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心机机新著《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

(2020-06-15 17:18:02)


  李心机机新著《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

 

                  后记

 

《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强化版本意识,充分利用近十多年来学者对明代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成果,对赵刻宋本《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进行全文诠释。依循我1999年在《伤寒论疑难解读》中所首先倡导的“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的学术主张,反复绎读原典,细心体会原文的寓意,从而尽可能做出最接近《伤寒论》原典本义的解释。

设想构思挺费心思,待端坐在电脑前把思绪通过敲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清楚表达出来,则更是一件累人的事情;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一种撩人的愉悦感,若没有乐处,也早就敲不下去了,这正像著名电视主持人白岩松先生所言:“痛并快乐着。”追求与享受的正是这个过程。这也如同八百五十年前的诗人陆游所言:“事非经过不知难”。书稿完成之后,才又体味出“事缘涉历方知难”。

写完最后一段,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当word文档的页面上蹦出了最后一个圆圆的句号时,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借用名震四海的大作家林语堂先生的话:“那最后一行便成为我脚步走过的一条踪迹。”这句话正是我心里想要表达的意思。

   《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时断时续地花费了六年时间,总算是完成了。当心思放下来之后,伴随着一阵轻松,一团疲倦袭来,是有些累了。我闭上眼睛,在静思的瞬间,一首歌从心底远处飘来:“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歌词中流淌出了浓浓的真情,人老了常常会沉浸回忆中。诗言志,歌传情。情,情愫也,老伴周玲美是一位敬业的护士,从年轻时一起与我从农村基层医院走到今天,由青年、中年到老年,伴我几十年,家务全是她在默默操劳,在我七十五岁时能完成《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全靠她几十年的辛苦担当。写到这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正像另一首歌唱的那样:“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不管岁月多寂寥,世事变换了多少……”听起来是缓缓的旋律,但飘散出来的却是人生匆匆岁月脚步不停的节奏。

2020年是恩师李克绍先生诞辰110周年。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的先生正值中年,曾参加原中央卫生部委托成都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国中医院校《伤寒论》师资培训班,聆听过邓绍先先生讲授的《伤寒论》课程,对《伤寒论》教学方法的提高大有裨益。

先生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且属性情中人,很有《九辩》之遗风:“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当然,这里的“先圣”我是指仲景而言。先生对学习班所讲授的内容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包容性接纳,选择性吸收。在我读研究生期间,先生曾对我这个入门弟子用其一贯的风格,坦荡爽直、毫不隐讳地表达出自己对学习班所讲授内容的看法与观点。这时我才明白先生在为我们1962年级中医六年制本科讲授《伤寒论》时,我与同学们心中都疑惑的问题:为什么先生不直接选用当时的《伤寒论》二版教材?原来先生认为二版教材基本上是沿袭金成无己的解析。在中医专业高等教育初创时期,中医界老一辈学人学《伤寒论》既不可能见到真正的宋本白文,也见不到明代赵开美翻刻的宋本白文;能见得到或用来习读的多是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并旁及喻昌、尤在泾、柯韵伯、张志聪等诸说。于是在那个时代讲授《伤寒论》的课堂上,充斥日传一经、直中、经证腑证、标本中气等术语,不是引证成无己的话,就是引证柯韵伯的论说,如此等等。而先生则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于是自己动手编写了体现自己学术见解的《伤寒论讲义》,在那个时代,业内这种具有独创性的著述还是极少有的。这本《讲义》是1962年前后先生52岁左右时撰写的,反映出先生的早期学术思想。这正是我手边这本小32开,深灰色封面,用纸粗糙,装订简易的自编教材《伤寒论讲义》。先生是以二版教材的进度做比照,按教学计划用两个学期200课时,为1962年级讲授自编教材的内容。我非常珍爱这本讲义,它镌镂着韶华岁月磨不掉的记忆。1978年当先生68岁撰写《伤寒解惑论》时,则对《伤寒论》原文又有了若干新的不同于早期的认识,学术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

 1978年秋,国家经过十年“文革”后,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这一年是先生平生第一次招收研究生,第一届只招收我与蔡绪江两人,当时是导师制。因为李克绍先生晚年名气越来越大,于是就有人刻意混淆,明明不是李克绍先生的研究生,却硬在搅和,自称并通过学生宣称自己是先生的研究生。“彼虽硁硁,有类沽名”。绪江比我小十多岁,尊我为师兄,我高兴地承受了。绪江师弟年轻、聪明、好学,为人正直豪爽。开学伊始,一次我师兄弟二人去拜访先生,先生极为高兴,并许以期望。交谈中先生说,读《伤寒论》得读白文,以避免先入为主,重要的是,要“读于虚字处”,“读于无字处”。我们对于“读于虚字处”,尚可理解,但对“读于无字处”,这话过去听说过,但从导师口中说出来,则是训诲,是要求必须做到的。从导师家中出来,我与绪江师弟仍在讨论、琢磨这个“读于无字处”的含义,多有些懵然。绪江师弟说,不管怎样,咱们还是先从“有字处”读吧。于是我师兄弟二人开始了天天早晚、课余时间诵读《伤寒论》原文的日子。绪江师弟原在一家省级大医院工作,有自己的宿舍,加之年轻聪明,原文很快就背得烂熟了。我则住学校的4人一间的研究生宿舍,老牛慢车。背诵原文的功夫,就是这时的“读有字处”练就的,后来受益了几十年。

