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生命学/书法||天上神仙|地上妖怪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生命学/书法
|| 天上神仙|地上妖怪
来源:梅春笋
水墨山水 《祭云山》局部
梅春笋
|天上神仙
走过很多地方,村口或村尾总有一个庙,土地庙也好,观音殿也好,总之,在传统观念里每一个地方都住着一方神仙,守护一方生灵,逢年过节,闲暇时光,人们总喜欢去走走、看看、拜拜、求求,在印象中总是能听见香客口中念念有词,求钱财、求官名、求姻缘……。我就在想,神仙能知道吗?烧香礼佛本是修戒定慧,灭贪嗔痴,你在那念念有词,天上神仙又是如何看呢?笑笑还是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好好?在某种状态下,神仙成为香客某个阶段主观上的精神领袖,灵魂靠山,而神仙神不神就看香火旺不旺,神仙跟香客倒是成了互为成就的关系,甚是微妙。
地方上的土地庙相对香客稀疏,跟隔壁邻居一样,逢年过节去拜拜,有事没事去看看,大事基本不会去求。香火旺的庙堂就要有名堂了,或是香客所愿皆所成的灵庙,灵庙应该是一个大概率,或是外来大神,亦或本土活神仙修炼而成受民爱戴的神仙。自古外来和尚好念经,外来大神一直在普通香客中受众广泛,因为它有视觉成像,有学理支撑,还有传播僧徒。再者就是地方英雄、领袖、好人幻化而成的活神仙,在普通大众心里就是活菩萨根基也深,香火旺盛。外来大神是地域与地域、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对冲影响产生的,是输出还是输进就看对冲的力道了,无利弊,如同某个国家要向某个国际机构申报我们的春节为它的传统节日一样,我们一直在过的还在乎某个机构认证?这是自信,也是包容。
神仙庙堂与香客僧徒,都是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概念,自然、天地、神灵需要敬畏,但天上神仙是否显灵我辈不可知,更不知庙堂上金光闪闪的神仙能否体察民情,感知民意,但相信住在人间会流泪的活神仙却感人间冷暖。
我们很多时候会成为他人心中之神,修道悟人;我们也是自己的佛,修心度己。
庙堂再高,得能度人,众生可度,得度善心。
天上神仙,金光闪闪,众生成佛,泪光浮尘。
水墨山水 《祭云山》局部
梅春笋
|地上妖怪
“妖怪拿命来。”悟空常念台词,那妖怪又是何物呢?
《说文解字》释之为:“地反物也。”反常态之物为妖,反常态之事为作妖。且在传统文化中草木皆可成精成妖,这个道理也出于道家的阳神可以“聚则成形,散则为零”,包括石头,有灵气的任何物都可以变化成形。这就是我们常规理解的“妖怪”,指怪异、反常的人、事物和现象”,基本贬义解读,我更愿意理解成中性词汇,是常规打击非常规,是多数打击少数。天天喊妖怪把命拿来的悟空自己因其石头幻化而来为“精”,猴子以体为“妖”,仙界修练为“神”,皈依佛门为“佛”。“妖怪”在大众眼里是超越思维认知的,行为使人感觉不可思议,超越常理,所以基本都是特立独行的人、事、物。但特立独行所指的不随波逐流好像是夸人,而特立又容易偏执,那就不好,所以特立也需有一个框架范畴,如同悟空基本都是在观音大士或者如来评价其言行,约束其言行,最终自我约束修炼成佛。
水墨山水 《祭云山》局部
梅春笋
常有人说他人妖怪,那是双方社会认知不在一个范畴,是观念、思维、角度的不同。《说文解字》释之为:“地反物也,从示,和神同类。”妖与神同类,妖可修炼成仙,某种角度是在夸人,所以成为众人眼中的“妖怪”也无不是。“妖怪”是有“气”的,那就成妖精,至于是“邪气”还是“灵气”,那就看修行了。但我们要相信万物修行初心为善,儒、释、道、佛皆以向善而行,妖的初心难道是一心成魔吗?
万物皆灵,万物皆妖。神仙下地为怪,猴妖修炼成佛,这是人生成长转变,神仙、妖怪均非重点,重点在于其言、其行是否求真向善。电影《哪吒》得人认可,是哪吒蛟龙互抗命运,体现坚韧不屈改命的精神毅力与人生价值追求,这是超越妖神概念的。精神气往一处走,又何在乎是妖是神呢?
活成他人眼中的妖怪是对他人的成全,也是对自我的放任,放任也无不好,洒脱随性自在,但妖怪也有妖规怪律,只是不一定在整个社会认知评价体系里头。活成妖精,不以神仙落地为怪,而以反物修炼成精,接地气。接地气才合群,成他人同类,以众人标准成人。
《左传》:“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
敬天、祭地,修性、顿悟。
融常规,守妖性,尊世道,修灵气。
|做一个人,才是正道。
|做个妖精,那要千年万年修练下去。
水墨山水 《祭云山》
103*68cm
梅春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