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渔家傲 秋思》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⑴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诗人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塞下秋景之“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②“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也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⑵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边关图,这幅图雄浑沉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下片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⑶“寨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⑷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下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表现慷慨悲凉的思乡报国之情。
2、《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⑴这首词上片写打猎时的壮阔场景,下片写感想和愿望,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⑵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亲射虎,看孙郎”,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典故“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射天狼”,天狼星,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体现了作者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⑶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⑷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卷、挽、射
⑸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生动地刻画出来。叙事上点面结合,把纷繁的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⑴“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⑵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⑶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⑷“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⑸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
⑹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⑺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又是他们的代表作。试把这两首词与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晏殊的《浣溪沙》作比较,看看它们在内容、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的是打猎经历和军中的生活情景,或牵犬擎苍,骑马狂奔,或沙场点兵,力挽强弓,写的都是豪壮之举。“射天狼”“了却君王天下事”表达的都是抗敌立功的雄心壮志。风格雄浑、豪放。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写秋天的闺中生活和春天的园中景物,或把酒东篱,以黄花比人,或举酒听歌,在小径间徘徊,生活范围狭窄,情感抑郁、低沉,风格委婉、秀丽,与豪放词派截然不同。
4、《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⑴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谕色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诗一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精疲力竭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天日长能够多干一些活。
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作者把笔墨转向了一个怀抱婴儿手提破篮子的农妇──她正在捡拾别人丢下的麦穗。为什么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来充饥。尚有耕田而辛勤耕作的农民,为缴繁重的赋税而无地可种的农民,两者交织在一起,作者的讽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
这首叙事讽谕诗,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直歌其事,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⑵《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的诗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不禁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种无法平静的心情,惭愧的心理正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通过入微的描写揭示了农民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