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武学||五祖拳源流初探

(2023-04-18 20:09:30)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武学




林家乐生命学/武学 || 五祖拳源流初探



原创泉南文化

文/卢义荣(作者系泉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石狮市武术协会主席)

编者按:1983年5月 国家体委在南昌市召开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启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福建省体委于1984年初成立省武术挖整工作小组。 挖整工作小组分南北二路,本文作者卢义荣参加南路(泉州、 厦门、龙溪、莆田)普查工作,深入各地召开8次150余名老拳师座谈会, 采访百余名老拳师,搜集大量相关资料, 写成《五祖拳源流初探》一文,并与泉州学者周焜民《五祖拳辩》、陈泗东《泉州少林寺考》专题论文一同入载于《八闽武坛》, 选送全国武术挖整工作成果汇展。

“五祖拳”一门五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多地域、多流派、多风格发展,是泉州历代拳人在南少林武术发展中的创造集成, 并非某一个人所能独创。“南少林五祖拳”之总称号, 是泉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标志, 也是闽南武术文化的显现与集合。

林家乐生命学/武学||五祖拳源流初探

五祖拳广泛流传于我省闽南一带及港澳地区、东南亚各国,影响较大。但对其源流、名称,说法不一。目前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1)“五祖拳”是蔡玉鸣汇达尊拳、太祖拳、猴拳、罗汉拳、白鹤拳五种拳法的精华而创编的一种拳法。

(2)“五祖拳”是雍正十一年下令剿灭烧毁少林寺时有五个和尚突围逃脱后,被称为“少林五祖”而传下“南少林五祖拳"。

(3)“五祖拳”是五种拳法的总称。

(4)“五祖拳”是五种拳法的总称。目前闽南一带所称的“五祖拳”实际上是“太祖拳”。

本人作为省武术挖整工作组成员,同游幼波同志一道,在闽南各地作了调查,拜访了各地的一些老拳师,查阅了《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及各地史书等有关资料,参考了一些同志的专著,并根据从各地收集的古拳谱,作了分析,提出几点看法,与武术界同仁共同研究探讨。

一、“五祖拳”是五种拳法的总称

我们在闽南一带调查工作中,召开了各地老拳师座谈会,又个别拜访了部分老拳师,了解分布在闽南各地的地方拳种源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永春县老拳师,泉州、漳州部分拳师都认为在较早时期、达尊、太祖、猴拳、罗汉、白鹤等拳种就早已盛行了。“五祖拳”是这五种拳法的总称,而不是汇五种拳法的精华而创编的一种拳法。

目前,分布于泉州、晋江的主要是太祖拳、罗汉拳,永春县主要是白鹤拳,漳州一带主要是太祖(赵太祖)、达尊拳、猴拳、罗汉拳。在挖整工作中,从各地收集的古拳谱、资料上记载着:

(1)“自古以来,拳术有五祖,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四罗汉、五白鹤。盖白鹤拳为最年轻的一种,自方七娘传下……”(永春潘孝德于民国17年重抄的白鹤拳古拳谱)

(2)“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四罗汉、五白鹤。凡太祖二十四势单拳独手乃天下无敌矣。论此之时,要静不要动……”(泉州市武协副主席苏再福家藏的《太祖拳谱》)

永春的《白鹤拳谱》、泉州的《太祖拳谱》、同样都记述了五祖拳是包括了五种拳法。厦门的一本古拳谱上还画有五祖拳法的五个祖师图像。泉州、晋江的一些太祖拳谱中有写明每个套路是属于那一种拳法。(如朕头法[太祖],双绥法[罗汉],三角瑶[达尊],中馆[太祖],千字打法[鹤法],以及“白鹤落地”,“白猿出洞”等套路)。

