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泉州招庆寺考

(2022-10-18 15:21:25)
标签:

佛学

林家乐生命学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泉州招庆寺考




原创 杨清江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招庆寺,初称招庆院,是泉州最早专修禅宗的寺院。招庆寺的遗址在哪里?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踏勘,考证如下:

  一、招庆院与招庆寺

“招庆院”初见宋赞宁、智轮《宋高僧传·后唐福州长庆院慧稜传》:“泉州刺史王延彬召稜住昭庆院。”招庆院作“昭庆院”。而“招庆寺”最早见载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年)的禅宗史料总集《祖堂集》。其书序作者释省僜结衔为“泉州招庆寺主净修禅师文僜述”。序文中又称“今则招庆有静、筠二禅德,袖出近编古今诸方要,集为一卷,目之《祖堂集》。”以此得知,此时的招庆寺,省僜为住持,静、筠为僧众。书中收录与诸佛祖“生缘始终”的禅师中有招庆院(寺)住持长庆和尚慧稜、招庆和尚道匡、福先招庆和尚省僜。还有以后见载《闽书》的招庆院住持后招庆和尚。

慧稜(854一—932)。俗姓孙,杭州盐官人。13岁于苏州通玄寺出家登戒。闻南方有禅学,遂游闽岭,于唐乾符五年(878年)入福建,先谒福州怡山西院大安禅师,继访福州灵云沩仰宗志勤禅师,因尚有凝滞,遂上雪峰参义存禅师。慧稜在雪峰参学,不下峰顶三十载。唐天祐三年(906年),泉州刺史王延彬迎请慧稜禅师住泉州招庆禅院开法。慧稜在招庆弘扬禅法,“禅子委输,唯虞后至”。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闽王王审知迎请慧稜移锡福州长庆院。以法嗣道匡继席。

道匡(900一966),或作法因。俗姓李。汉国潮州(今广东潮阳)人。慧稜始居泉州招庆,师入室参侍,妙悟日深。洎稜被召,师乃继踵住持,学众如故。

后招庆和尚,泉州人。在保福从展处得法。继道匡禅师之后传法于泉州招庆院。有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和尚答道:“一瓶兼一钵,到处出生涯。”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道:“扰扰怱怱,晨鸡暮钟。”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二月,泉州刺史黄绍颇钦仰省僜禅师学问渊博,精通内典,请转法轮,迁主福先招庆院,威武军节度使朱文进赐予“明觉”师号。省僜(892一972)名净修,别号文僜。俗姓阮,仙游人。初谒保福从展,继亲玄沙师备,参究久之,得其密传。在院开堂说法,繁徵博引,偈颂传诵丛林。

是年冬十月,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与同列王忠顺、董思安、张汉思、陈洪进等谋杀黄绍颇。十二月,朱文进募兵两万,遣统军使林守谅、内客使李廷锷攻泉州。开运三年,南唐威武军节度使李宏义又派遣其弟李宏通再次攻打泉州。福州兵两次攻打泉州,虽然都被留从效打败,但清源山下沦为战场,福先招庆院毁于战火。

据孙立川《重制线装版〈祖堂集〉之出版说明》称:“……招庆寺毁于兵燹,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重建招庆寺,并于九四六年(抄者按,即开运三年)再延请省僜为招庆寺主。”招庆院晋升为寺,当于此时。六年后,省僜弟子静、筠在寺完成中国最早禅宗传灯录《祖堂集》的编纂,寺主亲自为之作序。

后周显德年间(954一959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将泉州城内别墅南园舍为寺院,号“南禅寺”(后改名承天寺),将原招庆寺僧田划归南禅寺,延请省僜为南禅寺第一世祖。同时,在原招庆寺旧址营建新别墅,以其地有古梅,数百年在其处,别墅因名“梅岩”。

自唐天祐中(905一907年)泉州刺史王延彬创建招庆院,至后周显德年间(954一959年)招庆寺改为留从效新别墅,招庆寺存世整整半个世纪。留从效将城中别墅置换山间别墅,致使招庆寺废而承天寺兴。

二、招庆寺在哪里?

