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六祖讲《金刚经》

(2023-01-19 17:36:30)
标签:

佛学

林家乐生命学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六祖讲《金刚经》



 2022-10-28 07:11 发表于香港

第1章 前言

六祖认为大乘人闻听《金刚经》,知本性具般若智,可不假文字,用智慧观照经义;根钝者则烦恼深重,纵然听闻“顿教”之说,仍然会误向外觅佛,不悟本性,故而《六祖坛经》乃以《金刚经》为开示“顿悟”说教。读《金刚经》必读《坛经》,看《坛经》必看《金刚经》,二者不可分割。

第2章 六祖惠能略传

他的父亲问说:“为何取名惠能?”异僧说:“‘惠’就是以佛法惠施众生,‘能’就是能做佛事。”

你们整天只知道修福,不知道要求出离生死苦海。自己的真心本性如果迷而不觉,只是修福,又如何能得度呢?

如果是觉悟自性的人,一言之下自能得见。这样的人,即使在挥刀作战的紧急关头,也能于言下立见自性。

下下等的人也会有上上等的智能,上上等的人也会有没心智的时候。如果随便轻视人,就会有无量无边的罪过。

佛法则在以心传心,都是要使人自己开悟,自己得解。

迷的时候由师父度,悟了就要自己度;度的名称虽然一样,但它的用处不一样。我生长在偏远的地方,讲话的语音不正,承蒙师父传授心法,现已开悟,只应自性自度。

既然你是为求法而来,先要摒除心识中的一切缘影,不要使有一念生起,我再为你说法。

三世诸佛的微妙道理,并不在于文字上。

你们现在悲伤涕泣,是为谁担忧呢?如果是忧虑不知道我的去处,我自己是知道要去哪里的;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去处,也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了。你们悲伤涕泣,是因为不知道我的去处;如果知道我要去哪里,就不应该悲伤涕泣了。

宗门原本是无诤,有诤就失真道义。
固执违逆诤论者,心性便转入生死。

第5章 善现启请分第二

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而起相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听我说偈:‘心地没有过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没有痴念就是自性慧,心地没有散乱就是自性定,不增不减的自性坚如金刚,自身来去自如皆本于三昧。’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将“阿”释为无妄念,“耨多罗”是无傲慢,“三”是心常住在一种等持中,“藐”是心经常住于智慧之中,“三菩提”是心常安住于寂灭中。

第6章 大乘正宗分第三

凡夫误认为外在的我为实相而执著。

第7章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果菩萨能不执著于表相做布施,那么,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

“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布施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从此你和佛祖银货两讫!”

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

第8章 如理实见分第五

凡夫唯见色身,不见法身,不能行无住相布施,不能于一切处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众生。

第9章 正信希有分第六

如果众生心念中执著于无法相,那也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者的相状,所以既不应该执迷于任何法相,也不应执著于非法相。

第10章 无得无说分第七

阿者,心无妄念。耨多罗者,心无骄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顿除,即见佛性。

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

第11章 依法出生分第八

所谓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也就是没有佛法。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福德虽多,于性上一无利益。

智以方便为功,慧以决断为用,即一切时中觉照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觉照生,故云此经出也。

依标取物,依指观月,月不是指,标不是物,但依经取法,经不是法,经文则肉眼可见,法则慧眼能见。若无慧眼者,但见其文,不见其法。

第12章 一相无相分第九

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性无违顺,心境俱空,内外常寂。

无我人、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

清净行者,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诤,有诤即非清净道;常得无所得心,即是无诤行也。

第13章 庄严净土分第十
应该于无任何所缘执著而生起离一切边执的清净心。

此修行人不应谈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轻末学,此非清净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悲心,恭敬一切众生,是修行人清净心也。

“我看你的脑袋也只有一粒椰子大,怎能装下万卷的诗书呢?莫非刺史也在欺瞒世人的耳目?”

第14章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福德:分为两种,一是有为的福德;一是无为的福德。有为的福德,是有限量的,多做善事即多增福德,少做善事即少增福德,所谓种如是因,即得如是果;无为福德,并不一定要有何造作,乃是本性自具,不假修证,是称量法界,周遍虚空。

第15章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心若清净为说是经,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来佛性,常行真实,感得天人阿修罗等,皆来供养持经人也。

忍大师言:“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福何可救?”

第16章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鹦鹉学人话,永远是个系驴桩。”

第17章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远离一切对虚妄之相的执著,就可以称之为佛了。

磨砖既然无法做镜子,你在这里打坐,怎么可能成佛呢?”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

仙人云:“我无嗔,汝不用向我求忏悔。”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也。

第18章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设斋,这只是在求有漏的人天福报,不可将这福报当做功德。因为功德原本就在法身之中,不在修福的事相上求。

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亦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无生忍,亦名大般若。

第20章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众生被度脱。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如果菩萨能够透彻无我的真理,如来就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菩萨璎珞经》云:“毁誉不动,是如来行。”《入佛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

心无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齐行,体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人无我:人为五蕴假合,因业流转,没有一生不变的实体。法无我:不论佛法、世法,皆为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第21章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尔已过,追寻无有处所。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无相,凭何得见?未来心不可得者,本无可得,习气已尽,更不复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

第22章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七宝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无也。以其无量数限,故名曰多。如能超过,即不说多也。

因缘:“因”与“缘”并称。“因”是产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是相资助的间接条件。一切法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例如种子为“因”,阳光、雨露、泥土等为“缘”,因缘和合而生稻谷。

第23章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慧眼明彻,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诸相具足。三毒未泯,言见如来真身者,固无此理,纵能见者,只是化身,非真实无相之法身也。

第24章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维摩经》云:“真说法者,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了万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于自空性中,炽然建立,一切言辞演说,诸法无相无为,开导迷人,令见本性,修证无上菩提,是名说法。

第26章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无有染著,对一切境,不动不摇,于出世法,不贪不著不爱,于一切处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使之欢喜信服,为说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六度万行炽然俱作,心不望报,是名善法。

第28章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心有生灭,即是凡夫;心无生灭,即非凡夫。

第30章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闻说真身离相,便谓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佛语须菩提,莫言如来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净行,得阿耨菩提者,即是断佛种性,无有是处。

第31章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菩萨所作福德,不为自己,意在利益一切众生,故言不受福德。

第33章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如果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只是一种聚合的形相。如来说一个聚合的形相,并不是一个真实的聚合形相,只是假名为聚合的形相。 

念念不住,常在清净,如是清净微尘,是名微尘众。

贪著:多求而无厌足曰贪,贪心固著而不离曰著。贪著即贪爱欲境,取相不离之谓也。为三毒之最,乃修行的最大障碍。

第34章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如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见。说一切众生有无漏智性,性本自具足,是人见。说一切众生本自无烦恼,是众生见。说一切众生,性本不生不灭,是寿者见。

发菩提心者,应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种智,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本无烦恼,应信一切众生,自性本无生灭,虽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

第35章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所听法人,有种种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别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无所得心,无胜负心,无希望心,无生灭心,是名如如不动也。

梦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烦恼,影者是业障。梦幻泡影业,是名有为法。真实离名相,悟者无诸业。

第36章 后序 

凡夫迷而逐物,圣贤明而应物;逐物者自彼,应物者自我;自彼者著于所见,故觅轮回;自我者当体常空,故万劫如一。合而观之,皆心之妙用也。

圣贤生不因念,应迹而生;欲生则生,不待彼命。故既生之后,圆寂之性,依旧湛然,无体相,无挂碍。

一切众生,本有快乐自在性,皆可修证成佛,欲一切众生,尽为圣贤生灭,不为凡夫生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