永春的古拳谱上称“白鹤拳是五祖拳中最年轻的一种”。从各地收集的白鹤拳谱上都同样记载着“祖是白鹤仙师,传与福州福宁府北门外方赏公女子曰七娘,七娘教传永春西门外曾四叔,得有十分拳法,后教传永春二十九人,乐杰为一,郑礼第二,王胸第三……”,“郑礼,和凤里之大羽人,善拳术。康熙间(1662—1722)有方七娘者,与其夫曾四以罪谪永春。礼父明,尝与角不敌,病将死,遗言命礼师七娘。礼与林椎、姚虎等二十四人事焉。七娘感其意,悉其术授之……”(《永春县志》卷24),从拳谱和地方志记载,说明了白鹤拳在康熙年间就盛行,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分布于闽南一带的太祖拳,奉宋太祖赵匡胤为始祖,认为是赵太祖传下“太祖拳”,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综合拳谱、资料所述,“五祖拳”历史悠久,包括了五种拳法,是五种拳法的总称,而不是一种拳法。

林家乐生命学/武学||五祖拳源流初探

二、蔡玉鸣不是“五祖拳”的创始人,而是一代传人

蔡玉鸣,晋江罗山玉塘邦尾村人。生于1853年,卒于1910年,享年57岁。他的名字,有“鸣”与“明”二种叫法。本人认为这是由于闽南方言同音混写之故。在这里,就用“玉鸣”之称。

蔡玉鸣是闽南近代武术发展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有的认为他是“五祖拳”的创始人。本人认为五祖拳是五种拳法的总称,历史悠久,在蔡玉鸣之前就已盛行五祖拳法。“夫拳术一端,古今各流辈出,世所见者五祖拳耳。第年湮代远遗传失真,以致学者纷如无从窥秘……”,“吾夫子蔡玉鸣,曩以弓马游泮,兼通五祖拳法。白鹤手,齐天指,太祖足,达尊身,罗汉步。予亲受业,见夫步武得式。矫如龙凤,散若沉鱼。心诚求之垂廿余载”。(《中华柔术大全》序三·作者尤祝三)

从书中记述中说明了蔡玉鸣之前就有五祖拳了,蔡玉鸣是“兼通五祖拳法”的一代宗师,而不是五祖拳的创始人。

“心诚求之垂廿余载”,“予亲受业于蔡玉鸣,尽力为普通五技。爰思夫五祖去此云遥,妙法真传虽在”(《中华柔术大全》序五),作者尤祝三,是蔡玉鸣的学生,“世所见者五祖拳棒”虽“年湮代远遗传失真”,但跟师学艺廿余载,“尽力为普通五技”。“白鹤手、齐天指、太祖足,达尊身,罗汉步”,这是五祖拳法的手法、步法、身法的要求。成书之时,蔡玉鸣先师去世已七年,但妙法真传遗下。作者正是学得先师五祖拳法的精华而著书立传的。

从各地调查的情况看,本人认为蔡玉鸣先师长期在闽南各地活动,“寻师觅友,汲取各家各派的精华”,精通了达尊、太祖、猴拳,罗汉,白鹤拳这五种拳法,并广为传播,是五祖拳的一代传人。

林家乐生命学/武学||五祖拳源流初探

三、“火烧少林寺”及“少林五相”传拳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关于泉州少林寺的情况,史书资料记载甚少,被毁于何时何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光绪年间杜撰的章回小说《万年青》说是乾隆游江南后,白眉道人奉旨剿灭烧毁了泉州少林寺,反清复明的洪门、天地会等秘密社团,把少林寺和少林拳术神秘化。天地会假托的少林寺在福建福州府,洪熙官习拳的少林寺在泉州府(唐豪《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以扑朔迷离的隐语掩盖史实。在这些书籍资料的记述中,有的说是泉州少林寺,有的说是莆田少林寺,烧寺的时间有的说在康熙,有的说是在雍正,有的说是在乾隆,时间、地点、原因,各不相同。后来又产生了在雍正十一年下令剿灭烧毁少林寺时有五个和尚突围逃脱后流落社会,被称为“少林五祖”而传下“南少林五祖拳”的说法。

以上这些说法,目前尚没有史实依据,难以定论。

关于莆田少林寺情况,我们到莆田作了调查,原莆田县文化馆馆长陈佳润老先生告诉我们:“所有的说法都是外来的。我们也作了调查,但没有确凿的实据可以说明莆田少林寺的情况。”唐豪在《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中也说了:“当时为了究明这一少林的情况,曾经查了莆田县志,结果找不到此一少林。”目前,我们没有依据说明莆田少林寺的情况。

