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首发】浅析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技术在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要性

(2016-06-30 21:06:24)
标签:

chip实验宝典

chip研究进展

chip超声

chip研究文献

分类: ChIP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是研究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一项强大技术,广泛用于多个领域的染色质相关蛋白的研究(如组蛋白及其异构体,转录因子等),特别适用于已知启动子序列或整个基因位点的组蛋白修饰分析研究。这项技术采用特定抗体来富集存在组蛋白修饰或者转录调控的DNA片段,通过多种下游检测技术(定量PCR,芯片,测序等)来检测此富集片段的DNA序列。
ChIP技术自诞生之后,已成功的应用于人或动物细胞和组织[1]、植物组织[2]、酵母[3]以及细菌、质粒[4]。由于在信号转导和表观遗传研究中的突出作用,ChIP在肿瘤[5-7]、神经科学[8-10]、植物发育[11-13]等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有关细胞凋亡[14]、雌激素信号转导[15]、胰岛素抵抗[16]、组织发育[1]的文献中也用到ChIP。

目前,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ChIP实验技术:

1. nChIP: 用来研究DNA及高结合力蛋白,采用微球菌核酸酶(micrococcal nuclease)消化染色质,然后进行片段富集及后续分析,适用于组蛋白及其异构体,例如[17-19];
2. xChIP:用来研究DNA及低结合力蛋白,采用甲醛或紫外线进行DNA和蛋白交联,超声波片段化染色质,然后进行片段富集及后续分析,适用于多数非组蛋白的蛋白,例如[9, 15, 20]。

以上两种方法在分离DNA-蛋白质复合物之后,对DNA进行PCR扩增,验证目标序列的存在。除验证实验外,ChIP DNA也可以进行测序分析,这种方法被称为ChIP-seq[22];也可做芯片分析,这种方法被称为ChIP on CHIP或ChIP-CHIP[23]。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分析感兴趣蛋白结合的未知序列,而不需要知道目标序列的详细信息,因此可以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当需要对DNA结合的蛋白复合物(两个或两个以上蛋白共同结合在DNA上)进行研究时,可以采用reChIP技术对DNA蛋白复合物进行再次富集,从而分析两种蛋白同时结合的DNA片段,例如转录调控因子及其受体复合物[24]。

相比其他DNA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工具,ChIP的突出优势在于通过检测蛋白(in vivo)与DNA的物理结合,研究体内真实情况下的染色质结构,因此得出确凿的诱导或阻碍转录的证据,这对构架信号调控网络至关重要。同时,通过此工具也可以区分转录调控的直接作用和非直接作用[21],从而使研究者对转录调控过程有更精确而深刻的认识。

http://s2/mw690/003AdhbNzy72Tl8EQU1c1&690
http://s16/mw690/003AdhbNzy72Tl9RjIz1f&690
基于上述的技术优势,ChIP首先被用来研究分子层面上的调控机制,区别于其他研究转录调控相关性的实验手段。这类分子机制研究多数是关注于DNA结合位点是否为启动子区或其他转录调控位点。例如,癌基因myc上游调控机制的研究非常之多,然而大多停留于假说阶段。Sotelo等人[20]于近期首先发现转录因子Tcf-4和β-catenin共同上调c-Myc基因调控因子enhance E的表达,然而luciferase reporter实验结果仅能证明β-catenin和转录因子Tcf-4与enhance E的相关性,无法提供证据表明这两种细胞因子如何作用于enhance E基因上。因此,他们采用了ChIP技术,证明前列腺癌LnCAP细胞中是Tcf-4而不是β-catenin直接结合到enhance E基因上,这就表明Tcf-4直接参与到enhance E的调控中。此结果与Hatzis等人[25]对直肠癌细胞系LS174T做的ChIP-CHIP测得的结果一致,证实了一直以来研究者关于myc存在远端增强子的猜测。类似地,有研究表明β-catenin与FGF2相互作用,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或分化,然而具体如何协同调控增殖或分化进程尚未知,直到Israsena等人[10]用ChIP试验证明了β-catenin仅在FGF2存在时与neurogenin启动子直接结合,从而调控FGF2下游信号通路。这就解释了FGF2在该信号通路中的主导作用。另一种常见的分子机制研究则是关注于DNA结合位点下游的基因,用此类基因的表达活化或抑制来解释表型上的差异。例如,Seo等人[26]采用ChIP技术分析了NeuroD结合位点的下游基因,发现了多个转录调控因子,因此得出结论,NeuroD则位于该神经发育调控网络的重要位置。

其次,ChIP也往往被用来验证其他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所得的结果。由于其他研究方法并非在体内(in vivo)实现或者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因此需要ChIP试验进行有力的支持。有研究[6]通过WB, MSP,EMSA等技术发现乳腺癌细胞的高度恶性与抑制肿瘤转移相关的TFPI-2基因启动子区过度甲基化有关,之后用ChIP试验则证实了该区域高度甲基化后确实转录水平因此受到影响,为上述的结论提供更充分的论据。类似的,Peng等人[13]用EMSA技术得出水稻转录因子OsLFL1结合于Ehd1基因的启动子区的初步结论后,采用ChIP在体内重复出了这个结果,因此最终能确定该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置。

最后,ChIP是染色质结构改变,特别是组蛋白修饰后,研究全基因组活化或抑制作用的少数工具之一。ChIP可以针对乙酰化或者甲基化的组蛋白,富集该区域的DNA,因此可以进行基因组的多样性分析。2008年,Xiang等人[7]发现硒(Se)处理与前列腺癌细胞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升高、GSTP1(前列腺癌相关蛋白)活化有关。试验中,他们用ChIP技术富集了乙酰化H3-k9和甲基化H3-K9,对分离获得的DNA进行多个基因的PCR扩增。结果显示GSTP1基因在处理组和非处理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这表明Se处理的癌细胞GSTP1启动子相关的H3-K9乙酰化水平提高、H3-K3甲基化水平降低,预示Se可能具有调节染色质表观结构的功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