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2022-05-19 16:32:13)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生命学/书法 || 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秦嶺雪 官印相生发表于香港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文人藝術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秦嶺雪,一九四一年生,福建南安梅山人。現居香港。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著有新舊体詩集及文藝評論集十种。另有書法集三種。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秦嶺雪

一、書法史罕見的通才

饒公曾對我說·六藝之中最喜歡書法,下的功夫最深。

然而,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在内地,特別是京滬一带,少有鑒賞家提及;近四十年,随着開放改革文化交流的步伐,饒公大踏步登上中國書壇。

這是高山,這是大海。

歷史上的書法家,一般是一家一體。說王羲之擅隸書,我們沒有看到。顏魯公楷行草皆有碑帖傳世,行草都從楷派生,顯而易見。蘇黄米蔡宋四家近之。到了明代,獨宗狂草,王覺斯的隸及楷均乏韻。而清代,善為隸書者金農、伊秉綬,則行書稍弱。擅行草如何紹基,篆、隸被人譏為「不成字」。惟潮安饒宗頤先生,衆體皆能,無體不精。人們喜愛饒公書法,倘細問,哪一體可稱饒體?則無人能確指。這恰恰應了他喜歡書寫的一副對聯:「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見范淳奇編《百歲選堂》)。

這又是一座茂密的森林!

饒公自述學書經歷,提及顏楷、魏碑(特別是《張猛龍碑》),尤其酷嗜歐陽詢。饒公的行書,結體筆意都近歐,這是最根本的。饒公又云:「後學鍾王,中歲在法京見唐拓〈化度寺〉、〈溫泉銘〉、(金剛經〉諸本,彌有所悟。」這幾種碑帖綿延三、四百載,有同,有異,有變。有踵事增華,亦有繁華落盡見真淳。饒公書法之老樹新枝,繁花競放可於此尋得若干消息。而最重要的是以下幾句:
   
「嘗自大篆演為今隸,兩漢碑碣,實為橋樑……簡册真跡,更能發人神智。清世以碑帖為二學,應合此而為三,已成鼎足之局。」

向來言書法,只提碑與帖兩大門類,饒宗頤先生是明確提出碑、帖、簡鼎足論。這就為沉寂已久的書壇注入強勁的西北風,為書家藝術創造開啟無数法門。簡册者,篆隸之實用、之快寫,亦必然含有書者個性之發揮。從謹的一筆一劃的模擬到随心所欲,涉筆成趣,這是何等的快意!

饒公不僅提倡,而且身體力行之。簡書之剛健放逸而又古意盎然幾乎成了饒公書體之魂,從他全部作品中可以窺見這位敦煌學專家對於簡書是如何深嗜,又如何久久寢饋。饒公的隸書拙而靈動,起筆多露鋒,捺筆放中有留,頗具欣然自得之意;而行書條幅於流轉之中深具澀意,時見一二隸筆如蛺蝶穿花,僅此兩端就可以體會到饒公師古而不泥古的用心,可以看到他對簡書的深度融入。

饒公這篇跋沒有提及上古的甲骨、金文以及稍後的小篆、漢碑、草書。此文是為商務版的《饒宗頤書法叢帖》寫的。該叢帖共五册,如下:篆,虢季子白盤銘;隸,韓仁銘;楷,楊大眼造像;行,唐三藏聖教序。草,前後赤壁賦。前四册是臨摹。後一冊是自書,每一本都非常精到,形神兼備,筆力千鈞,令人歎為觀止。饒公亦擅書甲骨文,追求一種簡古生新的意趣,不再是一副老古董的面孔。甲骨文書家向來有四堂之說,其實應加上選堂,為五堂。

從甲骨文到狂草,從周代到清末,每一書體,每一位重要書家都了然於心,都用心研習過,放眼中國書壇,獨一無二。謂予不信,請讀《饒宗頤書道創作匯集》十二卷本。

楚简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日行月恆 地白天青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數行褚帖臨窗學 一卷陶詩倚枕開

 二、骨力第一

余曾請教過饒公:書法何者為重?

