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佛学||金刚解漏(19):一体同观,五眼观心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金刚解漏(19):一体同观,五眼观心
原创 陆学彬 重读Huawei
【开】生佛平等,心佛一体
如果不见众生可度,无需庄严佛土,那如来要什么五眼,五眼用来观什么呢?
上面讲如来说法无需无实,那社会上真真假假的法怎么鉴别呢?须菩提问五眼,而佛陀答之以心。乃以五眼为心也。
然而菩萨度众生,当如何觉知众生呢?以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为什么?如来心清净平等的缘故,如来如如不动之心,见众生蠢蠢欲动后的湛然不动之心,则心心相印,生佛平等,心佛一体。
【示】文字般若,穿越表相,把握实相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顺文字大意
须菩提。怎么样。如来有肉眼吗。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怎么样。如来有天眼不。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怎么样。如来有慧眼不。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怎么样。如来有法眼不。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怎么样。如来有佛眼不。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怎么样。如恒河中的所有沙。佛说是沙么。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怎么样。如一恒河中的所有沙数。有如是沙数量的那么多的恒河。具有如是这么多的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多不。很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那么多的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都知道。为什么呢,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怎么这么说呢。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悟】穿越表相,把握实相
1、五眼,不是神通,而是能力
五眼代表了不同的智慧层次和修行境界:
肉眼:肉眼是凡夫的眼。虽然还是凡夫,但肉眼已经看到世界,但未必见到真实。
天眼:天眼是能够看到众生业报和因果的眼。
慧眼:慧眼是能够洞察世间真相和智慧的眼。
法眼:法眼是能够领悟佛法真理和教义的眼。
佛眼:佛眼则是圆满无缺、洞察一切智慧和真理的眼。
五眼并不是天目真的打开了,而是心眼通。只要心眼完全打通、心法完全通达的时候,这五种眼也就都具备了。具备五眼时看事情非常清楚,自己下一步怎么走、如何走,心里都非常清楚。
2、一体同观
“一体同观”指的是所有灵性生物的心、心智都是相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心(心智、智商、佛、觉悟)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时期、不同生灵的心念(念头、想法)是不同的。然而,只要了解、读懂了什么是心(心智、智商、佛、觉悟),就能知晓一切。
一体同观是一种慈悲心,如在布施的时候,做到冤亲平等,憎爱平等。
3、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佛陀说,众生的心虽多,但都是妄想杂念,是有生有灭的虚幻心,所以如来说“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世界这无边众生的心,如来都知道,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心,要么着于相,要么住于法。都被自己的那个意念所迷惑。没有到究竟圆满的如来境界,所以是不可得的。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是不可得的,因为这三者都是虚幻的、无常变化的。所以佛陀说,世间一切众生这个心不可得,也就是不可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众生心贪着,就如井底之蛙执着于自己的井中世界,又如秋虫之间一秋之寒热,如来就如同见过大千世界,经历春夏秋冬,所以说如来对众生的心都悉知悉见。
4、恒河沙数的比喻
佛陀接着用恒河沙数的比喻,说明宇宙中佛世界的数量之多(佛世界如是),以及如来能够清楚地知道这一切众生的种种心。这既体现了如来的广大神通和慈悲智慧,也强调了众生心性的复杂和多样。
5、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
佛陀最后强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是不可得的。这是因为这三者都是虚幻的、无常变化的,无法被真正把握和留住。所以修行者应该超越这三者的束缚,不住于相、不执着于心,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和达到解脱的境界。
【入】金刚修行法门
1、五眼在修心
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与心性的关系。五眼代表了不同的智慧层次和修行境界,它们都是自性本有的功能,但只有进入如来真空境界,才能全部开显出来。在修行过程中,要逐渐开启这些潜能,以更透彻地洞察世间真相。
2、破除妄想执着,认识妄心:“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3、不住于相: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修行者应该超越这三者的束缚,不住于相、不执着于心。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不被外物所扰。
4、慈悲为怀:佛眼具有慈悲平等的特点。在修行过程中,要培养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都充满善意和关爱。
小结
本品强调了心的平等性和虚幻性。五眼代表了不同的修行境界和智慧层次,而一体同观则要求我们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事物和众生。同时,这一品也强调了“空无”的宗旨和般若妙慧的重要性,要求禅宗修行者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领悟一切现象都不离自己的本性。强调了修行者应该破除妄想执着、回归本自真心的教导,以及超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束缚的重要性。
(安徽省太湖县百里镇方向看司空山,更胜富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