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虛雲老和尚:迷者口說,智者心行

标签:
佛学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虛雲老和尚:迷者口說,智者心行
来源: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2023-11-22 04:00 发表于河北
心口相應(閏三月二十六日)
佛法教典所說,凡講行持,離不了信解行證四字。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華嚴經》上菩薩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個什麼呢?信如來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言語,千真萬確,不能改易。修行人但從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馳求。
信自心是佛,信聖教語言,不妄改變。解者,舉止動念,二諦圓融,自己會變化說法,儘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見一切。這就是解。雖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所以要口誦、心惟。
心口相應,不相違背。不要口上說得錦上添花,滿肚子貪嗔痴慢。這種空談,決無利益。心惟是什麼呢?凡有言語,依聖教量,舉止動念,不越雷池一步。說得行得,才是言行無虧。若說得天花亂墜,所做男盜女娼,不如不說。行,有內行外行,要內外相應。內行是斷我法二執,外行是萬善細行。
證者,實證真常,有信,有解,沒有行,就不能證。這叫發狂。世上說法的人,多如牛毛,但行佛法的,不知是哪個?禪師法師,什麼人都有一些典章註解,如《心經》、《金剛經》、《八識規矩頌》,乃至《楞嚴經》等。其中有些人只是耍鼻孔,雖然注了什麼經,而行持反不如一個俗人,說食不飽。
動作行為,有內行外行之分。內行要定慧圓融,外行在四威儀中嚴守戒法,絲毫無犯。這樣對自己有受用,並且以身作則,可以教化人。教化人不在於多談,行為好,可以感動人心。
如《怡山文》所說,「若能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菩提心,永出輪迴苦。」你行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為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牛頭山法融禪師,在幽棲寺北岩石室住靜,修行好,有百鳥銜花之異。
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此山氣象,知有異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曰:「此間有道人否?」僧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祖曰:「阿那個是道人?」僧無對。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什麼?」師曰:「觀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
師曰:「響德滋久,冀一禮謁。」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面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惟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個在。」祖曰:「這個是什麼?」師無語。
過一回,祖卻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觀之悚然。祖曰:「猶有這個在。」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師曰:「心即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心時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便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牛頭未見四祖時,百鳥啣花供養,見四祖後,百鳥不來。這是什麼道理呢?佛法不可思議境界,天人散花無路,鬼神尋跡無門。有則生死未了,但無又不是,枯木岩前睡覺,一不如法,工夫便白費了。
我們就不如古人,想天人供養,天人不管你,因為我們沒有行持。真有行持的人,十字街頭、酒肆淫坊,都是辦道處所。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如明鏡照萬象,不迎不拒,就與道相應。
著心迷境,心外見法,就不對。我自己也慚愧,還是摩頭不得尾。誰都會說的話,說出來有何用處?佛祖經論,你注我注,注到不要注了;講經說法,天天登報,但看他一眼,是一身的狐騷氣,令人退心招墮。所以說法利人,要以身作則嘛。我也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