先生答曰:骨力第一。

有力,無力,是書法批評最為普遍的觀念;而有力為佳也是常識。但饒公所說的骨力卻是一個美學觀念。不僅是書藝的高標,也是對於文章、詩詞、繪畫的要求。

先說書法。

《選堂論書十要》首句即言:「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

饒公又說:「重,其實是指在書法線條中所包含的力量。亦同時指出整個書法結構上所表現出來的力度。孫過庭云:「奔雷墜石之奇,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這就形象地說出力度變化。」

一管柔翰,竟有崩雲安山之偉力。此力從何而來?

饒公回答王國華先生說:「我認為最根本的問題:執筆者應該知道,用筆是把全身的力度,集中於手臂,而以臂來運腕,以腕來運筆。故此,我認為熟悉了腕中鋒,就是初學者必須的基本功。」

饒公提出的「腕中鋒」,包括二王傳下來的五指執筆法以及中鋒運筆這兩個基本概念。饒公又特別指出,運腕作書與氣功無殊,強調用筆「主留」,即米南宮所說的「無垂不縮,無往不復。」

這就是一個小太極,如此反復練習,思考,積以時日就可以領悟「骨力」的真諦。

陳振濂教授的《書法美學》有一節專論書法中力的含義,同時指出線條力感美三個主要特徵即逆、蓄、留,與饒公如出一轍。

饒公進一步指出:「力是質。力的養成,篆書是關鍵功夫、寫字需先習篆,從一劃做成。」並舉自己的篆書作品懸針篆七言聯為例加以說明。這就是金針度人了。

篆書要求「婉而通」,每一條線呈現出渾圓流暢的美感。這就需要嚴格把握中鋒運筆的技巧。提倡「宜先習篆」也就是提倡「腕中鋒」。

試讀饒公舉出的「道義平生無捷徑  風波隨處有虛舟」七言聯,每字婉曲懸垂如鋼筋,即使極細微處亦不露鋒,在鱗片狀筆劃的運動中,我們會體悟到中鋒運筆的深厚功力。正如蔡邕所述:「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好像扣緊馬繮,左右搖擺前行。)

饒公論述「寫字當以篆法為根基」,舉了兩個例子,其一是「徐鉉小篆,畫的中心有一縷濃墨,可見其用筆用力之直。」;一是「北宋書家章友直為大學書石經,筆法從高處直落到地。」這兩處所說的「直」即是中鋒用筆,饒公說他畫巨幅荷花,花莖也是由高直下暢快的一筆。在這裏書畫是相通的。

歷代論書者甚多,論筆法的也不少,但像饒公如此強調「篆法為一切書之母」的十分鮮見。這是一家之言,這是甘苦之言,這是一位近百年耽於翰墨的大家經驗之談。有意一窺書法殿堂的朋友不可輕輕放過。

饒公不同意把書法僅僅歸結為視覺藝術。他認為書法與書家的人格精神,內心世界以及文化修養有更深的關係。前者舉黃道周為例;後者用王鐸之善詩來說明,因此,他提出的「骨力第一」的命題,就不能粗淺地局限於「有力無力」的視覺範疇,它實質上是對於書藝本質的探討,前面說饒公認為骨力也是對於其它文藝創作的總體要求,這就不能不提及劉勰《文心雕龍》的名篇《風骨》。劉勰云:「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生焉。」又說:「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其結尾贊曰:「情與氣偕,辭共體並。文明以健,珪璋乃聘。蔚彼風力,嚴此骨骾,才鋒峻立,符采克炳。」劉勰所說的端直、力、骨骾、峻立,與饒公力倡的「骨力」是一致的。我們不妨說,骨力就是風骨。

堅持「骨力第一」也就與一切柔媚,蹈襲,取悅於人,以及醜書、奴書劃清了界限;堅持「骨力第一」書藝也就如饒公金聲玉振、正氣凜然。

骨力第一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常樂 延年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典校蘭臺書史 敷陳丹膝文章

 三、拙的美感

拙,《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不巧」。

這是一個與流麗甜美相對立的美學觀念。書法史說,一直到唐代才有人提及。也就是有了甲骨、金文、小篆、隸變,有了魏晉風流,有了王羲之的中和遒美,到了唐代尚法之時,書論家回首近兩千年的書法實踐,方有了「拙」的感悟。這是一種反思,一種否定之否定,一種更高層次的藝術自覺。從蒙昧到醒覺,從無意得之到有意追求,是一種漫長的過程。似乎不必說上古的「拙」完全是信手塗抹的成果,以象形為基礎的漢字在形成的過程中就有許多出人意表的創造。而到了上古周秦書法家筆下更是萬象紛呈,各逞其技,這其中就有「拙」的因子。且看饒公如何解讀「拙」。

