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佛学||高僧传|佛陀跋陀罗——海路来华长安弘法

标签:
佛学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高僧传 | 佛陀跋陀罗——海路来华 长安弘法
来源:南华禅寺
佛陀跋陀罗
海路来华 长安弘法
在罽宾学习期间,觉贤受学于佛大先。在这里他又碰到了西行求法的中国僧人智严。智严曾在西行路上碰到法显,并和他一起越过沙漠,只是后来因为得不到资助而回到高昌国去求助,后来就去了罽宾,也拜佛大先为师。
在罽宾学习期间,智严得知觉贤是难得的弘法高僧,就请求觉贤跟他一起回到汉地弘法。觉贤欣然接受。在海上漂泊了三年多的时间,历尽艰辛,他们终于从青州东莱郡登陆。
后秦弘始八年(406),听说来自西域的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经典,他们就前去拜见。
在长安宫寺(又称齐公寺、石洋寺),觉贤和鸠摩罗什一起讨论佛法,相互都有感悟和收益。觉贤说:“罗什大师,您对佛教经义的解释,都在我们生活的普通常理之中,但是,您的名气却很大。”罗什说:“这或许是因为我年老的缘故吧,哪有如此大的美名!”当时,鸠摩罗什到长安已经七八年。
罗什精研佛经,每每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就要和觉贤商量。不论是学问上还是在修行上,他们都相互切磋,发挥奥义。
但是,他们两人的学风不同,师承渊源也各异,所以,后来他们渐渐有了分歧。鸠摩罗什专弘经教,特别是龙树一派的大乘中观学说,深得姚秦统治者姚兴的信任。而且,罗什的门徒也有2000多人,他们常常出入宫廷,声势极为显赫。
与此不同的是,佛陀跋陀罗遵守上座部的修学方法而习禅定,他的徒弟仅有数百人,如随他而来的智严以及宝云、慧观等,这些人与罗什门徒风格迥异,他们甘于淡泊,不慕繁华。
罗什虽然也传授禅法,但是,他只不过是对各家禅要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组织,也更无所谓传承了;而佛陀跋陀罗的禅法是从佛大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有其纯洁性和正统性。正因为这些各种各样的分歧,造成他们之后的隔阂。
在长安停留几年后,义熙七年(411)的一天,觉贤对他的弟子们说:“昨天,我看到我的家乡有五只船出发,准备要到中国来。”弟子们听了都觉得非常神奇,一传十,十传百,长安的僧人们都知道了。
而鸠摩罗什的弟子们认为,觉贤之所以这样说,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神通或者说神异而迷惑众人的,是为了沽名钓誉,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人闻风而至,纷纷拜佛陀跋陀罗为师。
弟子们的修行有先有后,有深有浅,各自不同,其领悟也因人而异,但是佛陀跋陀罗有一个弟子,声称自己得到了阿那含果,觉贤还没有去认证,他就和人们宣传开了,结果流言四起,人们纷纷指责觉贤,认为他在对弟子们的管教上不够严格。
同时,也有不少的人毁谤和非议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佛陀曾在《长阿含经》中说:“我从来不让,也不允许比丘在僧侣、居士面前展现神通,我只教导比丘在空闲的时候静默地思唯正法,如果真有了功德,就自己应当隐藏,不能有所显现。如果要是有了什么过失,就应自我发露而忏悔。”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允许弟子显神通呢?佛陀曾说,如果有不信佛法的比丘遵照佛法修持到一定程度,而获得了神通,会认为他们之所以有神通,是因为念了相应的咒语。这样就会造成一种误导——皈依佛教,其终极目的不是了生脱死,也不是修善止恶,更不是发菩提心,普度众生,而是舍本逐末,专求能显神通的密咒,对于佛教的正法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毁坏和诽谤。
所以,从古到今,大多高僧大德们都不提倡以神通度众生。这样,众生就不会误解佛法了。
非议接踵而至,鸠摩罗什的弟子们也开始驱逐他。佛陀跋陀罗的徒弟们感到将有大祸临头,有的匿名潜逃,有的夜半跳墙而走,觉贤却不介意。
僧契、道恒等人对他说:“佛陀尚都未说自己已经得法,而你之前说有五只船将从您的家乡开来,你的徒弟又以诳言惑众,这已经违背了戒律,犯的是妄语戒,你应离开这里,不能在此久留。”
觉贤遗憾地说:“我孤身一人,如若浮萍,要去要留都很容易,遗憾的是我的意思还没有表达明白,就引起这么大的误会。”因而他很慨然,但是,他又很无奈。
于是,觉贤便和弟子慧观等40余人离开了长安。临走时,他神志从容,全无悲戚之色,许多有识之士都觉得很惋惜,也有上千僧侣与老百姓为他送行。
连姚兴听说觉贤已经离开长安,也怅然若失,他对道恒说:“觉贤沙门来到长安是弘法传道的,怎么能因为一句话没有说好,就把他赶走了呢,这样,众人又失去一位导师啊。”于是派人前去追赶。
好不容易追上了觉贤,禀明了姚兴的意图。觉贤却淡淡地说:“我诚知圣上的恩旨,但是,非常遗憾,我不能从命。”于是带领众人,就连夜南下庐山了。这一年,是义熙七年(411)。
文字 | 《丝路高僧传》
作者 | 景天星
图片 | 信息部
前一篇:林家乐生命学/佛学||平常心
后一篇:林家乐生命学/佛学||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