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200倍微距下的青铜器铭文!分毫毕现……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200倍微距下的青铜器铭文!分毫毕现……
来源:中书汇书法学苑
史墙盘
国之重器
共284字、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篇青铜铭文之一
通高16.2cm、口径47.3cm、深8.6cm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史墙盘即在其中!
如此国之重器,你见过吗?了解吗?知道为什么被禁足于国内,不得以任何理由出借海外吗?
考古界、古文字界、书法界,具备本科学历以上的专业同学,都应该知道史墙盘,但是大家真真切切、完完整整了解它超级重要的文史意义和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吗?
史墙盘全形拓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关于史墙盘的故事。
2020年10月—2022年10月,近两年时间的策划、实践、整理、研究......
由中国美术学院、宝鸡周原博物院,两家艺术、文博领域重量级单位精诚合作,
并由考古学、古文字学及书法界专家和高水平的摄影、拓制、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史无前例的史墙盘“跨学科”解读!
陕西周原出土“史墙盘”全篇铭文实景
史墙盘
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铜器窖藏
中国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填补西周重大史料空白、树立金文雍容浑厚典范
周原遗址,周文化的发祥之地,也是西周王朝的中心所在地。因为这里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国宝级青铜器,享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而史墙盘,则是整个周原地区数以千计的青铜器中最为重要一件,堪称宝中之宝!
周原考古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
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
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古遗址
1976年周原庄白一号出土现场
1976年12月15日,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西北角,村民白新恩一锄头下去,刨出了一个惊世的考古发现——周原“庄白一号西周青铜窖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窖藏中规模最大、器物最多的一座!也是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青铜器!
在庄白一号窖藏中,出土青铜器103件,有“青铜史书”史墙盘、“壶中之冠”三年疒兴壶、“艺术瑰宝”折觥。其中有铭文的铜器达74件之多,总计铭文2329字!
“艺术瑰宝”折觥
“壶中之冠”三年疒兴壶
史墙盘是新中国成立后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重器之一!
284字长篇铭文,记述的周王世系(文王至共王)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所记完全吻合,而微氏家族的世系则不曾见于任何文献,填补了历史空白。
先说“史墙”何义?史即史官,墙即这位史官的名。
史官在西周时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身份,地位较高,是历代周王非常看重的存在。而这种重要的职位,以世袭制为主,故而史官家族绵延时间很长。
史官“墙”所在的微式家族就从商一直绵延到周。
故而,史墙盘284字,高度概括性的分为上下篇,上篇记载了微式家族的所经七代周王,包括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王在内的功绩。下篇讲述了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五代祖先,直至史墙本人的事迹。
这就是史墙盘的重要文献价值,3000年前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被284字长篇铭文一一记载,每一个字都贵如珍宝!
史墙盘未揭下拓本
由于徽氏家族的特殊身份地位,史墙盘的铸造规格极高、技术娴熟,工艺精良!腹部饰有垂冠分尾凤鸟纹、圈足饰窃曲纹,雷纹衬底,肃穆而不失华丽,是西周中期最为流行且最富时代特征的纹饰。
史墙盘腹部凤鸟纹
史墙盘圈足饰窃曲纹,雷纹衬底
史墙盘铭文结构谨严、点画圆润、章法疏密有度,在字体造型、点画特征及章法布局各方面都因其字数多、铸造精而极具特色,非个位数或短篇铭文可以比拟。
通篇体现出雍容、典雅、高贵的气息,
故而,自出土以来,史墙盘284字铭文便成为金文学习、创作、研究的经典范本!而这,正是它吸引书法、篆刻、金石界的重要特点!
史墙盘实物铭文局部
说到此处,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为啥在64件第一批禁止出国文物名单中,史墙盘赫然在内!
有“青铜史书”之称的史墙盘,它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无可匹敌!
运用最新科学摄影和传统拓制手段
出土47年来,首次展现铭文、全景、细节高清面貌
重开考古、古文字、书法研究全新视角
这件超重量级的国宝,绝大部分时间都深藏于宝鸡周原博物院,与国人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
偶有展出的机会,大家也只能隔着玻璃展柜,在50厘米开外的距离,虔诚的瞻仰这件3000年前西周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
而考古、古文字专家、书法界艺术家、研究者,以往能看清284字史墙盘铭文的机会,也只限于考古报告和普通的拓本出版物,实物高清绝无可能!
今天推送中所展现的高清铭文和墙盘全景、实物细节影像,是史墙盘出土47年来,首次展现的高清面貌,无论谁都未曾见过如此纤毫毕现的铭文及实物!
因为这是显微镜式的科学摄影才能做到的成像效果!
史墙盘实物铭文特写(100张移轴拍摄、焦点合成的单字高清影像)
此次史墙盘整理出版项目的总策划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教授说:
“这是一次对金文著录的全新尝试,或许会为将来旧资料的重新整理、刊布及新资料的著录带来积极的影响。
希望通过这次实践,不仅能够为考古研究提供更为全面、详实的史料,对古文字及书法研究也可以起到真正的助益。
在周原干了几十年考古,看到这样的成像效果依然很激动,因为从来没有看得这么清楚过,在这里可以看到铸造的痕迹和细节、包括铭文前期制模的痕迹及书法中笔画先后顺序的关系(这是可以填补此前认知空白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清影像中,都可以找到确凿的证据!”
史墙盘铭文笔画特写
史墙盘铭文铸造时使用的垫片及划痕
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人都一丝不苟。
在2021年春天,由徐天进教授带队,在宝鸡周原博物院张亚炜院长的大力支持下,制作《殷墟青铜器全形拓精粹》的洹社成员孔震、李默甫,拍摄《流眄洛川》和《清光鉴古》的专业文物摄影师任超、驻扎周原博物院40天,对史墙盘进行了最细致、最科学的摄影与拓制,在保证文物绝对不受任何损害的前提下,做到了比三维立体扫描还要深入、精细得多的数据采集工作!
于是,今天我们才能看见如此这般的高清图像!
将原本约1厘米见方的单字铭文放大到了约14-15厘米见方,足足200多倍!
将每一根纹饰的线条放大到了实物2倍以上的效果!
史墙盘铭文225倍微距放大(左)和原大(右)对比
而使用这样的高清模式,更重要的是为了学术的研究和探讨,让西周文明的更多内容为书法、古文字、考古界所用,解决以往未曾解决和未曾想到的问题!
因此,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导曹锦炎教授、书法系主任、博导沈乐平教授、中国美院书法系老师鲁大东都对此项目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并进行了古文字、书法领域的全新研究。
曹锦炎教授搜寻前辈及当代学者中对史墙盘研究价值极高的论文进行归类整理,再出新意;
沈乐平教授从书法学科角度重新审视西周金文的“圆、厚、通”在书法教学、创作中如何理解运用;
圆
通
拓本(左)、字模(中)、铭文(右)对比
左页为1300倍放大、右页为200倍放大
转自谁最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