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关于兖州第四乡村师范的变迁

(2017-02-03 19:42:0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观点

关于兖州第四乡村师范的变迁

2012-07-06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58211.jpg

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校旗

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前后沿革

2011-11-21

1915年山东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成立,学制4年,校址在城内府胡同(今兖州北酒厂址)。

1928年改为山东省第五职业学校。

1930年6月山东省第五职业学校停办。

1930年11月山东省立第七中学(与滋阳八中、曲阜九中合并之后)训育主任赵德柔奉令在山东省立第五职业学校校址筹办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

1930年12月23日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第一级两班学生。

 

1934年1月27日中华乡村教育社在栖霞乡师开成立大会。中华乡村教育社有个人社员四百余,团体社员二十余,区域达十五省之多。国民党中央党部、教育部代表到会祝贺致辞。“四乡师”校长赵德柔被选举为第一届理事。其他理事分别是:何玉书、古梅、吴研因、程其保、黄质夫、彭百川、章之汶、相菊潭、梁漱溟、江恒源、陈剑修、仝菊圃、胡宏模等。

1934年更名为山东省立滋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37年四乡师校长赵德柔率领部分师生南下流亡至湖北均县郧阳,加入“国立山东中学”简师部。至此,“四乡师”共学生1560名,9级19个班。山东省政府因本省内迁学生甚多,于1937年8月在安徽阜阳成立山东省立第二临时师范,以资收容训练。

1947年秋,山东省立第二临时师范移至“四乡师”原校址,在校生8个班,300余名学生。1948年夏,兖州解放,“二临师”停办。

 

 

         兖州校区的前身曾为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这段历史,2002年春天,我与原兖州师范校长、兖州学界名流李茂如先生一起,到省教育厅参与撰写山东省师范百年史。那是我第一次真切了解到,山东省有过一段不平凡的乡村师范教育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其成就与影响却非常深远。

 

         我们二人住一个房间,李先生烟劲特足,在他渲染的无处不在香烟笼罩中,我听他一次次的说起兖州四乡师,以及那些令人难忘的陈年往事。知道他曾经对此认真做过考察和研究,在学问上他是个有心人。

 

         后来,我们二人负责山东师范百年史建国前部分,四处查找阅读有关的材料,更详细的了解到三十年代山东的乡村师范教育,其前前后后的过程。记得李先生还拿出一本兖州四乡师当年办的“年刊”,是一个复印本,他十分珍惜的说,这是学校前几年专门到省档案馆复印的。翻看其中的内容,尤对兖州四乡师平添出几分崇高的敬意。一所仅有几年时间的乡村师范学校,竟然有如此的历史贡献。真的是不容易。

 

         让人感到惋惜的是,这段历史一直没人做研究,曾经的辉煌业绩就这样淹没无闻。我们二人为之深深感慨的同时。记得李先生说过,以后自己退下来,希望能坐下来,好好研究一下这段历史,写出一本《山东省乡村师范教育史》来。我当时就觉得,这事李先生肯定能行,从水平功力到研究精神,不出几年,李先生一定会写出名世的佳作。

 

         新世纪两校合一,作为校史的研究者,再次见到李先生,问他乡村师范史写作的情况,李先生笑着说,因为受条件限制,早就把它放下了。他是个诚实的人,说这话的时候,香烟依然缭绕在他的身旁。先生七十多岁的人了。所以一直到今天,我依然为他、也为山东乡村师范史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58256.jpg

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校门

 

 

         上世纪的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为挽救民族于危亡,一时间,华夏大地从南到北,兴起了一股开展乡村教育,推进民族复兴的潮流。南有陶行知,北有梁漱溟。开出一阵又一阵乡村教育实验的风气。正是受此种风气的感染,身为山东教育厅长的何思源,一贯主张“民众教育”、“求生教育”。认为要想更好的推进社会教育,就要“打破读书人不事生产,生产的人不必读书”的陈腐观念。于是凭借乡村实验教育的浩荡时势,决定首创山东省乡村师范学校。

 

         三十年代的山东省政府主席是军阀韩复渠,尽管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逸闻趣事,什么“关公战秦琼”、什么“今天天气热得很茂盛”。但其实韩复渠的父亲,是一饱读四书五经的秀才,受父亲的影响,韩复渠绝对不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相反,他对教师、教育特别重视,行的是古礼。执政山东期间,是近现代山东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尽心尽力支持何思源办教育的同时,从未欠过教育上一分钱。他对于乡村师范教育计划,二话没说,便全力的支持。

 

         于是1929年8月,山东省教育厅率先在济南北的白鹤庄,创办起全国第一所“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从1929年到1930年,短短一年的时间,山东省从东到西,先后创办起8所乡村师范学校。其中兖州是第四乡村师范

 

         四乡师的校址选于兖州,而不是选于兖济道府曾经的所在地济宁。因为1928年,山东省政府从济南前往泰安,同时也撤销了以往类似专署“道”的建制,由省直接统领全省107县。当时中华南北大动脉津浦铁路经过兖州,伴随着大运河的枯竭商贸经济的衰落,转而兖州成了南北交通枢纽和鲁西南物流中心,自古经济文化、包括教育都是向交通要道靠拢谋发展,这是铁的规律。

 

         兖州实为当时的鲁西南经济文化的核心地;所以当时的鲁西南驻军总部设于兖州,兖州成了扼制南北咽喉的军事重地。于是省教育厅选取乡村师范学校地址时,将当时省立济宁七中与滋阳八中,曲阜九中合并,选址山东省第五职业中学原址筹建第四乡村师范学校。是兖州特殊地角和区位优势使然。

