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佛学||什么是真实缘觉?

标签:
佛学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什么是真实缘觉?
原创 法身如来藏 揭谛揭谛
《阿含经》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世尊曰:阿难,若有比丘见因缘及从因缘起知如真。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阿难,如是比丘知因缘。
一、因缘二字并无究竟义。
世尊对阿难慈悲开示:“如果有比丘见因缘即从因缘起知如真”。那何谓见因缘?这个见是指看见吗?不是。佛法中的见有两义:一是观察,一是思维。就是说:若有比丘开始观察何谓因缘,思维何谓因缘,开始修习因缘观。对因缘之法,开始有了观察、思维跟辩证了,才能足以来学习世尊接下来的慈悲开示。“即从因缘起知如真”这句话更关键了,也就是你开始在观察、思维、辩证何谓因缘时,就了知因缘二字并非是究竟义。
当时的因缘外道就是用因缘来作为修行的依止,认为一切都是因缘所造成的。但当我们在深究什么是因缘二字的定义时,会发现只是一个概论,因为细论无法说其究竟。
以杯子为例,其因缘是有土,需要人烧,然后上彩,出售,购买等等。但是就算如此,土来自哪里?人又来自哪里?究其土的因缘又有说不尽的等等。整个过程只是一个概论,无法追溯跟完全定义。所以我们常说因缘时,不知只是一个概论。而且会把概论当成法则,这才是致命的。乃至为什么因缘会变成外道说?因为把因缘认知为法则。但是,真实不变的法则只有一,没有所谓的二三数量之多。但是概论就有很多可以陈列,这就导致了迷惑。
二、因缘说中的十二种因缘法则。
所谓的因缘说里面,把人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烦恼,做了十二种解释,称之为十二因缘法则,而要解脱就要从这十二个法则里面去改变。第一个法则叫做无明,也叫根本法则,之后是行,再是识,第四个称为名色。接下来的是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有的称为六根。为什么称为六入呢?因为这个根能够令识住在其中,识能入住于根称之为入。再是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共称之为十二因缘法则。从无明的根本到老死的相续为一个轮回。也就是说,你为什么会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轮回的因是什么?无明。因为有了无明就产生了行,什么是行呢?
挑衣服,一百件衣服只会挑那一件,就称为趣,也名之为行。你为什么会挑这一件,不挑其它的九十九件?何以故?无明故。你会挑这一件的过程就称之为行。那为什么我会挑这一件?因为无明。
你去分析这一件对你的吸引原因,就显现出阿赖耶的种子,名之为识。在识之后,就进入了生命的轮回,就形成了识跟有机体的结合,名为色,就是我们所谓的胚胎,然后是胚胎的哺育、长大。胚胎的成长过程中就有了六根的发起,叫做六入。接着是出母胎后六根与外界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对的接触,叫六触。这六触中去分别冷暖,感受就出现了,能够产生这个感受的是我们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就结合成了我们的爱取有,乃至生老病死。形成一个周期性的循环。
三、因缘外道通过爱取有的断舍离灭除无明是如理的吗?
因缘外道者说:要解脱这个生死轮回,就要从哪里解脱?要从无明解脱。世尊慈悲说:因此有彼,无此无彼。因为有无明,就有那个彼,那个彼就是行。没有无明,就没有了行。乃至于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都会被消除。
若能够如是观察者,才能够称之为真实的知道何谓因缘。那为什么第一句世尊就慈悲开示了:“若有比丘见因缘即从因缘起时,就要知如真。”这是什么意思?要了知一切的生死轮回,皆是因无明而建立。如何才能够去灭这个无明?从因缘外道的说法,是要从爱取有中先灭起。你不要有爱,不要有取,不要有有,因为爱取有是令我们有生死轮回的因。生下来我们已经具备了六入、触、受,但是外道说我们可以改变这个爱取有。借着爱取有的断舍离,让下一次的老死消失。爱透过断,取透过舍,有透过离。所以把爱取有当成是未来生死之因。
这是在因缘外道所建立的修行,但是世尊慈悲告诉我们这种认知是偏差的。
四、如何才能成就真实的缘觉,并证得解脱呢?
