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父亲的女儿

(2022-12-26 17:00:36)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父亲的女儿




原创 苏溪 苏溪笔谈 2022-10-24 19:33 发表于河南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父亲的女儿

父 亲 的 女 儿

文 / 苏 溪

女儿的童年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

南面是校长的家,西面有一条绸缎般的溪流,溪畔绿草如茵,杂花生树,蝴蝶翩翩,流水从容闲适地从门前经过,再穿过一座小桥,然后抵达校园里那片最美的荷塘。

夏天,她和哥哥还有另外几位先生家的孩子一起叠纸船,在纸船下面抹上蜡,把船放到小溪流里面,然后一群孩子赶快往荷塘那边跑,但每一次都看不到纸船游过来。

再回去找,纸船也不见了。

她一直想不通那些纸船究竟去了哪里。

很多事就是这样,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三十年后,一群年轻人愤怒地把她拽扯到台上,让她认罪,她不知何罪。这时,有人从一个妇女手中拿上来一顶刚刚糊好的高帽,那帽子上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

XXX的女儿!

父亲的名字上打了大大的叉。高帽子上的浆糊还没有干,凉凉地黏在她的头发和脖颈上,有一丝说不出的寒意。
小时候有一次和小伙伴玩耍,不知为什么别人都不同她玩了,她有些落寞地站在那里,这时候,父亲唤她,她进到父亲的书房,父亲给她拿出一本唐诗命她背,那是她背的第一首诗,名字记得很清楚,是白居易的《百炼镜》。很多年后,她一直想写一个故事,题目就叫《铸镜人之死》,她觉得,为了镜的至极完美,那铸镜人也会像铸剑人投入火中般,纵身跃入江水,化作“镜的精魂”。

她觉得父亲就是这样的铸镜人。

用自己的一生铸一面镜。尽管那面镜子上时常布满尘土。

靠着“人与天地参”的一种精神,父亲活下来了,活到95岁。晚年,家中门庭若市,她也已是花甲之年,虽著作等身,却依然像三尺小童般做着父亲的门房。一天,来了一个少年,自称某地记者,要写一篇访问记,上来便问:“您多大了?都写过什么书?”父亲呆了一会儿,不知该说什么。

那样子很有几分可怜。

也不怪少年,这世间,除了专门从事研究和兴趣所至,又有几人肯翻阅他写的那些深奥的大部头。父亲一生站立讲台,有一段时间不能讲课,常感叹:“家藏万贯,膝下无儿”。

很多年前,在昆明一盏菜油灯下,父亲用毛笔写下:“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故,乌能已于言哉?”

女儿50岁时,父亲送她一副寿联:

高山流水诗千首;
明月清风酒一船。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父亲的女儿

1979年,84岁父亲为50岁女儿书联,并款识:“璞女颇喜此联,为书之。一九七九年四月,兰,时年八十有四。”哲人虽已羽化,书迹犹见风骨,观之仍动人心魄

小时候看父亲写字,研墨、拉纸的活儿,她和弟弟总是抢着干,如今弟弟早已不在,这差事自是无人可抢了。她一看,下联已经被老父写得斜出,不禁笑道,这是“斜联”了。

虽是“斜联”,倒也多了几分雅趣。每年生日,父亲都会为她写点什么,这幅,她尤喜欢,一直挂在墙上。

这是父亲对女儿的期许,也是他一生的筋脉。女儿说,这联中兼有儒家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有道家的“人与天地参”,若将人与天地等同,那世间还有何事值得计较,不可释怀。

她常说,这二气,到了父亲身上就是呆气和仙气。 

她没有想到,家中四个孩子,她是陪伴父亲最久的人。小时候,老师布置作文《我的家庭》,对于家中那位过于繁忙的父亲,她着墨甚少,她写到:“一个家里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并不重要。”

父亲到学校偶然看到女儿的作文,拈须哈哈大笑。

庭院中的玉簪花开得“满院雪白”,她推着父亲在院里晒太阳。

他的眼睛近乎失明,耳朵也不好使,她给父亲说话常常要用很大的声音,他的那部大书即将完成,以旧邦新命为怀,85岁以后,他又用了十年,重写中国哲学史。他说等这个书写完,要再写一部《余生札记》,捡拾一些当年的爱好,聊发一些文人的趣味。但身体不好时,又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没写完;等到这部《中国哲学史新编》写完,有病就不必再治了。女儿知道,父亲累了。于是心里既想父亲早点写完,又恐父亲就这样写完。
但时间是一直流淌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那部大书业已完成,他的生命也如蜡炬成灰泪始干。

如今再无人唤她。

如今,她也如当年的父亲般,眼睛几乎失明,腿脚也不好使了。

那年,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在医院,她俯身为父亲掖好被角,正要离开,父亲疲倦却又十分用力地唤她:小女,小女。小女是她的乳名,她转过身,望向父亲,“小女,你太累了,辛苦你了。”

她这一生,与父亲的生命紧紧连接,不容别人污蔑和曲解他,她像一只小鹰,奋力铺展翅膀,保护着老鹰。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父亲的女儿

女儿现在的书桌,右侧是父亲照片,左侧墙角有一只孤鹤

桌上的台灯发出温暖的光,那是父亲的心爱之物,曾伴他几十年,灯之侧,还有一只鹤,在灯影下发出幽幽的光,父亲晚年很喜欢唐代李翱的一首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父亲冯友兰,一生饱经离乱而勤于著述,计有中英文著作600余万言,“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是一生功业,“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做后薪”是夫子自道,凭此一念,85岁时,他以风烛之躯,毅然发愿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目盲耳聋,靠女儿照顾起居,以口述形式写作,锱铢累积,如是者十馀年。至95岁时写成全书,飘然化去。

女儿冯钟璞,笔名宗璞,历时33年、所作四卷本近百万字《野葫芦引》于2018年完成。先生平居,亦如父亲当年,无一日不读书写作,无一日不闻问时事。今已95岁,耳近聋,目近瞽,仍每日写作不辍,不时有新作流布世间,人争阅之。

写于2022年10月23日夜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父亲的女儿

本文作者拜访宗璞先生,2022年9月25日摄于先生家中

后记:

冯友兰先生是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先后任教于中州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等,他一生不曾离开讲台,而他最早的讲台是在中州大学,即今河南大学之前身。那一年,他28岁,刚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来,担任中州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兼哲学系系主任。冯友兰对河南大学的文科建设居功甚伟,在河南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受河南大学文学院委派,特赴京看望并采访冯友兰之女宗璞先生。

宗璞先生年近期颐,而头脑清晰,谈旧忆往,历历如昨。有幸亲聆謦欬,幸何如之。自京中归来,再读冯氏父女皇皇巨著,感慨良多。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深情,而如冯氏父女生命力之顽强,对学术、事功之执着与坚韧,并世亦不多见,足为当今躺平者所深思。特记之。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父亲的女儿

宗璞先生家之客厅,陈设简朴,偶有小猫穿过,冷眼阅世

2022.10.24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父亲的女儿

作者简介:段晓华(苏溪),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播音指导,原河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曾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光影碎片之中,偶记闲情。雪泥鸿爪以外,聊寄襟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