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的真实体现|易中天:走进泉州清源山

标签:
佛学林家乐生命学 |
龙文化的真实体现 |
易中天:走进泉州清源山
来源:林家樂生命学一一般若重要吗
读清源山,要走进去。
和华岳、岱宗、黄山、峨眉相比,秀冠东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初看起来多少显得有些平淡。它没有拔地而起“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奇峰峻岭,虽然它又名“齐云”;它也没有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巨瀑涌泉,虽然它曾名“泉山”;但清源山无疑是无比秀丽的。三十六岩洞十八胜景,绝壁遏云,峰峦叠翠,林泉溢采,洞壑通幽。但它的外表,却那么谦逊平和。不知是什么原因,这座泉山和它山下那个因它而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一样,似乎不愿过分地张扬和摆显自己。也许,只有那些愿意深入其中的有心人,那些历史文化虔诚的朝圣者,才能发现它无与伦比的独特价值,读懂它与众不同的文化符号。是啊,清源山的内涵太丰富也太珍贵了!它就像一个品味和心气都很高的收藏家,轻易不肯展示自己价值连城的珍品。
让我们走进清源山。
走进清源山,你会和历史文化撞个满怀。如果说,泉州城“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那么,清源山便“满山都是文化,满山都是历史”。清源山现有保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喇嘛教的大型石雕七处九尊,元、明、清三代花岗岩石仿木结构佛像石室三处,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这些文物是多么地珍贵啊!延福寺里那几根朴实无华的石柱是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的;九日山西峰绝顶上的石佛是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的,上山道旁“第一山”三个字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迹;而弘一大师舍利塔对面“悲欣交集”四个字,则是大师最后的遗墨。更不要说唐代的灵山圣墓和宋代的老君造像(它们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以及宋代的瑞像岩释迦造像、赐恩岩观音造像、千手岩释迦造像和元代的弥陀岩弥陀造像、碧霄岩三世佛造像了。就连清源洞旁一个毫不起眼的石槽,也竟然是元代至正丁酉年(公元1357年)的。于是你就会觉得,走在清源山林木森森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就像走在一本线装的历史书里。在那个满山都是泉眼的年代,有人曾不无夸张地说,只要用拐杖往地上一戳,就会有泉水冒出来。我则相信,如果哪天有一块石头从清源山滚下来,没准就会发现上面赫然刻着唐宋元明清某个朝代的年号。
这就是清源山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母亲山,它实在应该称作“历史文化名山”。事实上,名山和名城有着同样的品格,那就是兼容五洲文化,吐纳四海风云。在那个刺桐花红透了一城的年代,泉州,这个和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大大方方地敞开着自己的门户,迎接四方宾客八面来风,造就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旷世奇观。清源山默默无语地目睹了这一切,记录了这一切。“无石不字”的九日山74方摩崖石刻中,就有13方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在最后一次祈风仪典的七百多年后,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又在这里重温那古老的风俗,并勒石为证。现在,这些石刻依然面向大海为祖国昌盛及默默祈祷世界和平、也重申着一个民族面向世界、相约未来的“海誓山盟”。
于是我们便会觉得自己是在和多种文化对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两个弟子三贤和四贤安葬在清源山下,他们的英灵即便已回到圣地麦加,也仍会牵挂着这片美丽的土地。碧霄岩上那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三世佛,是否正以他们睿智的目光,穿过时间和空间,遥望着雪域高原呢?千手岩和赐恩岩的观音、弥陀岩的弥陀、瑞像岩和千手岩的释迦佛祖,还有广钦法师坐禅伏虎的浮雕,也许正在讲述“泉南佛国”的古老故事;而在闽中第一位进士欧阳詹的读书处,在满山观赏不尽的诗词书法石刻面前,我们又分明感受到“海滨邹鲁”的儒雅风采。
走进清源山,我们有如此之多的收获,我们怎么能不走进去呢?当我们走过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的“第一洞天”清源洞时,站在抗倭名将俞大猷练兵的百丈坪中,或者站在南台岩魁星阁、三清殿、大雄宝殿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胜迹前,极目远望,蓦然回首,所谓“山海大观”便了然于心了。天边,“闽中屋脊”戴云山逶迤而来,“东海蓬莱”泉州湾波光浩渺;脚下,晋江、洛江两江环绕的鲤鱼城龙腾虎跃,林立的高楼和翠绿的田畴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清源“天湖”像一棵明珠镶嵌在两峰之间,熠熠生辉;而那天湖之上,则正是赫赫有名的虎乳泉。
和虎乳泉一样,瑞泉、丸泉、一线泉、二相泉、藜杖泉,清源山泉流出的不仅是净水,也是文化。这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嶙峋石缝里流出的清泉,虽无惊人气势,却有深长意味,因此“鉴者神清,饮之无疾”。事实上,清源山的岩石林木,不知有多少是诗岩和故事树。你看那“天侣呈瑞”,一棵重阳,一棵榕树,树根相盘,树身相抱,树枝相绕,盘根错节,如胶似漆,历时300多年,岂非一对忠贞不渝的情侣?还有泰峰村里的那棵470年的重阳木,竟和一株200多年的榕树、一株树龄数十年的水桐紧紧缠绕在一起,合为一棵大树,难道不正是清源山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象征吗?