饒公說:「我認為書法是以綫條為根基,而綫條的運用當以輕飄為戒。『拙』的意思就是跟傅青主的『寧拙毋巧』意思完全一樣。康有為推崇北碑,其中一種重要理由,就是北碑的書法最能體現『拙』的意態。」

饒公認為「拙」是一個與纖巧對立的觀念。他說「拙就更接近渾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達書法的拙意。饒公同時指出:「爨龍颜與爨寶子碑用筆沉厚,別有一種古拙的意味。」(以上引文見王國華編著《書法六問》)

爨寶子碑刻立於公元405年,幾與蘭亭同時。乾隆四十三年出土於雲南曲靖。古物重光,驚動書壇,人們譽為「樸厚古茂,奇姿百出」。此碑筆兼隸楷,而筆劃獨特,橫劃多上翹,豎劃多曲,捺多翹尾,點則呈三角形,而結體奇肆,長短肥瘦,左傾右側,各稱其意。唐讓之先生說:「該碑的質樸正是用修飾來充分表現的。就如幼兒稚女玩娶新娘遊戲,少加修飾,憨態可掬,一種天真、活潑、直率、純樸的情態就充溢於外了。」

一是古,一是奇,一是稚,這是爨寶子碑的特色,充分體現了「拙」的意味和形態。這也是饒公對我們的啟示。

饒公擅章草,深味簡書。他特別推重清末的沈曾植,即名滿天下的沈寐叟,大學者大書法家王遽常的老師。王家葵先生說他「筆勢怒張橫决,結字生拙古怪。」「雜糅古今,重光隸草,確為書壇偉業。」沙孟海說他「專用方筆如遊龍戲鳳,奇趣橫生。」

將沈寐叟的字與他的學生王遽常對比,一個纏綿委曲而歸於雅;一個怒張橫决而力追生拙。一個溫文有禮,揖讓有序;一個粗豪勇猛,無所顧忌。這樣,我們或許可以理解饒公推重沈曾植的深意——他從歷史深處走來,尊古重碑,筆如刀刻,深沈凌厲,而血脉賁張,令人震撼。這是與一切軟媚、甜膩、纖巧、造作、華麗劃清界綫的書風。這是返古開新的杰構,宜乎名震天下,領一時之風騷。

「拙」是一種精神,一種意態,也是一種學問。

「拙」也是饒公書藝的主要屬性,表現為三種形態。

一是龍的天矯。

甲骨、金文、小篆、隸簡是蟄龍,待時而動,在相對靜止之中有騰躍之志。每一筆都充滿生機。其用筆真如折釵股,印印泥,綫條呈魚鱗狀,骨氣洞達,肌腱意豐,不言拙而拙意淵然。

其行書是醒龍,歐為體,簡帛為態。步履穩健,顧盼自雄。用筆尚留,俊雅之思而以遲澀出之,似健翮盤旋不忍遽去,此剛健婀娜中有「拙」也。

其大草是飛龍。逍遙九天,磅礴萬里,騰挪變化,未可端倪。旭素為朋,晚明為侶,而鐵筆銀鉤,綫條如蒼籐翠葛,聚散之間自有「拙」意。

二是創造精神。

饒公師古而不泥古,臨古而出己意,有返古開新之妙。每一筆都是古人,而又每一筆都屬於自己。在運行之中寄託了自己高雅的藝術趣味,令觀賞者有相逢不相識之感,這就是生拙。

三是稚拙。

所謂少加修飾,直率天真,彷彿回到孩提時代。饒公晚年所書隸楷對聯條幅綫條單純,姿態欹側,妙趣橫生,有繁華落盡見真淳之妙。

陳振濂教授指出,「拙」與學識有關。清代書壇重識,其時有乾嘉學派,也產生了金農、何紹基、伊秉綬、趙之謙一眾以拙馳譽書壇的大家。竊以為饒公深厚廣博的學識與此相應,而他對有清一代書法極為重視,臨摹過眾多名家。他的書藝師秦漢而友明清,宜乎其「拙」矣。