那要从何处才能够真实的解脱呢?从无明来断除。那无明要如何断除呢?世尊慈悲开示要“于因缘起时知如真”,也就是说让无明的相续转成如真的相续。因为所有的无明起是因不知如真。若知如真则无明灭。当我们知如真之时,无明就转成了圆明,跟后面的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不相干。
从无明来产生转依,依我们的如真来作为修行的依止。当我们转依如真之时,就不再随无明相续,这才是真实的知因缘。当我们依如真来转依时,由阿赖耶中所建立的这十二因缘的作用,是不是跟着依止的转变而产生转变呢?
知“如真”,这个如就是讲法性,法性即如,真就是真实。因此,从《阿含经》中的记载,我们就清楚了,世尊所慈悲开演的法,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一,没有变。所以更没有所谓的小乘跟大乘之别,都是一佛乘。从如真的正知见的建立,就将原来的那个因缘说给改变了。
能知一切因缘皆从真如起,名为真实缘觉者。而不是在因缘中去觉悟,要令自己的爱取有断舍离,渐次往回去推出无明,再令无明灭的这种错误的知见。
世尊所慈悲开示的对我们当前而言,也可以名为是缘觉者,何以故?因真实依止如真故。一切都是真如,而知所谓的因缘乃是和合,并无实义。若于此中能甚深地起正思维观察,就可以从因缘中得到解脱。于因缘中得解脱,就名为缘觉,从因缘中去觉悟有一个真实的、具足的真如不在无明中。不在无明中,无明即尽。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那既然无明都尽了,哪来的老死?所以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其含义就是当我们依止妙真如性时,十二因缘的法就跟着转变了。
十二因缘不能称为法则,因为这种法则是属于三界有为变异无常的,怎么可以立为法则呢?会被改变的就不能立为是真实不虚不变不异的法则。而唯一真实的法则就是妙真如性。故能够如此才称之为知因缘。
五、以如真的正知见来建立真实的因缘观。
我们修行中,对于知见的理解不同,往往就是因为所依止的不同。比如有人很强调因缘果报,认为我们今生所做的一切,所受的一切都是来自于前世所造。
当时也有一个外道,非常强调这种观点。而且这种观点还很普及。有一天世尊遇到了他在为一个群体讲法。这位外道听闻世尊讲法后就怀着辩证心理,就跟佛陀对话。他提出这个观点,说我们今生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于过去所造的业。世尊慈悲就问这个群体对此是怎么理解的?他们就说:确实如此,我们今生所拥有的一切,所承受的一切,都来自于往昔所造的业。
世尊慈悲又问这个外道:如果今日有一个人武力逼迫你把财物交出来,你觉得他是不是在造业?他答:当然是在造业。那么他又告诉你说,你要心甘情愿,因为你今天会被我抢劫是来自你过去世造的业,你能接受吗?他答:我不能接受。世尊说:既然你不能接受,为何又要说这一世所遭遇的都是前世所造的呢?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外道最后灰溜溜地告辞了。这是非常简单地理解,我们一讲好像就清楚。但是执持这种观点的呢?他没有办法解释不能接受的回答跟前面提出观点的矛盾。
我们今日明白了真实的缘觉,真实的因缘观,不是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上去分析,因为没有意义。既然无明都要灭了,由无明所相续而起的有意义吗?也就是说你所研究的一切都名为戏论。当我们完全依止的是如真之时,是以如真的正知见来作为对因缘的观察,跟去分析十二因缘中的相续就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同样的知见,不同的解释,所产生的修行结果是不一样的。其实,当我们在探讨因缘,讲述所造的业,从根源上讲,都是虚妄之业。为什么会造这个虚妄的业?是为了让我们去真实地发起对如真的信受。
希望我们要将世尊所慈悲开示的真实的佛知见作为修行的依止,同时也要去传播世尊所慈悲开示的佛知见。这样才能让修行的因缘,从虚妄中回归到真实。不再被虚妄的因缘所迷惑,要以如真来作为真实因,来成就我们修行的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