查现存福建最早省志—一明弘治黄仲昭编修的《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七“寺观·泉州府”,泉州府治所在地晋江县唐至明弘治二年(1489年)寺存19、废27,均无招庆寺或福先寺;院存8、废93,其中三十九都有护安院、东太平院、崇寿院、弥勒院、下生院、崇恩院、报恩院、国田院、龙湖院、华岩院、吉祥院、楞枷院、悟空院、荐福院、泗洲院、宝峰院、观音院,也无招庆院或福先招庆院。

招庆寺的地址最早见载明万历《泉州府志》,其卷之二十四“杂志”称:“唐天祐中,王延彬始创福先招庆院于北山(抄者按:即泉州清源山)。后毁于兵。”是说招庆院在北山——泉州清源山。

明何乔远《闽书》卷之七“方域志·清源山·梅岩”称“梅岩。古为绍庆院,唐人陈锡之(抄者按:即唐开成三年进士、刑部郎中陈嘏,锡之其字)读书于此。谷口刻‘梅关’,云昔有古梅,数百年物也,因以名。宋刘(抄者按,应为留)忠宣作堂,名曰‘梅岩’。岩高数尺,可容人坐。”是说招庆院在清源山梅岩。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六“山川一”则记载梅岩的方位与形胜:“下碧霄又南为梅岩。《闽书》:古为招庆院(详见寺观),唐人陈嘏读书于此。谷口刻‘梅关’二字、‘梅岩山界’四字。五代时留从效别墅在焉。宋留忠宣正作堂名曰‘梅岩’。相传旧有古梅,数百年在其处。明黄润诗:‘天教冰玉作精魂。花萼先春羡此君。堪笑山翁幽兴极,冲寒月下吸清芬。’黄凤翔诗:‘秋空摇落众芳歇,黍谷冬寒更栗冽。岩畔梅花标早春,数枝斜映千山雪。萧疏冷蕊白于琼,卷曲孤根贞似铁。冰台瑶圃争纤尘,浮动暗香风味别。回首东园桃李花,倚云和露斗纷奢。明日开颜今日改,岁寒晚节复谁在?惟应松竹订清盟,翠干霜稜屹相待。还看叠叠黄实时,凭尔和羹登鼎鼐。’岩高数尺,可容人坐。有潭曰‘绿潭’,石刻‘绿潭瀑布’四字,波磔遒劲,殆唐人笔也。沿流上至高峭处,曰‘风雩’,有石棋局、石砚、丹臼之属。北有双石对峙,泉绕之。宋寺丞黄维之题曰‘云根漱玉’,又有‘光雪’、‘知心’、‘清风’、‘万壑’诸亭,皆废。”

2015年6月10日上午,为了查实清源山梅岩招庆寺遗址,泉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会原理事长周焜民带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副理事长林英明、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员李玉昆、清源山风景区退休职工史云山,会同风景区千手岩管理所高泽漳、综合科许清美开展对招庆寺遗址梅岩的踏勘活动。

大家从重建的势至岩山门前拱桥(桥洞承接梅岩西侧山涧流水,上游泉瀑由紫泽洞来)左侧上山。因为长年封山,植被茂盛,浓阴蔽日。高泽漳、许清美前面开路,直奔梅岩遗址标志性的摩崖石刻“梅关”。

我们在将近半山腰的地方找到一处平旷的台地,东侧不远处就是谷口的“梅关”崖刻,据此可以判定这一带就是梅岩的遗址。左下方则是二十一世纪初复建的势至岩建筑群。

周副市长又带领我们沿台地往西勘察,中间经过一段大石崖,石崖边又是一道山涧,史云山说,这道山涧的水是从千手岩下来。

随后,在高泽漳、史云山的带领下,大家又踏看了留正、倪思梅岩的唱和诗刻的崖石、“潺潺流”石刻和势至岩大雄宝殿后的“陶石”崖刻。

  三、梅岩与势至岩

翻阅文献记载和实地踏勘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志书的记载有出入,有失误,梅岩与势至岩之间的界限有交集、有混杂。

比如,势至岩的方位,清乾隆《泉州府志》、《晋江县志》,道光《晋江县志》都记载在羽仙岩(即老君岩)之下。

如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十六“山川”云:“(羽仙岩)又下为势至岩。《闽书》:岩有瀑布,一自泰嘉山来,一自紫泽山来,环岩左右,汇前为潭,名曰‘濯衣’。今湮为田,惟石梁在焉。岩背有石,可坐数人,下可以隐,刻曰‘陶石’。石上留题皆阴刻,此独阳画。其旁为清泰岩。”

但我们踏勘中发现如此记载势至岩的方位不对。老君岩之下的位置应该在清源山风景区的山门大牌坊一带,而势至岩的位置是在梅岩之下。两处一东一西,相距约二三百米左右。

又比如,留正、倪思唱和诗刻的崖石,从诗题《题梅岩》、《和倪君直院侍郎留题》,应当是梅岩中物,今则紧靠势至岩边界。

而《清源山志》在记载梅岩和势至岩时,出现内容界限交集混杂。如:

雕刻家李一石骨灰墓,国画家李硕卿为李一石题刻的“金石匠翁”,高甲戏《连升三级》编剧王冬青为陈世禄题刻的“佳城天辟”,究竟是在梅岩,还是在势至岩?