让我们走进清源山。只有走进清源山,你才能看到这么多的奇观,才会明白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之“最”保存在清源山其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老君造像了。这个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虽然堪称“老子天下第一”,却丝毫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地和蔼可亲,那样地淡泊宁静,那样地飘然不俗,有神仙气度却无神秘色彩。他甚至没有眼珠,却能让人看到他那深邃的目光。这位伟天的智者为什么竟然“有眼无珠”呢?也许是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言不辩,大智若愚”,因此“大视”即是“无视”。
读清源山,要用眼,更要用心。
陈敬聪:见证泉州——基础设施变迁篇
泉州市西湖
泉州西湖,曾叫“段家湖”,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原是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泄洪,俗称“西北洋”。从1996年6月起,泉州市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小岛组成、面积达100公顷的西湖公园。现在的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清源山秀丽翠绿的山色与西湖浮光荡漾的美景相得益彰,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2001年12月获得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誉称号。
泉州西湖公园原貌(黄百宁 上世纪70年代)
泉州西湖公园新貌(陈敬聪 2008年6月)
泉州百源川池
泉州百源川池过去一直古城区供市民休闲游乐的场所。“文化大革命”初期按照上级“深挖洞、广积粮”的要求,在附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单位—承天寺内挖掉了一座“鹦哥山”,填上百源川池,种上了水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百源川池又恢复了原貌。现在的百源川池畔,八角亭依然屹立池中,工人文化宫、铜佛寺、后城文化休闲旅游街和百源川池仍然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文革”中百源川池被填土并种上水稻(黄百宁 上世纪60年代)
泉州百源川池新貌(陈敬聪 2008年6月)
泉州百源川池畔的铜佛寺(陈敬聪 2011年4月)
泉州笋江公园
泉州市笋江公园在泉州新门街临障门外。过去,这里是晋江下游北岸防洪堤外的一片河滩湿地,城外村民常受洪涝之苦。现在,泉州市鲤城区搬迁了防洪堤外的村庄,将河滩湿地建成笋江公园,与周边古代接官亭、石笋古迹和笋江月色混然一体,建成泉州市区的江边生态公园。
泉州笋江公园原貌(泉州市城建档案馆供稿 1973年7月)
泉州笋江公园新貌(陈敬聪 2011年9月)
泉州笋江公园新貌(陈敬聪 2011年9月)
泉州笋江公园石笋原貌(杨水明 1994年)
泉州笋江公园石笋新貌(陈敬聪 2011年9月)
陈敬聪:见证泉州——基础设施变迁篇(完)
泉州石湖港新貌(陈敬聪 2009年2月)
泉州港口建设变迁
泉州港有一千五百多年对外开放的历史,宋元时期更以“刺桐港”之称闻名于世,被誉为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泉州港的海域辽阔,面积达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41公里,大小岛屿208个,规划可开发利用的港口自然岸线113.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长达57.2公里,可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58个,其中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88个,规划综合通过能力可达5.682亿吨,其中集装箱1990万标箱,是中国东南沿海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之一。
目前的泉州港由肖厝港区、斗尾港区、泉州湾港区、深沪湾港区和围头湾港区组成,共有16个作业区和5个作业点。为适应泉州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近56亿元建设深水泊位和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打造现代化亿吨大港。截至2012年底,泉州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68万标箱,建成了亿吨大港,基本形成了以肖厝、斗尾和泉州湾为中心港区,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分工比较明确的码头群体。
泉州石湖港
泉州石湖港位于泉州湾南岸石狮市,与台湾隔海相望,相距仅102海里。石湖港区先后引进中海、中远等多家世界著名船公司,开辟多条集装箱航线,开展钢材、石料、煤炭等散件杂货的装卸、储存、分拨和中转业务。石湖港区已成为本地区大宗外贸散件杂货的集散地和华南地区内贸集装箱枢纽港,至2010年已连续五年进入国内内贸集装箱码头前五强。
泉州石湖港原貌(陈世哲 1993年9月)
1974年泉州后渚港宋代古船发掘现场(泉州海交馆供稿)
泉州斗尾港
2009年2月,第一艘30万吨级的远明湖号油轮成功首航泉州,在斗尾港青兰山原油码头卸油。不久的将来,斗尾港区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增长极,一座重化工业新城正在崛起。
30万吨油轮首航斗尾港(陈敬聪 2009年2月)
泉州斗尾港新貌(陈敬聪 2009年2月)
泉州斗尾港原貌(陈敬聪 2000年9月)
肖厝石化新港夜色(林建祥 2010年1月)
肖厝海港夜曲(林建祥 2003年1月)
泉州肖厝港新貌(陈敬聪 2009年2月)
泉州肖厝港原貌(陈荣玉 1988年)
泉州汽车客运站
泉州汽车客运中心站(陈敬聪 2012年12月)
泉州旧汽车站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泉州市区唯一的长途客运汽车站。过去,上午从这里乘长途汽车去福州,中午必须在莆田涵江用午餐,车票仅4.95元。(陈敬聪
198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