 

         建校之初,由教育名宿赵德柔出任校长。曾有人回忆说,抗战时期,赵德柔带领四乡师的学生流亡湖北四川,在任教导主任期间,曾强制一些初中的学生参军参战,引起学生们的不满。但从其所著《乡村教育问题》一书来看,他不仅是个有思想、有能力的校长,而且对于乡村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认识,是一个梁漱溟乡村教育忠实信徒。

 

         所以接手四乡师之初,专门制定出三条办学目标:第一,培养乡村小学师资人才,不仅要有教育儿童的知识,还要有创办乡村小学的技能。第二,训练能指导农村生产的人才。有服务农村的决心,有劳动的身手。第三,养成提高乡村文化、教育农民的人才。有乡村生活的经验,有从穷苦中寻出路的习惯和方法。

 

         围绕着这个办学目标,据说学校还有专门的乡农气息极浓的校歌,校门口书写着“从农村来,到农村去”标语,可惜这些历史的遗迹,因为校园后来变成了兖州酒厂等原因,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虽然只是一座乡村师范,(1934年改为简易师范)但学校的办学水平并未降低。相反,赵校长执有教师的选聘大权,那时山东只有齐鲁大学一所高校。赵德柔是个办学的行家里手,聘教师紧盯着正规师范标准,选取北京和上海等地名牌大学毕业生,如谷静默,孙铁夫等,就来自北京大学。又专门聘请一些社会著名学者或名流,到校任教。如语文的公木,段雪笙等,因为流亡来到兖州,被聘为四乡师的教师。一般教师只作为乡村活动指导员或义务教育试验区指导员等。

 

         兖州四乡师(含简师)一共九年,招生十次,九级十七个班。每班四十人。开始学生年龄相差很大,小的十四五岁,大的二十多岁,有一半结了婚。因为学生在校生活费,由省财政全额供给,月膳食费5元,据说每月四块钱足够,吃得很好,剩下一块钱做零花。根本不用向家里要钱。穿着统一制作的校服,学生成了兖州城里吃穿最风光的人。

 

         学制为三年,后来也有四年,毕业一律回到原籍,由当地教育局介绍,由校长聘用,担任小学教师。所以后来,乡师招生的门槛越来越高,报名一百多人,才能考取一个

 

         学习的科目内容,自然是紧贴乡村教育,除省里统一规定的内容,如国文、算学、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公民、军事训练等,还开设一些特定的乡村教育课程,如农村经济及合作、水利概要、农业及实习、乡村教育等。即使是正课,也多是与乡村教育有关的内容,如国文课:教农业科学小论文、农村应用文、乡村歌谣,甚至教写农村的“问题剧”、“报告小说”等。化学课则教除虫害,肥料学等。学校建立了多个研究会,专门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农村调查研究。编印有专门的校刊,登载师生教学研究和生活感悟的文章。

 

        城的东南方,还专门辟有几十大亩蔬菜粮食试验田。课外活动提倡“做,学着做,努力做”,甚至教学生们编灯娄、编苇席,做农具等。也许是地方民风习俗和挽救民族危亡等原因,学校武术之风甚盛,专门聘请武艺高强的武林中人作老师,建有专门的学生武术队,武术比赛在省里名列前茅,凡学校活动都进行武术表演,炼武成为校园文化的基本特色。

 

         尤其值得骄傲的是,兖州四乡师还为地方一盏革命的红灯,虽然稚嫩与冲动,但不顾一切,为时代的进步和民族发展鼓与呼,革命与进步一直是校园的主流风气。兖州最早的党组织,就诞生在四乡师的校园里。兖州第一个女党员,也是四乡师的学生。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曾有数十名学生投奔革命,为当时山东同类学校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人数最多的学校。也是后来诞生贺敬之、董小吾等革命艺术家最多的学校。试想那是有重兵把守的军事重镇,学生们一会儿上街游行反内战,一会儿卧轨拦火车搞请愿。一会儿跑到校外做战地救护,竟然搞得如火如荼,毫无顾忌,如果没有满园的革命风气和一腔热血激情,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就是这样一所极富特色与成就的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到湖北、四川等地,最后和同时流亡的曲阜师范学校等,合并成为流亡国立第六中学第一分校。记不清那是历史上两校第几次合并了。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59081.jpg

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师生毕业合影

 

 

         2003年的春天,两校又一次合并了,成为了新的曲阜师范学校,七十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后人再一次演绎并重复了历史的轨迹。我曾在兖州校区的会议室里,和李茂如先生谈起这一话题。他极其淡定从容,一边吸着烟,一边闪烁着睿智的目光,告诉我,这就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点头称:是!

鲁西南红色“桥头堡”——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59437.jpg

鲁西南红色“桥头堡”——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59452.jpg

兖州第四乡师的教学楼和毕业照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59465.jpg

兖州第四乡师部分党员和教师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59519.jpg

兖州第四乡师党支部的建立和发展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59538.jpg

兖州第四乡师学生在兖州火车站卧轨请愿抗日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60324.jpg

图为当时媒体报纸对抗日请愿兖州火车站卧轨事件整体报道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59552.jpg

兖州第四乡师掀起抗日罢课高潮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59566.jpg

兖州第四乡师学生奔赴延安

 

http://www.yanzhouren.org/upload/12-07/06/1341559580.jpg

现兖州兴达酒厂为原第四乡村师范的旧址,现在可以免费到兴达酒业进行参观,地 址:山东省兖州市乌龙北街1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