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
1、改错并书写。此题满分值为2分。本题有两个要求:一是改正错别字,二是将整个句子用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整体完成情况较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出并改正错别字,只有少数学生把“示范”的“示”没改出来。另外还有部分考生书写不规范、不整洁、不美观的问题。
2、汉字注音。此题满分值为2分。大部分考生能正确答题,出现的问题是知识未掌握:部分考生不会读“亘”这个字,或者是弄不清“亘”这个字到底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是一声还是四声,因而未能正确注音造成失分。
3、成语运用。此题满分值为2分。本题得分情况较好。
4、病句辨析。此题满分值为2分。本题得分情况较好。有部分考生对病句常见病因掌握不牢固,不能准确判断语病出现的句子而失分。
5、句子排序。此题满分值为2分。本题失分情况严重,以九(2)班为例,54人竟有33人丢分。主要是不能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做出错误的选择。
6、名著导读。此题满分值为2分。有少数学生由于错别字丢分,把“傅雷”的“傅”写错。
7、古诗文默写。此题满分值为8分。绝大多数考生能按要求默写出诗文名句,以九(2)班为例全班54名学生有12个同学在默写上丢了1——2分。
第二板块: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8、口语交际。此题满分值为2分。有三分之一的考生能得满分,这些考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审题到位,有称呼,语言得体,理由充分。失分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表述不得体,题目是以主持人的口吻劝诫下面的同学不要讲话,但是有不少学生语气太生硬,不够得体;二是无称呼。
9、综合性学习。此题满分值为8分。第1小题续写宣传标语,此题平时有训练过,做得很好。第2小题得分情况也较好。聪明的学生都知道从第4小题中选择一个风流人物,只有少数同学不审题,写的不是襄阳籍的风流人物。第3小题丢分严重。主要是审题不清,出题的意图是对活动前的准备环节提出建议,使活动中不至于出现冷场;而很多学生理解为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冷场如何处理,就此提出建议。第4小题主要是信息提炼不完整,许多学生只能答出其中一点就是“从古至今”,不能答出“各行各业”,襄阳都涌现许多的风流人物。
第三板块:阅读与欣赏。
10~11.诗歌赏析。此题满分值为4分。第10题失分的原因是考生不能正确解读题目,问的是词语却写成短语,如“雁去无留意”。第11小题做得较好。
12~16.文言文阅读。此题满分值为10分。第12小题词语的解释主要丢分在课外文言文上,“赵且伐燕”的“且”字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解释。主要是因为学生积累的文言词语太少。不过,如果等学生学习了九下的《愚公移山》一课后,这道题可能会做得好一些。因为“年且九十”的“且”就是“将要、快要”的意思。第13小题做得较好。第15小题主要是语言概括不准确,不精练,如苏代主要是用寓言故事比喻说理,不少学生仅仅答成“运用说理使惠王信服”。第16小题不少学生不能准确写出成语,对于成语蕴含的道理也表述不清楚。
17~20.记叙文阅读。此题满分值为13分。第17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此题因为有例子,学生做得较好。少数学生丢分主要是因为事件概括不全面,语言啰嗦,泛泛而谈无法做到简洁准确。第18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和理解。许多学生丢分的原因是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另外还有答题浅显,不深入分析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第19题,是开放性命题,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尾谈看法。此题丢分原因主要是不能结合塑造人物和表现中心来谈结尾段是否是败笔,主要还是对文章主题没能理解。第20题,问的是对标题“镜子”的理解,其实考查的是对主旨的把握,丢分也很严重。有的答保安是张处长的一面镜子,有的答保安与张处长互为镜子,都不够准确。更有人不明所以,答非所问,不知所云。
21~25.议论文阅读。此题满分值为13分。第21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得分较好。第22题,分析论证思路,失分较重,一是文体知识掌握不牢,混淆不清,关键词使用不当;二是缺乏筛选信息抓关键信息的能力;三是对文章第一部分理解不准,答成第一段引出的是论题。其实第一段就摆明了观点。第23题问的是叶圣陶的话应放在文中的哪一段,这道题丢分最严重。以九(2)班为例,54人竟有45人做错。其中有两人是审题问题,问题是“放在哪一段”,他理解的是放在“哪儿”,答的是“放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间”。剩下的43人中大部分认为应放在第四段。他们认为叶圣陶的这句话能作为第四段的道理论据,我觉得也有道理。不过答案所说的放在第二段更恰当,学生们读文还是太浮躁了,不精细。第24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问“这样”指代什么,此题做得较好。第25题,属开放类试题,做得较好,大部分学生能结合文章内容和阅读实际谈感悟或联想。
第四板块:写作与表达。
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太多了,下面简要从四个方面谈谈:
一、立意
首先,表现为审题不清。许多学生在拿到作文题时不能做到看清题意、咬文嚼字,看到题目就不加思索,急忙下笔,加上平时的积累少,语文素养低,因而行文时不能紧扣题意,或偏题或甚至与作文要求背道而驰。例如“美在——”这半命题作文,很多学生根本没注意题眼“美”,所写文章不知道他要表达的“美”在哪儿。
其次,立意欠深刻新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如何立意,立何意,至关重要。可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急于完成作文,匆忙审题,轻视题干,或经验主义,审题浮光掠影,自然难深刻,四平八稳,老生常谈,立意平淡、雷同。例如写“美在——”许多学生都是在写“心灵美”,甚至仍然在写父爱母爱,雷同的太多。
再次,重点不突出。缺少全盘把握的能力,抓住一点,不顾其他;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选材
在选材上犯的毛病有:题材雷同,内容空洞。农村学生接触外界极少,每天以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为一线,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家长也很少出钱给学生买书。九年级各科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基本上没有课余时间用来读书。更别提让学校组织学生外出郊游,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了。因而,学生作文时只能胡乱编造一些不切实际的故事或对例文的时间、地点、人物稍微作一些改变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学生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也贫乏、平淡。
三、文采
作文在文采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由于学生词语蕴藏量小,所以运用时不够准确,表达模糊、僵硬;词语过于枯燥、单调,缺典雅,少韵味;通篇自说自话,少修辞。
四、表现形式
这类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题目欠新颖。表现为拟题用语干巴巴的,缺少修饰性语言;例如不少学生写话题作文,就直接以话题“梦想”为题,缺乏拟题的技巧、手段;开头平淡。老生常谈、司空见惯地平铺直叙,缺少方法;结尾平淡。与开头平淡情况一样;格式单一,不能有所创新。作文三段式,平淡开头、繁琐叙事、匆忙收尾,缺少变化,不讲技巧;不能合理运用某些写作方法。全文一叙到底,繁琐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