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2022-04-14 19:21:18)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生命学/书法 || 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作者:吕成龙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全国政协委员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器物部主任

故宫研究院陶瓷研究所所长 

“宋词与宋瓷”是宋代馈赠后人的两样瑰宝,两者有着极大的艺术相似性。宋词的美在于细腻婉约,宋词流派中的婉约派,几乎融汇了中华从古至今的婉约气息。无独有偶,宋瓷的美同样呈现着细腻婉约。例如汝瓷天青釉色的素雅,釉面冰裂纹别具一格;定窑印花白瓷的细腻,纹饰若隐若现耐人寻味。

在我平常的工作中,多与古代器物“打交道”,尤其在欣赏汝瓷时,颇似读苏轼所作婉约类词,“明月”、“青天”、“芳草”、“绿水”、“春雨”、“小溪”等苏轼词中出现的词语会不断映入脑海。宋人张炎《词源》曰:“东坡词如《水龙吟》咏杨花、咏闻笛,又如《过秦楼》《洞仙歌》《卜算子》等作,皆清丽、舒徐,高出人表。”如果说苏轼的词“高出人表”,那么汝窑青瓷则高出宋代诸窑产品,堪称当之无愧的“宋瓷之冠”。

近20多年来,中国古陶瓷被屡屡拍出高价,不断引起人们对中国古陶瓷的关注。大家可能禁不住会问,这些由普通陶土或瓷土制作而成的陶瓷器,为什么会比黄金珠宝还贵重?诚然,中国古陶瓷必定有其自身的美感,那么,中国古陶瓷之美究竟美在哪里?尤其是宋代汝窑青瓷为何能在历代瓷器中脱颖而出,被赋予如此高的地位?下面就汝窑青瓷谈谈个人粗浅之见。

01

宋瓷之首——汝窑

以汝窑为代表的宋瓷与宋代文学中的宋词,堪称两座高高耸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永远受到后人敬仰。众所周知,汝窑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著名的瓷窑之一,历来受人关注,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崇高地位。特别是汝窑所创烧的淡天青色釉瓷,釉色清淡含蓄,冷暖适中,不愠不火,光泽内敛,不显张扬,给人以优雅的视觉感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对颜色的捕捉。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式炉,故宫博物院藏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器物局部

另外,汝窑瓷器烧造于北宋徽宗时期,徽宗赵佶崇信道教,道家以清静为依归、以朴素为美,汝瓷的淡天青色釉满足了以徽宗为代表的道家在颜色方面的审美需求。因此,自明代晚期以来,在文人雅士的品评中,汝窑被推为五大名窑——汝、官、哥、定、均(钧)之首,汝釉也成为中国瓷釉中的楷模,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今国内外各公立和私人博物馆无不以能拥有汝窑瓷器而引以为豪,足见汝瓷影响之大。对于这样一个闻名海内外的著名瓷窑,自1986年其遗址被正式确认以来,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对其遗址先后进行了9次正式考古发掘,有关汝窑的研究工作被逐步推向深入,并取得丰硕成果。

02

北宋朝廷“弃定用汝”

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年)撰《老学庵笔记》(卷二)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后来,定窑瓷器因采用“覆烧”法而产生的口边无釉,即所谓“芒口”,成了人们谈论北宋朝廷舍弃定瓷而用汝瓷的主要原因。真是这样么?恐怕未必。因为如果只嫌定窑瓷器有“芒”就弃之不用的话,作为权力至高无上的朝廷完全可以下令烧造无“芒”的瓷器。况且,定窑一开始就是烧造无“芒”瓷器,有“芒”是因后来采用覆烧法所致。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个别学者不同意“芒”是指器物口边无釉,而认为是“光芒”之意,即釉面光亮。对此,本人不敢苟同,且曾作过认真考证,结论是“芒”确指器物口边无釉,而不可能是指釉面光亮。有学者很早就提出北宋朝廷弃定用汝的原因或与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的审美情趣有密切关系,本人表示赞同。从北宋汝窑青瓷看,其釉色变化不大,虽有深、浅的细微差别,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色这个基本色调。很可能正是这种深浅适中的和谐色调满足了北宋上层社会在感官上对颜色的捕捉、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才使北宋上层社会喜欢上汝瓷。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北宋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大英博物馆藏

由于传世汝窑瓷器大都烧造于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位期间(1101~1125年),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以徽宗为首的北宋统治者主导宫廷用瓷有关,而汝瓷给人带来的清淡含蓄之美又很可能与宋徽宗崇奉道教有密切关系。

