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生命学/书法||【读碑记】读张旭《严仁墓志》(上)

(2022-03-25 17:14:30)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生命学/书法 || 【读碑记】读张旭《严仁墓志》(上)





本文原刊载于2022年2月9日《书法报》第5期14、15版

林家生命学/书法||【读碑记】读张旭《严仁墓志》(上)

读张旭《严仁墓志》(上)

冯 华

一、前方高能:张旭亲笔,重现人间

  1992年1月,北风凛冽,寒气逼人。偃师商城东北角附近。

  为配合工程建设,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和偃师县文管会正在这里进行文物钻探。考古人员发现了数座古墓,其中一座标号为M2的唐墓,十分特殊。

  它的墓室和墓道分别将一座汉墓的前室和墓室打破,墓内被盗严重,随葬品只剩一个瓦罐的盖子。此墓因早期被盗,封门已被破坏。但在封门处发现了一方墓志。从墓志看,墓主名严仁,余杭郡人,大约活动于天授元年至天宝元年之间。最引人瞩目的是,墓志末尾赫然署款“前邓州内乡县令吴郡张万顷撰、吴郡张旭书”。

  张万顷是盛唐诗人,《全唐诗》有录。张旭是“草圣”,名彪书史。

  这意味着,唐代大书家张旭亲笔书丹的楷书墓志,在1200多年后赫然出土,重现人间。

  墓志全称《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以下简称《严仁墓志》),其第一价值,当然是书法价值。唐代大书家张旭的真迹存世寥寥,这份墓志在埋藏于地下1200多年后出土,自然弥足珍贵。

林家生命学/书法||【读碑记】读张旭《严仁墓志》(上)

张旭书《严仁墓志)拓片

二、历史的遗憾:名高天下,真迹罕见

  在此之前,张旭虽名高天下,但流传人间的作品,仅有数件。虽都赫赫有名,又皆存有遗憾。

  (一)一件是墨迹本《古诗四帖》,传张旭书。作者历来存有争议,最新的研究更倾向于排除张旭所书的可能。

  此帖最早为北宋内府所藏,靖康之乱后散入民间,南宋为贾似道藏,明代归华夏真赏斋,后又归项元汴。

  这件草书杰作,原迹上并无署款。关于其作者,北宋《宣和书谱》将其定为南朝谢灵运书。直到明代,董其昌才据草书风格推定为张旭作品,但实际上并无具体的证据。

  启功先生运用避讳学知识,认为《古诗四帖》中把庾信诗句“北阙临玄水”中的“临玄”书作“临丹”,是为了避赵宋皇室始祖赵玄朗之讳,故断定“此卷狂草,盖大中祥符以后之笔耳”(启功《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见《启功丛稿论文卷》)。

  今人吴斌先生则认为,启功先生的避讳说并不合理,“丹水”实有其水,“丹”字不是避讳。同时提出,《古诗四帖》实非张旭所书,其真正作者,乃是五代时期的草书名家释彦修(具体考证可参看《吴斌:〈古诗四帖〉与五代彦修》)。

  (二)张旭还有一件草书刻本《肚痛帖》传世,可惜残缺不全。

  从文字内容看,这是一件张旭的手札,但是话没有说完。可见不是全文,是个残卷。

  张旭另有《断千文》,存疑,此处不赘述。

  (三)第三件是楷书名作《郎官石柱记》,但原石久佚无存。

  《郎官石柱记》原石久佚,传世仅有王世贞旧藏的所谓“宋拓孤本”。此石在宋时已有刻本传播,明董其昌曾刻入《戏鸿堂帖》。原石没有了,我们所见到的拓本,也不一定是原拓,有可能是后世的刻本。

  虽然如此,《郎官石柱记》仍然是此前张旭最重要的楷书作品。字体取法二王晋楷及唐虞世南等人,散淡闲雅,雍容自在。《宣和书谱》说:“其名本以癫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不减草字之妙,其草字虽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历来评者甚多,其中推苏轼的评价最为精当:“作字简远,如晋宋人。”

  比较本次出土的《严仁墓志》,一望而知,其书风格与《郎官石柱记》如出一辙。考察其书写时间,《郎官石柱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立,《严仁墓志》唐天宝元年(742年)书,时间相接,书法风格一脉相承。

  (四)《严仁墓志》是现存最可靠的张旭真迹!

