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

(2017-11-13 18:12:49)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笔记

《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

乔伊·帕尔默

任钟印译

200811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读书笔记——《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

新领域、新问题、新眼光、新线索、新视野

  1. 孔子(Confueius)
  2. 苏格拉底(Socrates)
  3. 柏拉图(Plato)
  4.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5. 耶稣(Jesus)
  6. 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7. 阿尔-伽扎利(Al-Ghazzali)
  8. 伊本图发义尔(Ibn Tufayl)
  9.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0. 夸美纽斯(Jan Amos Comenius)
  11. 洛克(John Locke)
  12. 威斯利(John Wesley)
  13.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4. 康德(Immanuel Kant)
  15. 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6. 沃尔斯顿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17.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8. 洪堡(Wilhelm yon Humboldt)
  19.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fich Hegel)
  20.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21. 福禄倍尔(Friedrich Wilhelm Froebel)
  22. 纽曼(John Henry Newman)
  23. 密尔(John Stuart Mill)
  24. 达尔文(Charles Darwin)
  25. 拉斯金(John Ruskin)
  26.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27. 阿诺德(Matthew Arnold)
  28.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29. 阿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
  30. 巴特勒(Samuel Butler)
  31. 莫朗特(Robert Morant)
  32. 霍斯托斯(Eugenio Maria de Hostos)
  33.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34. 比奈(Alfred Binet)
  35. 涂尔干(Emile Durkheim)
  36. 库帕(Anna Julia Haywood Cooper)
  37. 杜威(John Dewey)
  38. 亚当斯(Jane Addams)
  39. 施坦纳(Rudolf Steiner)
  40.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41. 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42. 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
  43. 杜波伊斯(William Burghardt Du Bois)
  44. 甘地(MKGandhi)
  45.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46. 罗素(Bertrand Russell)
  47. 桑戴克(ELThorndike)
  48. 布伯(Martin Buber)
  49. 奥尔特加-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
  50. 伯特(Cyril LodovicBurr)
  51. 尼尔(A.S.Neill)
  52. 艾萨克斯(Susan Isaacs)
  53. 拉格(Harold Rugg)
  54.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55.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56. 里德(Herbert Edward Read)
  57. 维果茨基(Lev Semyonovich Vygotsky)
  58. 皮亚杰(Jean Piaget)
  59. 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
  60. 罗杰斯(Carl Rogers)
  61. 泰勒(Ralph Winifred Tyler)
  62.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63. 布劳迪(Harry Broudy)
  64. 韦伊(Simone Weil)
  65. 施瓦布(Joseph JSchwab)
  66. 克尔(Clark Kerr)
  67. 布卢姆(Benjamin SBloom)
  68. 布鲁纳(Jerome SBruner)
  69. 胡森(Torsten Hus6n)
  70. 克隆巴赫(Lee JCronbach)
  71. 坎贝尔(Donald Thomas Campbell)
  72. 格林(Maxine Greene)
  73. 彼得斯(Richard Stanley Peters)
  74. 古德莱德(John IGoodlad)
  75. 弗莱雷(Paulo Freire)
  76. 萨拉森(Seymour BSaiason)
  77. 谢弗勒(Israel Scheffler)
  78. 利奥塔(Jean-Franqois Lyotard)
  79. 克雷明(Lawrence ACremin)
  80. 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
  81. 福柯(Michel Foucault)
  82. 唐纳森(Margaret Donaldson)
  83. 伊里奇(Ivan Illich)
  84. 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85. 赫斯特(Paul Heywood Hirst)
  86. 杰克逊(Philip Wesley Jackson)
  87. 马丁(Jane Roland Martin)
  88. 诺丁斯(Nel Noddings)
  89. 哈贝马斯(Jiirgen Habermas)
  90. 贝莱特(Carl Bereiter)
  91.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92. 波兹曼(Neil Postman)
  93. 赛泽(Theodore RSizer)
  94. 艾斯纳(Elliot Eisner)
  95. 怀特(John White)
  96. 舒尔曼(Lee SShulman)
  97. 阿普尔(Michael WApple)
  98. 加德纳(Howard Gardner)
  99. 吉鲁(Henry Giroux)
  100. 达林-哈蒙德(Linda Darling-Hammond)