古拙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得無量壽 有大因緣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几閣文墨暇 園林春景深

四、帖學風華

觀賞饒公法書猶如泛舟書史長河。由甲骨、篆隸、漢簡而下,千流萬壑,曲曲生輝。有人稱饒公為隸書大家;而我輩近二十年所見於展場市肆者,似亦以隸書及隸楷為多,因之,不少朋友遂以為饒公書藝止於漢魏一脈。究其實,此種說法只得其一枝一節耳。

我在《書法史罕見的通才》一節中曾說,饒公「從甲骨文到狂草,從周代到清末,每一書體,每一位重要書家都了然於心,都用心研習過。」陪同先生泛舟諸君,萬不可在漢魏止步,請繼續前行,歷晉唐,入宋,徜徉於明清,一覽饒公的帖學風華。

先秦漢魏這一段,饒公書法,端凝雄奇,力屈萬夫;唐宋以下,磅礡縱放,顛倒眾生。後者亦植根於前者,不可截然分開也。

饒公自述,習唐楷以歐陽詢為本。據鄧偉雄先生說,九十年代求饒公臨寫歐陽詢《卜商讀書帖》示範。饒公信筆默書,「寫來不僅一字不漏,而且不論造型或神氣,都與原帖極為神似。」鄧先生還說,饒公臨此帖「不下數百遍」。我們今天讀饒公的行楷,略為修長的體勢,疏密有度,上斂下放的結構,在嚴整之中有一種消散的意趣,淳厚的歐味流溢於箋楮之上。饒公寫歐,不取九成宮的險勁刻厲,現存的珠墨紙本書林和靖句扇面,由歐上溯二王,用筆方圓兼備,端嚴中雅韵欲流。罕見的長篇楷書《東亞大學創建記》,瘦硬挺拔,極峻峭之美。

舟行至宋,山明水秀,境界闊大,饒公書乃體現鳶飛魚躍之勢,隨心所欲,逸興遄飛。其四屏,常擬大家筆法而出己意,縱橫自如,姿態橫生。或矯健賁張,或疏朗俊秀,線條勁挺,墨韻沉厚,於沉着之中顯飛揚之意。雖細絲牽挽,搖漾未休,揮運之間,略帶漢簡意味,此所謂饒體也。

遊三峽者,船到武漢,浩浩大江流日夜,千帆競發,生機勃勃。欣賞饒公法書,大草磅礡,氣象萬千,境界亦相似。饒公用大草寫赤壁賦,寫蘭亭序,寫心經,寫各家千字文,雲煙綿邈,龍飛鳳舞,輕重疾徐,無不中節,令人神迷目眩,嘆賞不置。鄙見饒公大草實為當代書壇放一異彩。明末浪漫主義書風之後,清人於此似乏後勁。民國有于右任,近數十載有毛潤之、林散之,返古開新,並稱大家。而於南國海隅,有饒宗頤教授卓爾不群,融會甲骨、金文、篆隸、漢簡、唐楷、宋四家以及顛張醉素、王鐸、傅山,而入乎大草之中,古色斑斕復又磅礡縱放,呈現出一種書必由己超邁古人之勢。

饒公在《書法藝術的形象性與韻律性》一文中,謂《好大王碑》「金石都在他筆力籠罩之下,足以辟易萬夫」;謂泰山《金剛經》「筆畫猶如凝鑄,不可搖撼,而淋漓狼藉,絕無僅願之態」;謂懷素《自敘帖》最後幾行「如駿馬脫韁,戛然而止,真的不可思議」;謂黃山谷的《伏波神祠詩跋語》「盡量表現不整齊之美,而叩其韻律,都是非常合拍子,而成為特異的節奏」;謂王鐸「用極端的乾濕對比」「造成他的氣勢磅礡」「令人驚心動魄」。這是嘆賞,還是夫子自道?我輩細細思之,當有所得。

懸針篆勢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收拾小山藏社罋 招呼明月到芳尊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寒香嚼得成詩句 新月邀將入酒杯

草法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海為龍世界 天是鶴家鄉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司空廿四品 大令十三行

林家生命学/书法||饒宗頤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