  《严仁墓志》是妥妥的考古出土真品,大唐张旭最可靠的真迹,此志一出,存有争议的《古诗四帖》、残缺不全的《肚痛帖》、非原石而疑似为刻本的《郎官石柱记》拓本,都将相形见绌。

  如此一比,《严仁墓志》,它不香吗?

林家生命学/书法||【读碑记】读张旭《严仁墓志》(上)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与丰坊题跋局部

三、好奇心日报:

逐句死磕,如同狄仁杰探案

  疫中无事,笔者对《严仁墓志》进行了释读。每日查典故,释文辞,解义理,忙于其中,不亦乐乎。在校读过程中,经与《严仁墓志》现有的相关出版物、已发表论文、网上公开资料等对照,发现存在两个遗憾:

  (一)释读文字讹误较多

  一些印有此志的公开出版物(如《新出唐墓志百种》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释文存在明显的错误;一些论文(如《〈大唐故严府君墓志铭〉考略》)中的释文注解,错讹不少;网站上的电子版资料,也存在讹误。按说,一个新出土墓志,没有漫漶,字字清晰,又是楷书(如草书不好释读可以理解),似不应该有这种情况,这是笔者的第一个不解之处。

  (二)注释、翻译付之阙如

  限于目力,笔者尚没有找到对《严仁墓志》全文进行详细注释和白话翻译的文章或资料,说明我们至今缺少对该墓志具体内容的细致研究,为什么没有人做这种工作呢?这是笔者的第二个不解之处。

  或许是大家都比较忙,没有工夫坐这种冷板凳吧。

  笔者不揣愚陋,决心对《严仁墓志》全文进行详细注释和白话翻译,以弥补以上两个遗憾。

  逐字逐句地死磕,如同历险。对自己既是考验,也是提高。

  困难在于,中古时代的文言,与今天相去甚远,颇有隔膜。当时人习用的词汇,今天我们已不知所云。当时人共知的典故,今天我们已完全失去了理解的知识基础。在注释、解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弄懂那些典故,首先需要熟悉先秦元典和汉魏六朝的典籍。然而,这些内容可能正是我们当代书法人阅读的盲区。当代人即使阅读文言,也多以宋明为主,对早期典籍阅读的缺失,影响了我们对传统理解的深度。

  乐趣在于,对一些存疑词句意义的求解,其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爬罗剔抉的过程,正如同大唐狄公的探案与历险,一旦求出正解,前疑冰释,旧惑尽消,那种快乐会让人上瘾,唯从事其中者知之。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张旭的笔迹,一起进入大唐才俊严仁的生命世界。

林家生命学/书法||【读碑记】读张旭《严仁墓志》(上)

释彦修作品局部与张旭《古诗四帖》局部对比

四、精读严仁其人:

出身名门的大唐循吏

  对《严仁墓志》的精读,结合局部图片,按照墓志原文、翻译、词语注释等环节依次进行。需要说明的是,译文并非严格的直译,而是考虑到当代人阅读的方便,适当地进行了发挥。

  从墓志文字中可以读到如下看点:严仁系出名门,是西汉著名道家学者严君平的后代。严仁的曾祖是武职,祖父是文职,父亲是一个勤勉尽职的模范县令。严仁本人从明经科走入仕途,中间遇到贵人,受到唐代名臣严挺之的赏识和提拔。墓志的铭文还提到关于中国古代首席驾驶员夏侯婴的故事……以下从头开始精读。

林家生命学/书法||【读碑记】读张旭《严仁墓志》(上)

张旭《郎官石柱记》拓片(局部)

