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虛雲老和尚:反聞自性,入三摩地

(2022-11-05 11:23:52)
标签:

佛学

林家乐生命学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虛雲老和尚:反聞自性,入三摩地




来源: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虛雲老和尚:反聞自性,入三摩地

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 次七第二日 正月十七日(1953年3月2日)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虛雲老和尚:反聞自性,入三摩地

今日是兩個七的第二天。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各位來參加的日益增多,可見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純厚,福德深重,更可見人人都有厭煩思靜、去苦趨樂的要求。本來人生在世,苦多樂少,且光陰迅速,數十年眨眼就過去了。縱如彭祖住世八百載,在佛法中看來,甚為短促。在世人看來,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了。你我現在知道這種如幻如化的短境,無所留戀,來此參加這個禪七,真是夙世善根。

但是,修行一法,貴在有長遠心。過去一切諸佛菩薩,莫不經過多劫修行,才能成功。《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曰:「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天兩天的時光就成功了的。同時他便公開的將他用功的方法講給我們聽。他是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從聞思修,而得耳根圓通,入三摩地。三摩地者,華言正定。故他又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種方法,是以耳根反聞自性,不令六根流於六塵,是要將六根收攝流於法性。故又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又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這意思即是要我們把這反聞的功夫不要滯疑,要漸次增進,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覺所覺空,空覺既圓,空所空滅,生滅既寂,寂滅現前」這種境界。既自以反聞聞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滅悉皆滅己,真心方得現前。即是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觀世音菩薩到了這種境界,他說:「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虛雲老和尚:反聞自性,入三摩地

我們今天學佛修行,也要這樣先把自己的功夫做好,把自性的貪嗔痴慢等一切眾生度盡,證到本來清淨的妙覺真心。然後上行下化,如觀世音菩薩這樣的三十二應,隨類化度,才能有力量。所以觀世音菩薩,或現童男童女身,化現世間。世人不知觀世音菩薩業已成佛,並無男女人我之相,他是隨眾生的機而應現的。但世間人一聞觀世音菩薩之名,都覺得有愛敬之心。這無非是過去生中持念過他的聖號,八識田中有這種子,乃起現行。故經云:「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你我今天來此熏修,當依諸佛菩薩所修所證之最上乘法。現在這種法,是要明本妙覺心,即是說見性成佛。假如不明心地,則佛不可成。要明心地,須行善道為始。我們一天到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福德自此增長;加一句話頭,時刻提起,一念無生,當下成佛。諸位把握時間,莫雜用心,好好提起話頭參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