也要多看,多摹仿名家名作,反复实践。如要章法得当,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