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兰亭雅集全国首届隶书名家提名展——龚子猛
(2022-08-24 12:29:01)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兰亭雅集全国首届隶书名家提名展——龚子猛
来源:编辑部 兰亭雅集
兰亭雅集网
序 言
昔日王羲之与众人聚集兰亭,为一个民俗节日,更为的是一场把酒言欢借诗交友的旷世盛宴。他们均为玄学名家却各具风采,这使得其不仅局限于一场书会,更是在此享节日之喜悦,言诗酒之雅兴,品山水之无穷,奏流水之华章,并以《兰亭集序》记之。但就其对后世影响,书法文化却更胜一筹,成为今天三月三风情的主题,兰亭也成为举世公认的书法圣地,这恐怕是当年王羲之他们所始料未及的。由此衍生出的“兰亭雅集”成为当代书坛精英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凝聚了迁客骚人、文人志士的情怀,更是人们记录情感的重要途径。
自此,雅集的形式丰富多彩起来,融入书画诗集之中。在人类所有的文字中,只有汉字超越了工具性而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中国文人的情趣与对美的不懈追求,则让中国文人的书案变成了艺术的孵化器。转入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雅集形式,从面对面到以网线相连,书法、篆刻作品从展厅搬上互联平台,顺应时代发展大势。
今年兰亭雅集网重点推出“正书系列展”,首先推出的是篆书,推出后广受好评。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筹划,首届隶书名家提名展呈献给大家。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始创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经过了秦隶和汉隶的演变,尤其是汉隶,历史上留下大量的“石刻和简牍”,就是在这一时期。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朝,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在继承汉隶基础上得以创新,形成了隶书的再一次高峰。此雅集隶书四十八位名家,均为历届全国书法展、兰亭展、全国隶书单项展等国展参展、获奖作者,个人风格明显,秦隶、汉隶、简牍、清隶一应俱全,展示的是件件佳作,筛选的也是各路精英,体现的是一种兰亭雅集的境界和时代精神。初赏兰亭之际会也,细品又非限于兰亭也。正所谓:道者,进乎技矣。今之论书画者,多言“法”,法者,技也,然道也。技无穷,则道亦无穷也,此为书法篆刻家所追寻者。
当今之世,复兴文化,崇尚文心,弘扬传统,此为时代之大担当也。
是为序!
兰亭雅集网
二O二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参展书家
书家推介/精心打造/高清作品/创作有感
龚子猛,福建晋江人,中国书协会员,泉州市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明学院书法研究所研究员,晋江书画院副院长。
作品获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艺术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佳作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首届全国册页书法展获三等奖(中国书协)
第二届全国隶书展获奖提名(中国书协)
第三届全国扇面书法艺术展获三等奖(中国书协)
全国“信德杯”书法展获最高优秀奖(中国书协)
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优秀奖(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获最高优秀奖(中国书协)
首届“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获最高优秀奖(中国书协)
“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获最高优秀奖(中国书协)
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四届国际书画艺术节获优秀奖(中国书协)
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成果展获优秀奖(中国书协)
第三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书法杂志)
第四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书法杂志)
入选书法宝(APP)提名·国展百强榜(书法报社)
首届福建省兰亭奖获三等奖(省书协)
第三届福建省书法篆刻展获二等奖(省书协)
首届福建省“八闽丹青奖”获奖提名(省文联、省书协)
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书法三等奖(省委宣传部)
郑州观音寺首届《心经》手卷全国书法作品大赛优秀奖(河南省书协)
作品入展:
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第六届全国楹联展入展(中国书协)
首届全国手卷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百人精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纪念中国书协成立30周年中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第五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七届楹联展特邀(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书法双年展·五体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中国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法展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入展(中国书协)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职工书法展入选(全国总工会、中国书协)
