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生命学/书法||泉郡靖海侯府初探

(2022-05-21 10:17:25)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生命学/书法 || 泉郡靖海侯府初探





原创 杨清江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泉郡靖海侯府,今称“施琅故居”,在泉州城厢东隅,旧属衮绣铺通源(又作“瑞应”)境,今属鲤中街道东门社区。施琅何时携眷定居郡城,建造府第?笔者至今尚未见及有关文字记载。据施琅事历,估计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第二次降清以后。

施德馨《襄壮公传》:“迨顺治八年辛卯,公驻安平,方枕戈谋复仇,值当事有异议,撤安平兵。公乃仗剑之粤中,从封疆巨帅平定高、琼、雷、廉诸州,再克潮阳。复假归泉郡,投闲无事,常与泉中贤士大夫交。”

施琅顺治八年五月脱逃至安平,与其族叔施福同住,朝夕相处。七月其父施大宣、弟施显相继被害,此时太夫人洪氏,妻黄氏,弟媳林氏与侄施韬均为郑成功关押拘禁。后来郑成功顾念旧情,“既而悔之,还其家属”。安平撤防,施琅仗剑粤中,从“封疆巨帅”靖南将军朱玛喇平定高、琼、雷、廉诸州,事在顺治十一年十月中旬,翌年九月班师。因此,施琅移家郡城,当在郑成功还其家属之后,出征广东之前。

据施琅从子施韬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编修的《浔海族谱》中关于族产规定“泉郡衙西巷新衙及书斋不在阄分之内”分折,最初施府规模不大,只有“旧衙”。假定顺治九年搬迁入城,此时施琅全家(不包括婢仆差役)只有施琅及母洪氏,妻王氏,妾黄氏,女儿(后嫁礼部侍郎富鸿基之子),弟媳林氏,侄儿施韬七八人。旧衙在新衙之东,中间有一条防火巷道,称“衙西巷”。而另建“新衙”当在康熙元年(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之后。

综合各种有关资料,靖海侯府占地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地块形状为多棱角、不等边多边形,原东起释仔山东麓(即今温陵北路旧农校校门左右界墙),西至菜巷(此段又称“东边巷”,即今校区临巷界墙),北至东街温陵书院(即今东门小学)南畔月光庵,南至凤池民居建筑群。东西南北各辟一门。最早旧衙由东街月光庵巷出入,因巷道狭窄,建新衙后,正大门改向西,面临菜巷。随着东园、松石山馆的相继营造,复辟东、南二门,南门可直接通源巷,又可转折通东边巷。

新衙即今侯府,旧为大五开间,左右廪步,双护厝,三落,坐北朝南,南面一列三间回向照房。大门东向,经东抱厦出入。规模宏大,制度严谨,材植雄壮,显示侯爵门第的豪华显赫。原大厅堂壁悬挂施琅全身工笔画像,长案桌龛前有施琅将军塑像二(现施府住户施纯泽先生印象为施琅、施世纶、施廷元父子祖孙塑像三),一老年、一壮年,均红缨锦袍,端坐于上,体貌雄壮肥硕,形状矜严威武,手足以木为之,能动,每年冬夏换装。堂中有一联曰:“圣顾却辞增万岁,恩褒留任指丹心。”大厅楹联为“名宦乡贤第,元侯世爵家”,厅口柱联为“爵班五等,位列三公”。“文化大革命”中皆毁。

侯府后旧有三株大榕树,枝干榜布,浓阴蔽日,分左、中、右排列,组成天然屏障。1958年大炼钢铁砍伐。

康熙三年封靖海将军,在此前后辟建延宾馆,营造东园。据陈允敦教授《泉州古园林钩沉·施琅四大园林》一文描述判断,东园菊圃在新衙旧衙之前,园周筑墙,平直方整。沿北墙种竹,余三面莳月桂、丹桂或紫桂,贴墙广植藤木花卉。居中主体叠砌长方形花台多座,依地势使中间高、四周低,花台种植各种品种的菊花。西墙即府第西界墙,辟门,门上悬额曰“东园”。东墙开设漏窗,故意泄景,使行人在园外得以遥窥。