关于泉州少林寺及泉州少林武功史迹,很多学者专家都在考证中。有的认为泉州东门外的“东禅寺”就是“泉州少林寺”,有的认为在历史上泉州就有少林寺,就在东禅寺和东湖一带的范围内,但兴废情况不详。在东湖附近,陆续有发现一些古寺遗迹,最近又发现了三口古井。这些遗迹,足以说明古寺规模之大,寺僧之多。泉州少林古寺是不是就在这里?尚在考证之中。

目前,我们在泉州东门外东禅村所看到的“东禅少林寺”,是在清咸丰元年(1851),人们为了寄托对少林先辈的缅思,继承少林遗风,在东禅村中建了这座纪念性的小寺。这座纪念性的“东禅古寺”摆上了“镇国东禅少林寺”的供案,后来又在该寺的西门挂上了“少林古迹”的木匾,把“东禅”与“少林”合二为一了。既称“东禅少林寺”,又是“少林古迹”,可以认为这与泉州少林史迹有紧密联系。这个问题,省武术挖整组有另文专述。

林家乐生命学/武学||五祖拳源流初探

泉州少林禅寺常定方丈习练五祖拳“白猿出洞”套路(摄影师:鹿鸣)

我们查阅了《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晋江县志》,这些史书上记载的都是东禅寺,未见有“少林寺”或“东禅少林寺"。

“镇国东禅寺,唐乾符中郡人郭皎、卓怪建。僧齐固居之。广明元年赐今名宋德祐、元至正两遭火,寻复建。明宣德十年重修,后废。”(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

“镇国东禅寺,在仁风门外东湖畔。唐乾符中郡人郭皎、卓怪建,僧齐固居之。广明元年(880)赐今名。宋德祐、元至正两遭火,寻复建。明宣德十年(1435)重修,今废。僧人修其废址十之一"。(乾隆《晋江县志》卷十五)

《泉州府志》最后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晋江县志》最后成书于乾隆三十年(1765),从史书上的记载,我们可以查出了泉州东禅寺的兴废脉络。而关于泉州少林寺及火烧泉州少林寺的种种说法,不但在当时的地方志上没有蛛丝马迹可寻,而且分析当时的历史情况,也不可能沿至雍正、乾隆的升平年代被下令剿灭烧毁。

根据史书记载考证,可以断定泉州东禅寺几经兴废,最后在明末清初彻底废毁。而历史上的泉州少林寺兴废,尚在考证之中。从一些史籍资料记载及历代名人诗词中看,在元、明、清年代,泉州少林武功极盛,泉州在明代以前就有少林寺、少林僧兵,并一度代表了泉州少林武功水平,广泛流传于民间。

林家乐生命学/武学||五祖拳源流初探

四、从历史的发展看地方拳种的源流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天下功夫出少林”,而少林武术则来自天下。少林武功是在军事实践和汲取民间武术精华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夫吾国技击之术,原不始于六朝时代,周秦之间,即有此著称者。不过其时仅以剑术为重,而于拳足技击等法,练习盖寡。待汉、晋、隋、唐以来,此术乃日趋于盛……是唐时已有如斯身手之人,可见技击一术,至隋、唐中盖臻于盛,而宋、元以降,更代有传人"。(见《少林拳术秘诀》之“拳法历史与真传”)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福建省在历史上有北人三次入闽。一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士族南迁,(以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为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姓入闽”;二在五代十国,五胡乱中华,又大批南迁入闽;三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北方又一次大量南迁。这三次入闽,带来了灿烂的黄河文化。泉州是我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中世纪世界著名的海外交通大港,经济、交通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泉州有着千余年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泉州南音,是晋唐古乐,泉州的地方戏,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泉州方言,是唐代河洛语言。泉州少林寺,被认为是南派少林武功的发源地,而南少林武功,也体现了泉州古文化的内涵。

泉州少林武功,宋以前虽史籍难考,但至元代,据史书记载,就有了“僧兵”。在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泉州发生了历时十年的色目人战乱,泉州僧兵帮助官府作战。至明代,“嘉靖四十年(1612)倭寇侵泉,佥事万民英募永春蓬壶吕尚四等兵与战”(见《晋江县志》卷十五),这支吕尚四的队伍就是民间练武的乡兵。明人凌扬藻《蠡勺编》中也说:“闽之漳泉习镖牌”。“定因,明末泉州僧,膂力绝人,尤精少林拳棍。弟子习其技者数百人”(见《福建通志》·高僧传卷七)。“少林技术之传,以明室鼎革后,至前清顺、康数十年中,为练习最精时代”(见《少林拳术秘诀》之“拳法历史与真传”)。