  原文: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

  译文:大唐已故绛州龙门县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严仁墓志铭。

  绛州:北周武成二年(560年)置,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津、稷山、新绛、曲沃、绛县、翼城等县地。

  龙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因龙门山为名”(《元和郡县志》),属高凉郡。治所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唐属绛州。

  县尉:官名。县级行政机构佐官,掌一县军事,逐捕盗贼,维持治安。

  府君:汉太守自辟僚属如公府,因称太守为府君,汉碑多有之。唐以后不论爵秩,子孙尊其先人,皆称府君。

  原文:君讳仁,字明,余杭郡人。

  译文:严仁,名仁、字明,浙江余杭郡人。

  墓志的开头,一般交待名、字、籍贯,这是常规套路。

  勘误:有论文将其断句为“字明馀”,误。

  古人的名和字,一般是有关联的互证,其意或相同、或相反、或相关。笔者认为,严仁的名、字,出处来自中古时期常用的“仁明”一词。

  仁明:汉·刘向《列女传·周室三母》:“君子谓太姒,仁明而有德。”《后汉书·郭贺传》:“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晋书·简文帝纪》:“子昱仁明有智度,可以虔奉宗庙。”唐·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道德仁明,孝爱友悌。”

  余杭郡: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杭州置,治所在钱唐县(今浙江杭州市)。唐武德初改为杭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余杭郡。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杭州、海宁、余杭、富阳四市及临安县地。

林家生命学/书法||【读碑记】读张旭《严仁墓志》(上)

张旭《严仁墓志》(局部)

  原文:严夫子之遐裔也,曰若沉冥蜀国,投竿制流,经德秉哲,备于图史,可略言也。

  译文:严仁出身于高贵门第、经学世家,是西汉杰出道教思想家、经学教育家严君平的后代。在那个黑暗的岁月里,严君平先生默默隐居在成都闹市里,战斗在敌人心脏中。他以占卜为掩护,始终坚持正面引导人民,始终坚持积极传播正能量。他无意做官挣大钱,聚精会神传道德,一心一意求智慧。他的事迹,记于图史,尽人皆知,在此已不需要赘言。

林家生命学/书法||【读碑记】读张旭《严仁墓志》(上)

严君平像

  严夫子:即严遵,字君平。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蜀之八仙”之一。本姓庄,班固《汉书》载,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写为严君平,庄严互文,后世因之。蜀郡人,成帝时,卖卜于成都市,言利害得失,各因势导之以善。《汉书》卷七二载:“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扬雄少时从之学。

  咦,“严君平”这个名字,练书法的是不是有点眼熟?对了,王羲之《十七帖》里有,在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这批信中,王羲之关切地问到:“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王羲之想知道严遵、司马相如、扬雄后人的情况,“为欲广异闻”。

林家生命学/书法||【读碑记】读张旭《严仁墓志》(上)

王羲之《十七帖》中的“严君平”

  勘误:有论文称严夫子为西汉辞赋家严忌,误。墓志中已明确提到严夫子“沉冥蜀国”,这是扬雄称赞老师严君平的专用语,严君平隐居成都,不仕;而严忌是会稽人,为汉梁孝王门客,与文意不合。

  遐裔:后裔,远裔。

  曰若:发语辞,也写作“粤若”。语出《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沉冥:汉·扬雄《法言·问明篇》:“蜀庄沉冥。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晋·李轨注:“沉冥,犹玄寂,泯然无迹之貌。”

  “蜀庄沉冥”是扬雄称赞严君平的话,意指其人隐晦形迹,不求显达。

  勘误:“冥”字,《新出土唐墓志百种》释为“置”字,误。

  投竿:比喻放弃仕宦之途。《庄子·外物》:“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
  秉哲:秉富有才智。

  图史:地图和史籍。南朝宋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进思才淑,傍综图史。”《旧唐书·宋璟传》:“且苍梧之野,骊山之徒,善恶分区,图史所载。”

  勘误:有些论文将“图史”释为“国史”,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