延宾馆址在东园菊圃之南,宽仅菊圃之半,而长则倍之。馆屋凡三进,以中堂为主体,布置成大型花厅,专供会宴宾客。厅西配置前后两房,隘而长,为杂役司候用房。后厅、后天井为习武场地。大厅前场地甚长,左右两庑各建六间,充作子侄书斋、塾师宿舍,以及客人留宿之宾馆。天井散置巨型湖石,间植芭蕉、紫荆之属。前进及前厅,附带大门,宽阔大方。此为施府之南大门。门外石铺大埕,东西走向,既长且宽,面积与整座延宾馆相当,藉显堂皇,且便利大轿停靠。埕西端出口处,建一木制牌楼门,细雕花鸟,式样优雅。牌楼之外,复筑照墙以为屏障。

康熙七年,施琅奉召进京为内大臣,挈眷入都。此时随施琅赴京的有王、黄、张三夫人,长子施世泽14岁,次子施世纶10岁,三子未详,四子施世骥8岁,五子施世、六子施世骠、七子施世骅年均2岁。其母洪太夫人于年前(康熙六年)十一月初逝世。陈允敦教授以为施琅“留京宿卫,长达十三年之久。故东园几经改建,多半由琅第五子世奉父函而为之者”。有误。如时东园未竣,有奉函续修者,不应是施世,而应为其侄施韬。施韬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施琅晋京年已24岁。

至于《泉州府志·文苑》施世本传所云:“授府贰不赴选。琅隶京籍,疏请世留闽,辟城东园居之,擅亭台花木之胜,日与郡士大夫为文酒之宴,四方名人悉与订交”,皆为施琅平台大捷、施世騋及冠成年以后的事了。

松石山馆(俗呼“冬园”)与施氏宗祠之兴筑,仔细研究,应该在施琅“平台”之后。施琅为内大臣十三年,至康熙二十年方再度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是年十月走马上任,以后便一直忙于平台军务,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何况是经营戏耍燕乐、颐神保年、养尊处优之私家园林乎?

查史志族谱记载,施琅康熙二十年返闽以后发起、主持的大型、重要的土木工程,全数在“平台”之后,如康熙二十二年凯旋归来重修厦门普照寺(并为改名“南普陀寺”)、朝天宫;二十三年重修安平龙山寺、平海妈祖庙;二十四创建厦门水师提督军门衙署一“来同别墅”,重修泉州顺济桥(俗呼“新桥”);二十六年重建晋江故里“施氏宗祠”;二十七年重修泉州浮桥;三十四年重修泉州府文庙。

松石山馆在东园及延宾馆之东。东南以前为荒废山岗,地势高旷,乃择此垒叠假山,东西约七丈,南北约十五丈,假山前凿池架桥,并于西南高处隙地种植一株高大磅礴的针叶松。传说松树经城门而入受“胯下之辱”皆不活,施琅为此特令拆城运松,精心培植,果然成活,苍劲挺立。

假山西南与东南之高阜各建一亭,式样大小互不相同,方位也未对称。西亭小而不屏,宜于远眺:东亭六角形,檐角高翘,六面均设门窗,亭周种植粉梅,疏影横斜。每届严冬,主人邀客在此赏梅吟咏。

池西北畔竖一大石笋,长二丈二尺,为泉州诸石笋之冠,上刻“插斗”二字,与巨松南北对峙。因石之长与松之巨,凑成“二难”,为冬园点题。故于石笋北构一别馆,三开间,坐北朝南,以为品赏山景之所,匾额即书“松石山馆”。

假山背后尽南,原有果宅,杂乱无章,于此筑墙,上建“垛子”呈城墙状,以为障景,并与巨松组成“松关晓月”图画,雄伟壮丽,有清一代为泉州一大胜景。

假山与山馆之东复建层楼六楹,呈南北向。上居幕僚宾客,下处苍头役仆。为连通层楼途径,特从假山东亭台基上建一复道(即楼廊),沿墙行空,直抵斯楼。其下有广玉兰一株,据云为施琅手植,于今尚存,依旧滴翠吐绿,郁郁苍苍。