从史书资料上可以看到,在明代,泉州民间与寺僧练武极盛。少林武功,又有南北派之区分,“此由于风土俗尚不同,故所传亦因互异也”,“北人筋骨之强,练习之深,得天然上天造就,自不必论矣。然北人虽以筋骨胜,而南人有时造诣所臻,直驾北人而上之。盖南人以灵动神化胜者,其操术之精,有非人拟议所能及”。(见《少林拳术秘诀》之“南北派之师法”)在明代,最著名的是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泉州人,是明代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出身于世袭武职之家,少好读书习武。其父殆后,袭武职百户。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中武举人,越年乙未年(1535)中武进士,授职金门千户,就离开了泉州。在泉州清源山虎乳泉下,一块俗称“练胆石”之上,刻有俞大猷自书的“君恩山重”四大字(石刻尚存),以示他少年时代曾在此练武,后受皇恩,报国立功之意。俞大猷善棍术,“俞家棍”在明代是全国闻名的,并教传嵩山少林寺,这在俞大猷的《正气堂余集》《剑经》里都有记述。唐豪的《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也有记载。俞大猷的棍术是在泉州向李良钦学来的。“李良钦,同安人,少任侠结客,得异人授棍法,神明变化,纵横莫当,又精剑法。俞大猷从受学焉。”(见《福建通志》·艺术传卷三)

泉州在元末有“僧兵”,三百年后的明末清初,又人材辈出。除俞大猷外,还有郑成功、洪承畴、施琅等有名的高级将领。“时郑氏方据台湾,漳泉间拳勇少年多往从之,往往得官”,(见《福建通志》卷七)“满清康、乾之间,少林技术漫衍于南北,为数百年所未有"。(见《少林拳术秘诀》),从这些史书资料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元、明、清年代闽南的练武之盛及其水平。

泉州少林武功的传播,可谓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武术挖整工作中了解到,太祖拳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白鹤拳作为五祖拳中最年轻的一种,也已有了三百余年的历史,闽南在元、明、清年代民间练武之盛,拳种分布之多之广,是“最精时代”,“为数百年所未有”的。

林家乐生命学/武学||五祖拳源流初探

五、闽南近代武术的发展与“五祖拳”的名称

闽南在明、清时代,以拳棍镖牌等南派少林拳械闻名全国,尤以“五祖拳”著称于世。但后来对“五祖拳”的源流、说法不同。就是“太祖拳”,也分为“赵太祖”“明太祖”二种不同的说法,这是什么原因呢?唐豪在《洪门传说索隐》中说,洪门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奉朱洪武为太始祖,隐朱为洪。太祖后裔抗清的有:福王由崧、鲁王以海、唐王聿键与聿锷、桂王由榔,五祖之数五,五王之数也是五,以五祖影射五王。这是洪门、天地会等秘密社团的假托,此为当时革命集团所采用同一手段,以资号召。

洪门、天地会等秘密社团,志在反清复明,以扑朔迷离的隐语掩盖史实,把少林寺与少林拳术神秘化,出于假托,同是太祖拳,就出现“赵太祖”“明太祖”不同的叫法;洪门假托的“五王”之“五祖拳”与五种拳法总称的“五祖拳”又混同起来,这是形成“五祖拳”源流、说法不同的原因之一。

再从达尊、太祖、猴拳、罗汉、白鹤这五种拳法的技术内容上分析,(除猴拳外),这几种拳的功架,动作的路线、规格、手法、步法、腿法、身法都有很多共同点。在拳理上,言词虽有些不同,但都基本一样。每种拳法中的一些套路名称及其整套动作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如白鹤拳的三战、角战、千字打法,太祖拳的三战、打角、千字打法等)。而每种拳法中又包括了其他拳法的套路(如太祖拳谱中的套路有注明每一个套路是属于一种拳法)。可以认为,正是这些拳法中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形成了近缘关系。