同一部《清源山志》,《山水大观·岩洞·清源左峰》说是在势至岩:

“势至岩位于巢云岩西下山麓。县志记于右峰。按以紫泽山涧划分应列为左峰。因奉祀势至佛而得名。乡人讹称‘四至’,村庄也名四至村。……寺岩早废。今其地有现代著名雕刻家李一石骨灰墓,现代著名国画家李硕卿1984年秋为题刻‘金石匠翁’等,又有著名的高甲戏《连升三级》编剧王冬青题刻‘佳城天辟’。”

而《摩崖石刻·清源左峰》却记载在梅岩:

“佳城天辟署‘世禄陈老先生墓赞,谊侄王冬青拜题’。

镌于‘陶石’南方,楷书。幅13565厘米,字径28厘米,款字7厘米。

王冬青简介见‘人物传略’。

……

“一石

镌于李一石墓右侧。无纪年题署,篆书。

金石匠翁署“甲子秋,李硕卿题”。

镌于“潺潺流”题刻西侧岩石上。行书,幅132×156,字72×54厘米,款字23×17厘米。

“金石匠翁”即指李一石。李一石、李硕卿简介见‘人物传略’。甲子,即1984年。”

……

梅岩和势至岩的界限在哪里?据了解,它们之间地界的交集是有历史原因的,笔者初步进行探讨:

清源山有三十六岩洞,这三十六岩洞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又是什么时候定型的?

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举人许元烜著有《三十六洞考》,明隐逸丁衍夏著有《三十六洞志》,可以推测清源山三十六岩洞最迟在明中叶就已经定型。

笔者根据《清源山志·山水大观·岩洞》的记载,发现三十六岩洞是逐渐形成的。

最早岩洞是大道岩,据记载,秦时有大道者“修真清源左峰。后人供奉之,名大道岩。”汉代,《汉书》有“东越王居保泉山”,传说中峰上洞、西洞天为东瓯避汉兵处。唐时有人文活动形成的岩洞,中峰有清源下洞紫泽宫,左峰有招庆院(梅岩)、龟岩欧阳詹读书处、龟山岩广利尊王庙、赐恩岩,右峰有南台岩、弥陀岩、木龙岩等8处。两宋期间陆续形成岩洞的,中峰有泰空室、紫泽洞,左峰有东岩、遵岩、泰嘉岩、寒山岩、碧霄岩、瑞像岩、狮岩、醉月岩、镜山岩、舟峰岩,右峰有千手岩、老君岩等14处,至此,清源山有岩洞25处,未见势至岩。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黄凤翔主编、何乔远参修的《泉州府志·舆地志中·山》中记载泉州清源山三十六洞,中峰有纯阳洞、蜕岩、紫泽宫3处,左峰有遵岩、泰嘉岩、半岭岩、大道岩、瑞像岩、片瓦岩、虎岩、不易岩、碧霄岩二岩、梅岩、妙觉岩、狮岩、大休岩、龟岩、赐恩岩、中岩、下岩18处,右峰有西岩、南台岩、巢云岩、弥陀岩、木龙岩、观音岩、老君岩7处,计28处,未云:“又有大休(上文已有“大休岩”,此处疑为日休岩之“日休”)等八岩岁久迹芜,莫知其处。”八岩之中即有势至岩。不久,何乔远重新发现势至岩遗址,记在《闽书》。

民间传说,古代泉州清源山有一个佛教西方三圣道场。

弥陀岩奉阿弥陀佛,据唐乾宁年间(894-898年)进士徐寅在《和尚书咏泉山瀑布十二韵》诗中就有“民田凿断云根引,僧圃穿通竹笕浇”之句推测,弥陀岩应开发于唐。

千手岩原称观音岩,奉祀观音菩萨。据府志记载,其岩观音雕像刻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一1094年),岩寺随即完备。

势至岩何时创建,以应佛教西方三圣道场之圆满,至今仍然是一个谜。鉴于势至岩置于梅岩下方,而梅岩标志性摩崖石刻与新势至岩周遭又有交集,笔者大胆想像,势至岩应建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三朝元老留正逝世之后。因为留正在世,权势薰天,什么人都不能也不敢触动魏国公、少师留正的梅岩堂。讵料是岩如梦如幻,旋兴旋废,势至菩萨三宝,除佛号衍化为地名外,其余则灰飞烟灭,荡然无存,至今尚无发现任何有关旧势至岩的文字记载和实物证据。

四、结论

招庆寺创建于唐天祐中(905一907年),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改筑为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的别墅,寺遂废。此后一直为留氏家族的私山。南宋左丞相留正于此建造梅岩堂。留正身后,有人征用其中一部份园地建造势至岩寺,以应西方三圣崇拜之圆满。今梅岩古迹尚存无名氏“梅关”、倪思《题梅岩》诗、留正《和倪君直院侍郎留题》诗等摩崖石刻,成为招庆寺一一梅岩千年遗址的铁证。

  (2015年)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杨清江文史类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