小池西北,建音乐亭一座,地板下平埋大缸七口。利用空间共振原理,使管弦演奏声韵和谐,余音悠扬。

施氏宗祠在今侯府之前右方,即今农校教职工宿舍前运动场上,坐北朝南。20世纪50年代尚存,后拆毁。

小宗,即施琅专祠,应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逝世之后,在宗祠之右偏后,即今农校离退休教职员工门球场一带,也坐北朝南,解放前曾遭回禄之灾,后毁。

施琅临终,命五子施世騋跪省榻前,受命草遗疏,即《君恩深重疏》,乞请康熙恩准时任江南江宁府知府的次子施世纶、浙江严州府同知的四子施世骥,在其死后赴闽尽丧,并题请由其八子施世范承袭侯爵,乞请允许五子施世騋留在家乡,以便岁时祭祀照管。时施家兄弟除施世不愿做官留在泉州外,其余因入镶黄旗籍,除做官外任(施琅弥留之际,施世骠正值跟随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闻悉噩耗,乞假奔丧,服除升任浙江定海总兵)外,都居住北京。因此,泉郡靖海侯府在施琅身后平时仅住两户,一为施世住东园(即松石山馆);一为施韬,住旧衙。

施琅与其弟施显关系非常密切,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及长有室家,依旧同爨合食,未尝有私财。郑成功同时拘禁施琅、施显,施显为保救施琅,不肯先兄脱逃,以致被杀。郑成功派帐下吴丰到安平行刺施琅,施显妻林氏得到消息,事先通知施琅防范。时林氏未脱虎口,又用计将年幼的施韬送交施琅。施琅夫妇对施韬视同己出,日捧置怀抱间。施韬长大后,侍施琅夫妇如父母,双方均“无尔我稍异视”。施韬随侍施琅居侯府,在情理之中。施韬后裔,今施府称“二房”(施琅兄弟三人,长兄施肇科,字枢侯,早卒,施琅以其长子施世泽为之嗣,后施世泽被台湾郑氏扣为人质并遭杀害,其子施致远任海安营游击,无后。施琅居次,施显为季。长房绝嗣,施琅以次居长,施显一派遂称“二房”)。

康熙五十四年施韬主持编纂《浔海施氏族谱》,规定“泉郡衙西巷新衙及书斋,不在阄分之内。凡有子孙登科甲者,准其管掌居住。并永春田租店税,悉系科甲之子孙综理管执。年有存银,留为修造各处桥梁之资。凡诸子孙,各宜勉旃。”新衙与延宾馆两处属公产,留为奖学。

施韬后裔后来有人中文科举人前五名(亚魁)、副举人(副魁)、武科举人(武魁)(据施纯泽先生介绍,厅前檐下旧时悬挂“亚魁”、“副魁”、“武魁”三方匾额),遂名正言顺地入住新衙,而他们的子孙也名正言顺地承继管执。因此目前在靖海侯府居住的两大户均属“二房”。

施世騋一派日渐衰落,松石山馆改易他姓。再易之后,园主因事没官,“东园”变成官产。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郡绅请改其地为书院,遂以甲申(光绪十年,1884年)筹办团练(为防法兰西)之余款起盖书斋、讲堂,于松石山房悬挂“研经味道之室”一匾,总名为“崇正书院”,园林依旧保留清初遗制。此时院宽大作三间,中为堂,两翼为廊,左有假山,上缀两亭。门外石楣题刻“东园”二字,园左一门石刻“咏堂瞻岘”。东一独板石桥,通六角门。院后有圃,遍植桃树,有井深数丈。

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书院关闭。民国初为泉州农会,开办农业试验场,种植木棉、桑树、桃树。天主教一度想霸占为传教基地,遭到泉州人民的抵制,未遂。20世纪30年代中叶,地方人士苏秋涛、秦望山以崇正书院旧址创办民生农校。解放后人民政府接办,至90年代后期迁出。经过八九十年改造改建,靖海侯府面目全非,尤其是农校撤出后,无人管理,校园蒿莱满目,榛莽丛生。目前,人民政府正在酝酿将施琅侯府已废园林改造成一座人民公园。

  (2003年)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杨清江文史类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