有人认为,“五祖拳”是五种拳法的总称,目前闽南一带所称的“五祖拳”,实际上是“太祖拳”。本人赞同这一看法。从闽南一带拳种分布的情况看,永春主要是白鹤拳为多,漳州、石码一带是太祖拳为多,泉州、晋江也是太祖拳为多。泉州在近代武术发展中,太祖拳有主要几个支系:

(1)林九如——林天恩(泉州南门富美国术馆)——周志强,这一支系练的是太祖拳,在泉州近代武术发展上影响较大。林九如习拳多年,久负盛名,后来再拜蔡玉鸣为师学艺。

(2)魏希农——魏国器——戴火炎(泉州北门温陵国术馆)这一支系练的是太祖拳,拳谱上都写明“太祖拳谱”,他们的套路里面还有“鹤战”、“猴战”这样有技术特色的套路。这一支系在后期有一部份拳师到南洋,也有开办拳馆教拳。(注:魏希农,祖籍泉州河市人,约在1900年去世,时年七十余岁)

(3)泉州崇福寺的志参师——仰华师——妙月师等,练的是太祖拳。妙月师后来再拜泉州林九如为师。寺中珍藏的三卷《太祖拳谱》,是集中了本寺的拳谱(妙月和尚遗稿)、以及富美、温陵国术馆这三个方面传下的拳谱编纂而成的。

另者,泉州著名的工艺美术师李尧宝老先生(1983年去世,时年92岁)健在时说过,蔡玉鸣在泉州开办过龙会、圣会二个拳馆,他的父亲李九史当时是蔡玉鸣的学生,练的是太祖拳。

当时泉州这几个主要支系,同是太祖拳,各树一帜。从他们练拳的技术内容,套路、动作名称都基本一样。至于个别套路、个别的动作不同,可以认为是虽同出一宗,但师法各异,各有所尚的自然现象。至后期,又僧俗交流,互学技艺,使泉州武术益臻极盛。

从各地调查的情况和古拳谱、资料的记载,作了综合分析,本人认为“五祖拳”是五种拳法的总称,包括了五种拳法。而每种拳法中又包含着其他拳法一些不同特色的技术套路,“白鹤手、齐天指、太祖足、达尊身、罗汉步”是这几种拳法的手法、步法、身法的共同要求和特点。近代蔡玉鸣先师“兼通五祖拳法”,从学术观点上看,一个拳师可以精通几种拳法并同时教传,学者亦可因自己的身体素质条件而擅长于某一二个项目,同时又掌握其他拳派的一些技术拳路。蔡玉鸣先师是五祖拳的一代传人,但主要教传的是太祖拳,学生遍布闽南一带、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影响日增。五祖拳在闽南武术近代发展中成为我省南拳的主要拳种之一。这“五祖拳”的名称就随着传播、发展而沿袭下来。

流传于闽南一带、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五祖拳,目前还有几种不同的名称:

(1)“福建少林拳”或“南少林五祖拳”(见陈大鹏在菲律宾所著《福建少林五祖拳法大全》);

(2)“五祖鹤阳拳”——系蔡玉鸣的关门弟子沈扬德所立(见《八闽武坛》第二期曾谋尧同志的“鹤阳拳小释”);

(3)“五祖白鹤拳”(见《八闽武坛)第一期洪敦耕同志的“福建白鹤拳”)。

为什么同是一个拳系,在近代又有几种不同的称号呢?可以认为,在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虽同出一宗,但师法各异,主要的传播人在武功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从而自然形成自己所教传拳法的名称(如太极拳中有陈、杨、孙、吴、武五大式)。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各个拳种之间互相学习,特别是近缘的拳种,取长补短,日渐完整化,系统化。本人认为从整体概念上看,闽南一带的五祖拳,都可称为“少林太祖拳”或 “少林五祖拳”。

此次武术挖整工作,调查不够全面深入,本人水平有限,源流初探没有深度,看法肤浅。为追根溯源,此文谨作为抛砖引玉之举,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望武术界同仁指正。

《五祖拳源流初探》成文,得到闽南各地部份老拳师的支持和帮助,泉州周焜民同志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谨致衷心的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