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佛学||虚云和尚讲《心经》
(2024-04-16 09:01:30)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虚云和尚讲《心经》
原创 京城客毛建福 京城客毛建福
虚云和尚讲《心经》
虚云和尚在一次和平祈福法会结束时,因为名气太大,最后都让虚云和尚来讲。这次法会上,赵朴初还是个居士。虚云和尚就说,把《心经》背一背,就能消除业障。260个字的《心经》的确神奇,不懂经文能背下来也有功德,这是什么道理,我一开始也没想明白,但写此文时,突然就明白了,因为有个永远不变的,那个永远不变的能懂。我这么说,还是在第六意识里。因为《心经》说到底是要人来证悟的。虚云和尚说《心经》里最重要的一句是照见五蕴皆空,后来,南怀瑾也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人能用自己的身心去证悟这六个字,成佛有余。学佛首先是转变自己的第六识还有第七识,能不能结出个果来,那就另当别论了。
虚云和尚说,本来无法可说,哪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也说了: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但后世的人,从文字里进入的多。虚云和尚说,要了解自心如秋月,不向外驰求,返照回光,一念无生,了无所得。戒,定,慧三足是鼎立的,念佛也不应太执着,这一句虚云和尚没有祥细解释,他说如果执着就会成为毒药。再看一下我们生活当中,有的人念佛就是因为太执着,就像一根弦一样绷得太紧,念佛念到以为自己就是佛了,那就成了佛病,这是非常麻烦的事。念佛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结果这一念变成波涛汹涌。南怀瑾说过,只念一个阿字就够了。念要有智慧的观照,否则又走偏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说:观一切烦恼根源即是自心,了达此法,堪能住止阿兰若处。这个世界现在热闹得很,哪里还有个清静的地方,不如闹中取静,要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能力。又一次,潮州金山学校请虚云和尚讲《心经》,也不知道听讲的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要是小学生,如何听得懂,要是中学生,听到无智亦无得时,会不会尿裤子?虚云和尚讲完了,学生们围着虚云和尚不让走,必须题一偈,因为《心经》还是不懂。要懂了才怪,那是做功夫的事。虚云和尚说,好吧,我写在黑板上,偈云:般若不属有无言,万象森罗一体圆。动止不眜当前鉴,迥出中流两岸边。溪声说法听者听,猿声唱和玄中玄。触处逍遥触处是,桥头湘子亦灵源。
金山学校的学生们,把这偈都抄了下来,听虚云和尚讲《心经》,一时半会也难明白,再看这偈,更不明白了。好在伟大的佛祖知道我们不太聪明,《心经》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明白都另当别论。虚云和尚这偈说的是:大智慧不是有也不是无,不要被万象所迷惑,要做到理无碍,事无碍,这才能圆融无碍。必须让自己的心如明镜一样,物来则应,过后不留。说空说有说中观,都要如珠走盘。如果说我虚云和尚是在说法,那溪水的声音也是法,如果有什么妙义,那两岸猿声的唱和就是妙义。你们都是潮州人,都知道湘子桥头的故事,是宋代建成的,十八梭船二十四洲,这里有仙佛造桥的传说。唐代的韩愈贬到这里,深感过江不便,就邀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二人分别从东西开始向江心造桥,因为二人的道法不一样,于是就差了几个桥墩没法在江心合拢。此时,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洒向江心化为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抛下禅杖化为藤蔓将船只拴住,成为浮桥。于是,当我们走在这座桥上时,应有远离尘世之感,也就是让自己变得高洁。这样想,走在哪里,不都是离尘之所吗?这就乐得逍遥,乐得自在了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