北宋时期烧造青瓷的著名窑口有越窑、汝窑、耀州窑、龙泉窑等。其中北宋越窑、耀州窑、龙泉窑青瓷釉色普遍偏绿。而南宋官窑、龙泉窑仿官窑青瓷的粉青釉普遍偏粉白。唯独汝窑青瓷,釉色天青,浓淡适度,朴实无华,给人以内敛含蓄之美感,因此受到崇奉道教的北宋上层社会之青睐。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右上:南宋龙泉窑仿官釉、右中:北宋汝窑天青釉、右下:北宋越窑划花秘色瓷,中上:五代耀州窑天青釉、中下:金钧窑天蓝釉,左上:南宋官窑粉青釉、左下:北宋耀州窑橄榄青釉

03

汝窑青瓷的特点

宋代瓷器的釉色是以素净为主,“雨过天晴云破处”正是以汝瓷为代表的天青色。天青色釉作为正色,此外还有虾青、冻青、豆青色釉等,其实是属于未烧成功的釉色。宋徽宗喜爱青如天、质如玉的青瓷,君王的审美自然带动了制作工艺的市场趋向。由于汝窑烧造时间短,致使传世器物不多,早在南宋时人们对汝窑青瓷已发出“近尤难得”之感叹。我们最新统计的结果是传世完整和基本完整的北宋汝窑青瓷是100多件,而不是像以前人们常说的只有六、七十件。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1件汝瓷

迄今为止,所见传世汝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盘、碗、洗、玉壶春瓶、鹅颈瓶、纸槌瓶、圆瓶、三足樽式炉、三足樽式炉承盘、茶盏托、酒盏托盘、椭圆水仙盆、椭圆碟、荷花形注碗等。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式炉承盘,故宫博物院藏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藏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北宋汝窑天青釉椭圆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制瓷工艺对高丽和南宋官窑瓷业均产生过直接影响。汝窑青瓷中有些器物属于该窑所特有,不见于其他瓷窑产品。如椭圆形水仙盆、椭圆形碟、狻猊钮出香、腾龙钮出香等。总体来说,与其他瓷窑相比,汝窑制瓷工匠对器物形体、制作工艺、釉质釉色之讲究最为苛刻,可谓用尽心机,几乎达到让人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比如说茶盏托,在宋、金时期很流行,汝窑、钧窑、官窑、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均曾烧造过,但以汝窑烧造的茶盏托在形体上最为优美。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北宋汝窑天青釉盏托,大英博物馆藏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官”字款盏托,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盏托,常州博物馆藏

毫无疑问,当时一定是有高度审美水平的文人参与了汝瓷的创作。汝窑青瓷的特点大致可归纳为:造型秀丽、香灰色胎、淡天青色釉、芝麻挣钉、冰裂纹等。

04

后仿汝窑(釉)瓷器的鉴定

作为一代名窑,自明代以来,汝窑青瓷一直受到人们的热捧。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已开始仿烧汝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也都有仿烧。但明、清景德镇御窑所仿汝釉瓷器只是模仿汝瓷的釉色,基本不模仿造型。真正对汝窑瓷器进行全面仿制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汝州、宝丰、景德镇甚至台湾省都有仿制。但迄今为止,据本人观察,仿品极少有能达到乱真程度者,在造型、釉质、制作工艺等方面均存在一些缺憾。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真品。胎体轻薄,釉色天青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仿品。胎体厚重,釉色偏蓝

造型方面。仿品显得呆滞,缺乏神韵。尤其是采用注浆成型者,更是缺乏神韵。所仿汝窑三足弦纹樽式炉往往胎体过厚。本人曾问过仿制者为什么不将胎体做薄些,回答说是胎体做薄了极易变形。看来还是胎的配方存在问题。另外,臆造的器形也很多,尤应引起注意。釉质方面。仿品的釉质很难达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带有乳浊感,普遍偏向“钧釉”。釉色也多偏蓝或偏月白。釉面不是无开片就是开片无不及而过之。基本没有“缩釉”现象。制作工艺方面。胎体(包括底足)处理过于精细。支钉痕不是过大就是过小,钉痕的颜色往往过白。还见有在仿品上錾刻乾隆皇帝御制诗者,只要看看真正汝窑瓷器上所錾刻的乾隆皇帝御制诗,就会发现仿品上所錾刻的御制诗的字体根本达不到乾隆时期刻字水平。至于在仿品上包金镶银者,更是属于别出心裁之作。

林家生命学/书法||宋瓷中的汝瓷之美

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三足樽承盘,外底所刻乾隆皇帝御制诗

宋瓷和宋词一样讲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删繁就简,宛如山川秀色之美。宋词之美和宋瓷之美,还在于其含蓄而清雅的色彩美。宋词、宋瓷所创造的美学境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自然纯净之美,也是伟大的艺术创造,虽然跨越千载,但后仿不及其万一。

原文刊登于

2022年3月28日《人民政协报》

第11版文化周刊

版面编辑丨人民政协报记者 郭海瑾

图片由作者提供

排版丨赵爽

审核丨毛立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