怎么去“读于无字处”呢?心中仍在缭绕,不得要领。过后又一次与绪江师弟拜访导师,坐定后,先生大声开讲,引孔夫子的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不能呆涩,思考不能妄臆。学则读在无字处,思则明辨是与非。如果不扎实读书、不认真思考《伤寒论》原文精神,而是去读前人的旧注,那就可能会误入歧途。旧注家的错误往往就是脱离实践,凭空揣度,挖空心思,牵强附会。对这些旧注,如果你不能分辨正确与错误,把前人一些错误的注释当成正确的去理解、学习,那你就学不到《伤寒论》的真正东西。前人的注解,有一些是真知灼见,不是不可以学;但是,要知道这些注解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乃至错误的见解。所以只是取法前人的注解,而自己不用心去认真思索、分辨,那么你就容易被前人的一些错误观点牵着鼻子走,这就是“不思”而“罔”。如果你不扎实学习《伤寒论》原文,只是一味地凭着一知半解的条文词句,胡思乱想,东拉西扯,那对《伤寒论》来说是一种流毒危害,对自己来说则是一事无成,这就是“不学”而“殆”。几十年来,先生的训诲,念兹在兹,无日或忘。

先生讲的道理非常明白、浅显,但当时我还是没有完全解决怎么去“读于无字处”的问题。进入到专业课学习阶段,先生用毛笔题字,赐予197810月刚刚出版的专著《伤寒解惑论》,绪江与我各得一本,我俩喜出望外,因为当时能得到先生亲笔题字赠书的人恐只有我师兄弟二人。于是我终日捧读,一日读至“读于无字处和语法上的一些问题”一节,先生写道:“读于无字处,就是说要从原文的简略处下功夫,找问题。因为古人的著作,有时略去人所共知的一面,而只写人们所不知的一面;有时只写突出的一面,而略去普通的一面;有时只写其中的某一面,而那一面由读者自己去体会。”

书中举第174条为例,文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先生说,历来注家对本条分歧是:为什么大便硬,小便自利,还要去桂加白术呢?成无己认为,桂枝“发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先生认为成氏解析不能令人信服,没有讲清楚为什么不用桂枝,反加白术。因为本条服药后并没有发汗,如何能伤津?先生又引尤在泾所言,认为其说前后矛盾。先生指出成氏与尤氏解析的错误所在:一是不知道去桂枝加白术汤证的“大便硬”是大便不溏薄,是大便正常;“小便自利”是小便不涩不少,是小便正常。二是不会读于无字处,不知道从“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的“若”字去考虑——“桂枝附子汤”之上,是略去了“小便不利,大便不硬”几个字,也就是说,不知道桂枝附子汤证还应当有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这些症状。我读到此两处,才恍然明白了先生一再强调的“读于无字处”的思路与方法。遵照先生的教导,以“读于无字处”的思路与方法,举一反三,还试用于“读于有字处”。在解读具体条文时,从脉“浮”中,读出“脉不沉”,不沉曰浮。从脉“沉”中,读出“脉不浮”,不浮曰沉。从脉“实”中,读出“脉不弱”,不弱曰“实”,从脉“弱”中读出脉不实,不实曰“弱”,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用这样的思路读《伤寒论》,《伤寒论》中的某些难以理解、注解纷纭的章句文辞,不知不觉流畅了起来,文理、医理、事理吻合起来,一些看似难解、莫衷一是的条文循理而释。

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的序中,引用程颐的话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这里套用程子这句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伤寒论》,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这就是说,没有自己的思考,书白读了。

回瞰岁月流,《伤寒论》让我钟爱了几十年。五十多年来,虽然生活几经变迁,从公社医院到省城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几次搬家,读本科时的其他资料保存不多了,但直至今日,先生为1962年级从大一第二学期至大二第一学期,讲授《伤寒论》200课时,我所做的课堂笔记仍完好地保存在我的书橱里,屈指算来,它伴随我57年了。在跟随李克绍先生读硕士研究生期间,1980年先生主编的《伤寒论语释》还没有出版,先生曾把底稿全部拿出来,作为教材让我阅读。那时国内还少有复印机,我利用这个机会,昼夜抄录,一面抄,一面思考,收获极大,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这个手抄本也完好地保存在我的书橱里。《伤寒论语释》实际上就是在我读本科时,先生为1962年级编写的自编教材基础上的深化、提高。从自编教材《伤寒论讲义》到《伤寒论语释》,是先生从中年到老年,从思考到总结,经过《伤寒解惑论》的锤锻,学术思想升华、成熟的过程。

今年,2020年是李克绍先生诞辰110周年。在《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即将出版之际,恩师李克绍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3年了,我爱吾师,感铭无限,怀念永远的恩师。

 

                                                           李心机

                                                      于历下感佩居 三步书屋

                                                         20175

                                                         20201月再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