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北游之北——龙友的书写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北游之北——龙友的书写
来源:原创 黄积鑫 汉字书法之美
1922年,沈从文初到北京,入住旅店登记时写下“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日后,他在《从文自传》回顾了当时的感受:“……开始进入一个使我永远无法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认为这是个历史性时刻:来自中国四面八方的无数青年纷纷涌入北京,来到经新文化运动洗礼后的文化之都,从此一道改写了中国现代史。
龙友 斫轮
35x35cm 2019年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北游”现象的现代版,此版本一直被刷新,至今不衰:一代代有志气的中国人依旧渴望游览京城,更盼望于此定居,不再离去。有志之士北游的原因大抵就如冯至的诗句: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即便此行缺乏逍遥快活,充满险阻,也无法阻碍他们毅然北上的决心。
龙友大概可算这群有志者的一员。尽管他北游的路线并不曲折,而是直接借着升学的机缘很顺遂地来到北京,但短短两年却让他改变巨大。
从南到北,近三千里路,沿途景色与风土人情已然两样,外在环境的改变很难不影响到人的内在,尤其是此地更易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师友,更激起龙友内心的涟漪:从前一谈艺术理想即被视为唱高调,而此处却被包容鼓励,缺乏雄心反倒要令人惊奇。
龙友 日记一则 30x28cm 2019年
在某种程度上,当代书法不幸地病入膏肓。因为书法不再由自然的书写来完成,而是流于制作刻画,古人的挥洒自如对许多人而言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更糟糕的是,当制作布置大行其道后,很多人早已丧失自然书写的概念,一下笔即描头画角,就陷于摆布的泥淖。
龙友的惊人变化,体现在他对障碍的跨越,对书写的深刻颖悟。书法中所有点画由相应的书写动作完成,所以邱振中教授认为,要通过对点画的轮廓,去推想书写的动作。正如姜夔所说“如见古人挥运之时”,而非拘泥于一笔一画之形似。
来北京两年,他几乎无时无刻不思索:如何掌握最合理最接近古人的书写动作。唯有掌握准确的书写动作,才有可能真正自然地写出如古代大师笔下的微妙点画。据邱振中教授研究,宋代以后通行的笔法以提按为主,使转笔法较为罕见。龙友歆慕二王以来的古法,就必须想方设法合理地调试运用使转笔法。无法勘破此中奥秘,一切外在的接近都流于表象,最终都属徒劳。
龙友 式古堂主人跋一则 83x21cm 2019年
经过大量且艰苦的书写试验校正,龙友逐渐在接近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动作(尽管谁也难以保证,这一定就是原原本本的古人书写动作)。其中经历了对已有技法的扬弃,对新动作的吸收。他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书写的回路,只得发奋强化训练,使动作变成习惯接近本能,方能覆盖抢占原有动作建立的连接。这样的过程,其中甘苦,恐怕外人难以想象。
他的书写迎来蜕变,一下笔,就能写出圆厚灵动的线条,同时兼有不俗的气息。这种能力,在当代极其罕见,可是谁又知道他暗中对自己的书写进行了一次沉痛的“革命与颠覆”。黄庭坚言犹在耳:“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倘若不“拆骨析肉”,他就依旧和大多数人在“五十步与百步之间”。
龙友 王敬叔诗一首 14x42cm 2019年
龙友有极强的反思能力,他善于在被众人视为充满希望的作品里看到糟糕的地方。因此,当别人陶醉在成名成家、粉丝成群的氛围里,他还能保持谦虚,没有头昏发热地忘乎所以。僵化的危险随时在发生,而新技艺的习得却步履维艰。他必须“用进废退”,这种“进”还得是新东西,否则只是在加速僵化。
巴迪欧说:“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个历史阶段,有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那就是我们必须跟超越了我们的可能性的东西保持联系……”龙友始终探索某种看似不可能的可能性:遥接古代一流大师的书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