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佛学||什么是真忍辱?祖天师这样考察求道者!

标签:
佛学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什么是真忍辱?祖天师这样考察求道者!
原创 妙离 嗣汉天师府
为何道教将忍辱看做重要的修行条件呢?有些人觉得自己诚心请教道法,师长就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详详细细地教他。其实道择人而授,当年祖天师七试赵升第一关就测试他能不能忍辱。
张道陵真人法力广大,但徒弟中只有王长一人,私得其传。其余弟子纷纷议论,尽疑真人偏向,有吝法之心。真人曰:“尔辈俗气未除,安能遗世?明年正月七日午时,有一人从东方来,乃真正道中之人,不弱于王长也。”
到来年正月初七日,真人对王长说:“你的师弟来了,可使人如此如此。”私下教他如何折磨欺辱来人。王长便悄悄对诸弟子曰:“吾师将传法于此人,若来时,切莫与他通信;更加辱骂,不容他入门,这样他就会自动离开了。”
众人见赵升连住几天,并不离去,渐渐出言侮慢,以后竟把作乞儿看待,恶言辱骂。赵升愈加和悦,全然不计较。每日,只于午前往村中买一餐,吃完便来门前伺候。晚上,众人不容进门,就只好在阶前露宿,如此四十余日。真人在法堂鸣钟集众,说:“赵家弟子到此四十余日,受辱已足了,今日可召入相见。”
王长受师命,去唤赵升进见。赵升一见真人,涕泣交下,叩头求为弟子。后来他跟随祖天师修行数十载,白日飞升。
那么忍辱的功行和道的成就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太平经》:“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故能长爲万物之母也,常忍辱居其下也,不自言劳且苦也。”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忍辱是大地的德行,大地是万物之母,却忍受被足踏、挖掘、污秽种种之辱,然而默默不语,不说自己的辛劳与艰苦。既然真心求道,就要有大地的胸怀,能载万物。如果有这样的胸怀,才算得上是载道之器,那么再来看这些许羞辱又算得了什么?
祖天师如此看重忍辱的功行,实际上是在观察人的胸怀。这也与祖天师的家族传统有一定的关系。祖天师是张良的第八世孙,张良仙师圯桥三进履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有一天,张良在一座石桥上漫步,遇见一年迈老头儿。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然后对张良说:“小子,你下去帮我把鞋捡起来!”张良一听,生气得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只好下桥捡鞋。接着,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怒火中烧,但转念一想:“好事做到底吧!”便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后,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天亮时分,你到桥头来见我吧。”然而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半夜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太公兵法》。
张良得此奇书,勤读不辍,日夜研习,后来终于成为韬略满腹、智谋超群的名臣,成为西汉开国元勋之一。
苏轼《留侯论》中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一个人被侮辱了,因而拔出剑站起来,上前打斗,这不能算得上勇敢。要想做宰相就要有可以撑船的胸怀,要想得道就要效法大地的胸怀。没有这样的胸怀就算不得载道之器,又怎么能得到真师的青睐、大道的传承呢?
忍辱法门不在小我上用功,而是与精进等法门相联系,旨在让修行者取法天地,不断扩充其心量与承载能力,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道合其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