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书法的“力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书法的“力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创松风阁书法日讲
书法中的力度,我认为就是我们书写书法的时候,产生的笔力。笔力这种很虚无缥缈的概念,往往和字体的两个方面有关,一个是笔画,一个是结构。
笔画的力度首先体现在笔画两侧的线条上。线条可以刚强、也可以阴柔,可以曲折,也可以柔和。这就要看书写者书写的风格、书写的特点、书写的书体来说了。
一般来说,从风格上看,二王一脉的帖学书法以弹性力量著称。也就是说他不是单纯的直来直去的线条,而是曲折柔和,但是充满弹力的线条,这些线条因为充满着无尽的曲折力量,所以流畅又不会失去力量。除此之外,阳刚雄浑的书法风格以线条的刚直著称,线条刚直而且风格浑厚,结体上雄壮自如,典型代表是颜真卿、华士奎。
从书写这所书写的书体来说,楷书一般而言是比较刚直的,以方笔为主,这些方笔充满着棱角,因此显得干净利落,笔力千钧;行书草书因为书写迅速,结体自由灵活,常常带有圆笔,浑柔洒脱;篆书则兼具了楷书的方直、行草书的圆转流美,自有一股端庄之气;隶书和楷书相近,但是又不完全一致,隶书往往笔画两侧的线条是不一致的,所以对比落差比较大,显得浪漫飘逸,但是这种效果那一实现。
书写特点也被称之为书写方式,笔画的书写涉及到笔法,笔法的习惯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大致上呈现出相似的规律,比如“用笔千古不易”。用笔书写的方式被称之笔法,笔法则以中锋为主
。中锋用笔的笔画,书写自然有骨力,有骨气。反之,中锋用笔缺乏,则骨力消失殆尽。这种骨力,其实就是势,一个字有没有势,就看他骨力搭建起来了没有。
笔画除了线条,就是两侧线条内部的墨色了。墨色上的面积差异、焦浓重淡清等差异,则往往会导致书写上的差异。这种力量上的差异尤其是以颜真卿的书法为代表。颜真卿书法横画比较细,竖画很粗,这就造成一种粗细力量上的差异。
唐代孙过庭曾经在他的《书谱》中说:
轻如蝉翼,重若崩云。
此外,除了笔画线条之外,还有结构上的力量对比。
在楷书中,由于楷书的笔画在表现轻重、粗细、大小之时,不能反差太过明显,所以楷书书法中的张力营造主要从笔画位置安排的角度来进行。
整体结构所呈现的平正态势和具体某些笔画的安排险绝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绝妙的张力反差,这种反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了楷书的笔力所在。
以欧阳询楷书中的“文”字为例,这个字按我们常理推断,第二笔的横画一定要写的平正才能显得整个字端庄。
但是欧阳询偏偏不走寻常路,他在一开始就故意将这个字安排的向左下方倾斜、右上方上扬。开头一点,使用侧锋,处理成带有弧度的撇点,第二笔偏侧斜出,第三笔大胆的从中间起笔,收放自如。
最后一个斜捺,是整个字的力量重心,也是主笔,这一笔蕴含了整个字的力量所在,而欧阳询正是通过对这一个笔画力量的灌注,将本来已经倾斜的字体“拉”正了。
在力量上它是均匀的,不管是左下方的倾斜还是右下方的力量灌注,整体效果是字体平稳,然而张力显露无疑。
因此,书法的力量、笔力,一是通过笔画,笔画的墨色变化对比以及笔画的线条对比进行的,而是通过对结构上的“字势”进行调整进行的。这是书法“力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