一、孔子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学基础是人在出生时人性是中性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出有教无类。然而对于精英和普通人,教育的目的似乎是不同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不同的社会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孔子十分注重教学,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希望他的学生成为自动的积极的学习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应该是渴求学习,为学习投入全部身心。

教育内容上,轻视世纪之石。强调文行忠信,强调“仁”的重要性。

儒家对社会的两点重要影响1)提出许多传统价值观,孝顺、尊敬师长、中庸;(2)重视教育和学习。

对教育的影响(1)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读书做官的观念。

孔子的教育目的更为注重的是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个人的发展,所提出的道德价值最终是为了从政和规范社会关系——为学生提出的发展路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社会方面往往与教育的具体目标有关,运用教育作为手段去达到教育本身以外的目的。训练忠于政府的才能之士,是官方儒教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的工具性仍然是中国现代教育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苏格拉底

——未经省察的(unexamined人生没有价值,柏拉图的《申辩篇》(希腊文只有六个字)

教学观以问题为基础,并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允许学生自己去认识真理。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知识可以传授给别人,如果他比别人聪明些,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因而认识到他需要学习知识。因此他到处走访,向别人提出问题,指望能找到能拥有苏格拉底并不拥有的知识。

相信通过推理对事物做出结论的重要性。

我们全都需要幸福。作为动因的善,事实上最终都包括对别人的关心。

关心灵魂而不关心身体或肉体的快乐。

一切美德即知识,这种主张的最特别之处在于——从构建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它没有给我们大多数人赖以长大成人并往往予以认可的那种“非理性的自我”这个概念留下任何余地。尽管我们生来身体上就有各种冲动(饮食、性、形成亲密关系等),在我们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与理性本身相抗衡并促使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理性确定对我们最有益的方向,背道而驰。

第三句——没有人自愿做错事,或没有人志愿走错路。

柏拉图给我们双重的灵魂——由理性和非理性组成。后来哲学家不得不提出“意志”作为理性与非理性冲突时的调节者。

柏拉图的form“相”(或理念)、idea、形式type

有些知识,至少是数学知识——严格来说,是学不来的,教师是唤醒“reminding”这个孩子,使他能够回忆起——他已经知道的事情。强调儿童的先天认知才能。

教育可以净化并重新点燃“人人都有”的智力器官,让这个器官不再“损毁”或“陈蔽”,对儿童的环境和培养进行严格控制是必要的。

 

三、柏拉图

一个繁荣的国家就是其中的每一个阶层坚守最适合它的岗位

柏拉图:包括音乐和建筑在内的一般的文化形成一种教育环境,因而也有塑造幼年的可塑的头脑的力量。特别重视文学、史诗、颂歌和戏剧对性格的影响——雅典教育的主要管道,在广大民众中传布观念和知识的主要媒介。

 在一个将获得知识、实际技能和“自主性”受到更高赞赏的教育氛围中,柏拉图的教育理论在今天更多受到的是攻击而非赞誉。

 四、亚里士多德

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最强大、最使其快乐的东西,对人来说这就合于理智的生命。如果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

知识——亚里士多德不相信有两种彼此分立的实在,而且仅仅只有一个我们通过感官能感知的实在。理念的形式(idea form),但它不是先验的实体(enlists)而是真实的物质对象的组成部分。柏拉图的认知方法是回忆不变的完善形式的理念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是要仔细地审察我们生活其中的真实的物质世界。

亚里士多德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场所,万物不停演变。一切事物都力图表现出来的潜能,用教育的术语说,七亩地就是帮助把儿童的潜能发展成为他自己最宜于成就的人。

学习

知识是如何在人头脑中形成的?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关于知识与我们与生俱来的理论,认为知识始于感官知觉——我们观察对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可以理解和解释它的一般原理——这就是归纳推理的过程。与数学中的演绎方法对应。

新的知识真正的产生总是来自归纳法,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与外在真实世界相符合的一幅关于现实的图画——我们出生时的大脑如同一个白板,它有能力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印记——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将各种各样的来自经验的感受条理化,帮助儿童为这一切相互不联系的材料提供某种结构。

人拥有一个灵魂,它赋予身体以形式,而身体是物质。

假如每个生命都有一个目的,亚里士多德问:人类的目的是什么呢?他的回答是追求幸福。这就是唯一的自满自足的善。但我们如何获得幸福呢?首先就是过有道德的生活。智力上的德行(virtue)相当于智力,它主要通过教学和教导获得。

