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静深不动,沙土自沉

(2022-08-09 15:17:25)
标签:

佛学

林家乐生命学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静深不动,沙土自沉




来源:唯识真义 

《意根与意识》  

释生如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静深不动,沙土自沉


意识与意根的沟通方式

阅前说明:

    本栏目每日更新1次,本期我们主要阅读《意根与意识》,本书把意根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便于大家在具体事用处分辨出意根和意识的各自体性,不再混淆不清。把意根和意识的体性分清了,就能容易证得意根,进而能实际观察意根,才能真正了解自心、降伏自心、改造自心,获得大智慧和解脱。

第三节:

很多人都有过一个人在心里对话的经验,一个人怎么能进行内心交流呢?这是两个识心之间的交流,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也叫作自问自答),或者是互相商量和彼此沟通,也能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因为两个识心的功能作用不同,经验不同,可以取长补短,意识的特长是能够细致的思惟分析和推理判断,能帮助意根在六尘上细致了别;而意根的经验老道,思量性强大,抉择性也强大,而且能发动如来藏心想事成,把理想变为现实,弱处就是攀缘广泛,不能细腻了别,正好意识能弥补此缺憾。

所以当意根拿不定主意时,要向意识请教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细节问题,再作以判断和抉择;当意识琢磨不明白,不知如何是好时,把事情交给意根深深思量,刨根问底,把事情根源挖掘出来;当二者都拿不定主意时,就要反复切磋,反复思量,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当所有注意力都集中于此一重大事上时,意识就要少于分析,意根要多思量,就像鱼儿沉于水底,不见水浪。

楞严经形容此一情景时说: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意思是意识所有的散乱思惟、浮浅思惟此刻都消失不见,唯有意根深深的、静静的、沉沉的、暗暗的思量着、权衡着、抉择着。突然一个大浪,鱼儿跃出水面,意根思量明白了,一拍大腿,就是这么回事,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办法出来了,事情解决了。当然在意根暗暗思量之前,意识已经把事情的细节传递给了意根,意根了知事情的大略,还不能马上做一个抉择和判断,祂要亲自参究参究。

有时候,主动想交流、想探讨、想得到答案、想解决难题的是意识,有交流意向的是意识,能用语言表达的是意识,意识把自己不解的问题提出来,摆出来,谁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呢?除了意根,没有第二者。意根思虑问题时,不仅要少攀缘,更要发挥其思量抉择性,意根更多的了别意识的思惟,就能顺着意识的思惟内容而努力加工,最后就能把问题解决,满足意识的所求。

四、问:意根不与语言文字相应,那么意识所观行的结论如何说服意根?意根和意识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如何?能否用现量观行,给出意根和意识之间的交流方式?

答:意根不与语言文字相应的意思是,意根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只能以信号电讯号的形式传导给六识和五阴身。传导之后,色身就有自律性的反应,六识就不自觉的触六尘,意识就得到了某种思想观念,得到某种信息。而意识所思惟、分析、表达的内容,意根能用其特别的方式加以理解,意识所有的思惟了别活动,包括语言和文字内容,都以一种信息的形式传递到意根,落谢到意根里,意根能全部了别到,也能解析,对六识传递过来的信息有一定的胜解力,否则意根就无法抉择,无法作主指挥下一步的行动。

意识在观行佛法时,观行的信息同时就传递到意根那里,意根一次不懂,二次不懂,时间长了,就能理解和受熏,同意意识观行的结果,这是意根启动自己特有的思量判断性的结果。如果有禅定时,意根也能根据意识观行思惟的思路,自己作以思量,或者与意识一起,或者单独思量,意识熏染得越深刻,意根越有能力单独进行思量,从而与意识一起共同断除我见,共同证果。

意识自己在嘟嘟哝哝时,就是在给意根传话,与意根商量切磋,心越沉静时,意根越能起作用,思量性越强。每当二者谁也拿不定主意时,意识就自我心理对话,好像有人听似的,当然是说给意根听,希望意根拿主意。有时在房间里思考问题时,身体要来来回回转圈、踱步、思量、走来走去、敲敲脑袋、现出一副沉思的样子,这是意根在沉思,在考量,当然不离意识的思惟和参究,不离意识的参谋作用。

当自己一个人遇到问题,没有其他人可商量时,意识就与意根对话、商量、切磋、交流,这样也许能想出一些对策来,要不然心里就觉憋闷。这里到底谁是主动要求切磋和商量的,不好观察,有时是意识主动,有时是意根主动,不管哪方主动,都不离意根的作主,也不离意根的思量。尤其是陷于沉思的时候,都是意根的深思行为,来回踱步思考时,有意识的思惟,更有意根的思虑考量。其中如果意识的力量大,意根的力量就小;如果意识少用心思,意根的力量就大,解决问题也有力度。

五、意识与意根的交流方式一般是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自问自答,到底是谁问谁答?比如我现在问,让你们回答,最后结果我得赞同,我得总结归纳,这个问题才算结束。那么一个人自问自答,是谁问谁答?有时是意识问,意根回答,问时以语言文字的方式问,答时无语言文字,意识明白时就说:哦!是这样。有时是意根问,无语言文字的疑情出现,意识辅助思惟分析,提供数据,意根依之再思量定夺,解决的方案就出来了。不管是谁问谁答,最后都是意根认可赞同,意根作最后的定夺和抉择,问题才算解决。

参话头和参禅、参究,都与自问自答是一个原理,都是两个识之间密切配合的关系。意识存在时,两个识刹那都没有分离过,意识所思所想都受意根指挥,从来没有脱离过意根的操控和配合,从来没有出现过意识单独思惟,意根不参与的情况。如果意根不参与,意识就灭去不存在,意识不能脱离意根单独运行;而在没有意识存在和思惟的时候,意根仍然可以单独工作,从来没有休息过,遍计所执,时时思量处处作主,即使在睡着和昏迷以及死亡前后,意根也没有得闲过。

所以两个识如果没有密切配合关系,不可能破参开悟,如果没有意识的参与,就没有数据资料,不知道详细情节,证据就不足;如果意根不参与思量,其结果就是有问无答,那就没有答案,没有结果,就作为一个不解的问题存留在意根心中,以待意根慢慢解决,这就说不定是什么时候了。

参禅当中要起疑情,然后参究。有疑情,就是问,解决疑情,就是答,这也类似于自问自答,疑情就是问题,答案就是结果,参禅参究就是寻觅结果;参究就是意识与意根共同磋商,共同探讨,疑情解决时,必是意根意识都证知答案和结果,共同解决疑问。离开意根,不可能解决疑情,破参是二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意识不能单独享受成果,这不公平。其实任何一个成果,都不应该由意识单独享受和承受,意根一定有份。

回向文

    以我们网络平台所有弘法和共修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回向全国人民,祈愿此次疫情早日灭除,灾障消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干戈永息;一切恶难,尽皆消灭;佛教永兴,正法永住;变三界火宅,成极乐莲邦!祈愿众生消除业障,善根增长;识因达果,慈心不杀;广结善缘,身心安乐;关恶趣门,开涅槃路!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静深不动,沙土自沉

布施的功德利益

01
《施灯功德经》:若有众生于佛塔庙施灯明者。得于四种可乐之法。何等为四。一者色身。二者资财。三者大善。四者智慧。

02
《业报差别经》:于父母所。灭撤生业。得少资生报。于父母所。供养生业。得多资生报。

03
《像法决疑经》:善男子。我于一时告诸大众。若人于阿僧祇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善男子。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