首届全国保险杯硬笔书法展入展(中国书协)
“福文化”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中国书协)
第二届翁同龢书法奖入展(中国书协)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乾元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入展(中国书协)
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中国书协)
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丝绸之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出版《龚子猛书法》、《制高点—国展最高奖书家龚子猛》、《龚子猛隶书—滕王阁序》,作品曾多次发表《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杂志,并被兰亭书法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刘海粟艺术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宋庆龄基金会、福建省美术馆、图书馆等收藏。
溯源隶书
龚子猛
隶体又称“隶书体”,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一、起源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异形字进行了统一。凡与秦文字异形者,废除不用。由丞相李斯编写小篆,书写更为规范,线条更为流畅,结构更为匀称。但这种小篆主要流行于统治阶层,而在民间还使用着另外一种书写更便捷的文字,这就是隶书。概括讲,隶书起源于战国,孕育于秦国,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复兴于清代。
二、辉煌时期。西汉时期,隶书由初创而进入发展阶段,因此西汉初期的隶书,称为古隶。至西汉中叶,古隶字体逐步演变为汉隶,亦称为八分体。此次的演变进化,是隶书字体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飞跃,在书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因此,西汉隶书在中国书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处于从古文字转变并演化为今文字时期。东汉隶书又在西汉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八分体,即汉隶,并由隶而演变出章草、楷书、行书、今草、大草等绚丽夺目的各种字体,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形式—书法。从理论上讲,汉隶为中国书法艺术之母也不为过。
西汉隶书留存至今的作品不多,一般见于铜器、石刻、砖瓦以及近年来出土的帛书、竹简、木简等。但石刻却不多,现存的西汉隶书石刻有:《地节刻石》《鲁孝王刻石》《麃孝禹刻石》《莱子侯刻石》《唐公房碑》。西汉隶书总的风格特点是:纯朴自然,厚重高古,气势恢宏,大胆果敢,极具山野之气。
西汉末期始至东汉,隶书进入了成熟期。因此,东汉隶书成为历代隶书的典范。东汉时期的隶书,留下的石刻之多是历代无法相比的,总数达三百多块,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如《华山碑》、《衡方碑》、《西狭颂》等。其精美的书法以碑刻流传后世,光耀书坛。
从东汉隶书风格来分析,大体可划分为三大类型:一、纵肆奇异、雄野豪放。《石门颂》此碑用笔恣肆,跌宕起伏,雄野豪放,疏荡劲秀,结体开张,参差错落,字随石势,富于变化。因此被人誉为隶中草书。属此风格的还有《封龙山颂》、《西狭颂》《杨淮表记》、《郙阁颂》等。二、方健高古,朴茂雄浑。《衡方碑》《张迁碑》《鲜于璜碑》《景君碑》等。此类石刻,用笔一般方圆兼施,以方笔见多,且方正朴厚,高古中有股倔强之气,结体宽绰,密处不留间隙,从严正中寓险峻,险峻中变化出平整,极尽结体之变化,开书法雄浑之先河。三、飘逸工整,迺丽秀美。这一类型的碑刻最多,《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孔宙碑》《史晨碑》《韩仁铭》《尹宙碑》等等,不胜枚举。这一风格特征的碑刻其用笔秀逸清雅,圆劲沉实,以圆为主,兼有方笔。其结体规矩匀整,风度翩翩,中敛旁肆,左右舒展。
三、衰落时期。然而,至两汉的登峰造极,逐步从顶峰走向衰落。历三国、晋、南北朝、唐、宋、元、明,竟然一朝不如一朝,东汉末年,隶书的书写已臻化境,并且越来越显得美术化,这种装饰美最终结果必定造成书体的平庸卑俗。隶书也脱不了这种命运,且用笔缺少变化,单调平板,千篇一律,缺少凝重踏实的意蕴,一波三折的节奏已不复存在,结字上更是追求工稳平正,整齐划一,讲究法度而缺少韵味雅趣。可以说隶书历魏晋到唐已是穷途末路。
四、清隶复兴。隶书演变是波浪形,有兴有衰,至清代源于科举制度,产生的馆阁体墨乌黑、字方整,笔光润的楷书字体,缺欠书法艺术,同时金石出土日益增多,一些文人稚士眼界不断开阔,碑学崛起,因而篆隶字体越来越受到世人所重,书法家纷纷学习汉碑。擅长隶书的书家越来越多,可谓是人才辈出。例如金农的漆书,以拙为妍,以重为巧,高古稚拙,使人肃然;郑簠的隶书参以草法及简书笔意,古拙沉着,奇绝飞动;伊秉绶变化出新,在秀逸古媚中金石之气溢于翰墨;何绍基集功力、学养、才气于一身,其隶书有超神入化之妙;赵之谦隶书以魏碑笔法入隶,既生动又古拙,尽得天真烂漫之趣。清代人写隶书可谓人才济济,其功力精深、取法高远,直逼汉人,恢复了中绝近一千五百年的汉隶法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使当时的审美趣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可谓百花争妍,万紫千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