如果人缺乏德性,他们就不能女性应当履行的职责,不能有效地实现他们的目的,因而不可能得到幸福。

合乎德性的行为(virtuous actions)通常就是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中庸之道”(golden mean

幸福——意味着所获得的条件可以是终身应用的、稳定长期。如何才能得到长远的幸福——沉思(contemplation)或追求理智上的悟性(inellectual understanding)。

教育与社会

《政治学》国家应该完全掌控教育,教育训练国家所必须的各种类型的公民,劳动者和奴隶只需要对他们未来的工作进行基本训练。

“我们因行正义而成为正义的人,因行节制的事儿成为节制得人,因行勇敢的事而成为勇敢的人”——父母和教师的指导对于儿童有重要意义——儿童从幼年起就习惯了正当的道德行为,做正当的事就会成为他的第二天性。

分等级课程计划——7岁,基本上是体育锻炼和性格训练,7-青春期再到21岁是公立的国家掌控的教育,基本学科是体操、识字、绘画、音乐。最后阶段是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基于两个理由。Libetal的拉丁语来源于liber=free,这是一种将我们的头脑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free)的教育,也是适合与自由人(free man)的而教育——这个阶段学习的学科接近于我们相信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教授的主要学科:数学、逻辑、形而上学、伦理、政治、美学、音乐、诗学、雄辩术、物理和生物。

使亚里士多德最感兴趣的也就是他认为其本身就有价值或有内在价值的正是这最后一个阶段——这种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的见解(与任何可能导向职业利益或实际利益的见解相反)已成为教育思想中的永久主题。

经济理性主义的氛围中存在着忘记这种思想的危险。亚里士多德鄙视将教育用于任何外在的、或工具性的目的。

学习的经验主义模式、道德教育中的习惯训练。

 五、耶稣

平等主义着,在一个结构等级森严、阶级意识明显的社会中,他的有仁慈和正义的内容吸引了穷人和被边缘的人。

耶稣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依靠威信进行教学,故事。

 

六、奥古斯丁——任何事情不得其所,便不得安宁。

遭受了那个时代令人沮丧的就教育方法的折磨——死记硬背地学习,只注重单个的字而忽视整体,交融造作的作文……《忏悔录》中记载了这一切,所收到的教育(他的父母花费昂贵)把他造就成为一个在罗马世界任何地方都会受到欢迎的特权阶级的一员。

追求智慧是最高的幸福。

正如身体寻找它天生的位置……物体依靠它本身的重量移向合适的地方。

任何一个教师有时候也会痛苦地意识到,不能把头脑中所想的充分表达出来。他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使人高兴的人。必须使这种爱成为我们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以便使学生“听了就相信,相信了就有希望,希望了就爱”。

当学生寻求教导时,他的动机可能是不纯的。但我们应当记住,教学本身有时就能纯化接受教导者的意图。所以我们不应当表现出好像是在暴露学生的虚假,而是要竭尽全力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我们应当努力给与能触动他们的内心,引导他向善的教导。

我们的言谈中不要显得他似乎一无所知,而且要在言谈中表露出我们是在提醒他想起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

更好的道路——即“爱的道路”。

文字是事物的符号,它们吸引着我们去看,但我们必须是为我们自己而进行观看。不看,符号没有意义

为了取得理智的知识,我们需要内在的灵光,对于这种内在的灵光,教师不过是外在的诱因。学生从事物本身受到教导,而神从内部将事物启示给我们。

我的重量就是我的爱。

我们从开始的地方结束。

教师需要同情学生的状况并提供鼓励,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教者头脑中传输到学者的头脑中。他必须激发学生通过别人告诉他的东西去发挥自己内在的力量,必须报听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七、阿尔·伽扎利

有两种眼睛(1)外部的眼睛;(2)内部的眼睛

逻辑学,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引入伊斯兰教育思想。

强调培育一代亲近神而相互之间没有冲突的虔诚的人的重要性。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以崇高的道德标准培养人。

教育是一种美德,它应与神圣的《古兰经》的经文符合一致。

教育学所关注的本质上是人性的过程

教育本质上是一个逻辑过程,应当从生活的最简单方面入手,进到最复杂的一面。

教师的职责就是以最明白的话语解释最复杂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道德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