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位信佛女星:李娜出家王菲离婚

娱乐圈沉浮不断,既有喧嚣又有冷酷,有的明星是真的“悟透了生命”,有得甚至欣然出家。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娱乐圈信佛的十大当红女星。
王菲
王菲与李亚鹏离婚原因众说纷纭,一度传她要出家,逼得她澄清“不会出家”。虔心向佛多年的她,据悉将亲自抄写的佛经送给友人当中秋礼物,封面署名“王菲敬书”,甚至还有不少有缘网友也收到她传的佛经照,经书里写下“三宝弟子王菲血书”。
王菲是虔诚的佛教徒,曾经以美妙歌声唱出佛经音乐,佛音专辑也成为了她在烦燥时恢复心情的最佳良药!而她自己亲自录制的佛音专辑所募得善款,已经全用以捐助兴建庙宇。王菲曾经坦承,信仰让她更容易静得下心,一些风风雨雨不会看得那么重,让她更加豁达也更能放得下,感觉活得更随心所欲,更能忠于自己的感觉。王菲曾经坦承,信仰让她更容易静得下心,一些风风雨雨不会看得那么重,让她更加豁达也更能放得下,感觉活得更随心所欲,更能忠于自己的感觉。
杨童舒
杨童舒是个很淡泊、追求内涵的人,家中供有地藏王菩萨,也印发过地藏经,每天都要坚持读一段经文,信佛不是在给自己做装饰。“读史使人明智,读经则使人觉悟”,然而如其说是佛家的慈悲大义感悟了杨童舒,不如说是杨童舒的慈心善念与佛家教义相得益彰。
多年来,她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慈善事业,把奉献爱心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她是中国扶贫基金大使,她发起并成立了“舍予爱心基金”,她捐助了多所希望小学,她每年都要资助十几名贫困大学生,她深入贫困山区为老人和孩子带去关爱……她说当明星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赚到较多的钱来支持慈善事业;二是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来参与慈善事业。她说不管那些做慈善的人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是真心向善也罢,是故作姿态也罢,只要他做了,只要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帮助,就足够了。她还说做善事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宁静。杨童舒深信佛法,每年都要到西藏修行。
林青霞
面对外界纷扰,林青霞一向微笑以对。皈依生活,让她对世事纷扰更加了然于心。2000年10月,林青霞参加法鼓山菁英禅修营,因认同法鼓山的“心灵环保”理念,皈依于圣严法师,法号“常恒”。
其实在林青霞的身上很少看到佛珠,她的修行不拘形式,从周边做起,包容、关怀别人,体会到付出就是快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林青霞也曾表示,从圣严法师那儿学到一些简单的咒语,但并未深入钻研,只是心绪不定时,常会借打坐让心静下来。
孙俪
受母亲的影响,演员孙俪信仰佛教,在上海的家里,她甚至设有佛龛。
她说:“人需要有信仰,这会给你的精神带来一种寄托感。有信仰非常好,无论我快乐还是失意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去做。高兴了不会得意忘形,不开心也不会令我一蹶不振。”
孙俪认为:“心中有佛,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你会觉得自己思路开阔。以前我是一个比较爱钻牛角尖的人,但是现在已经比之前进步许多,心态平和了许多,也慢慢地学会了原谅。”谈到信佛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帮助,孙俪讲:佛理说,什么事情都有因果关系,但不要被结果所困扰。每个人都会有特别生气、特别不开心的时候,比如说有很好的机会没有把握住,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但我更多会往好的方面去想——可能还有更好的机会啊!这样人就会变得很乐观。
杨紫琼
杨紫琼在圣一大和尚座下皈依三宝,成为佛教徒。“我对佛教一向有兴趣,那是发自内心的呼唤。缘分到了就皈依。佛教给我很大的安慰,在恶劣的地方我会念阿弥陀佛,佛在心中嘛。”
孟庭苇
2001年即已宣布退出流行歌坛的孟庭苇,抱着用歌声帮助更多的人求取心灵安宁、谐和的目的,于当年十一月份终于推出了她的首张个人佛教音乐专辑——《阿弥陀佛》。可能熟悉这位台湾艺人的歌迷都知道,自从九十年代初她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辑后,这位生性恬淡的歌手便一直在纷繁缭乱的娱乐圈中保持低调姿态。茹素8年的孟庭苇说:“生活愈简单、愈朴素,反而愈快乐。”而她的朋友都说:“她除了没剃度,根本就是一个出家人。”
梅艳芳
梅艳芳是香港演艺圈中的大姐大,资深艺人,更是虔诚的佛教徒,从小由于家庭的影响而与佛结缘,到自己演艺事业的巅峰时期,也没有忘记为佛教做事。一部粤语版《心经》传唱至今,在梅艳芳去逝的时候,就播放她生前演唱的《心经》,火化仪式有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亲自主持,可见她的福报之大,佛缘之深。
阿梅一生修佛且助人无数,并为香港做出作出过不少贡献,且她更秘密捐出过200多万元给香港志莲净苑在大殿前修建荷花池,除造福后人外,亦令志莲净苑的香火更为鼎盛。
齐豫
1998年,齐豫到西藏拉萨参加齐秦那场著名的个人演唱会,获得了一尊大昭寺赠送的佛像,她说自己的佛缘就从那时续上了。2002年,她又去了一趟西藏,从此以后,就割断了再唱流行音乐的想法,发心要把自己在佛学中体悟到的真、善、静、美唱给世人听。2002年齐豫正式开始学佛修心,2004年出了第一张佛歌,2006年出了第二张佛歌。
齐豫一直在求取一颗平静的心。她说,不平稳的情绪会蒙蔽人的双眼,平静可以使人看得更多,走得更稳。这样的心情让齐豫的音乐有了改变,她不再涉足流行音乐,转向佛乐的制作。如今,她独隐学佛,每日诵经、静心。甚至,连她最为牵挂的女儿,她也没有留在身边。
陈晓旭
陈晓旭是因为87版《红楼梦》一举成名的,但是她很快退出了娱乐圈,在1996年,她创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陈晓旭曾经很专注于赚钱,也非常娴熟于赚钱,但她并不感觉到很快乐。她曾经说过,“我的心理年龄已经不止100岁了。”在那个时候,陈晓旭一直想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获得心灵的平和。 终于在1999年,陈晓旭偶然在朋友的车上听到净空法师讲解的《无量寿经》的录音带,两个月后,她听说净空法师在新加坡讲经,便立即办理了签证,飞了过去。第二天,师父为她和妹妹传授了皈依。陈晓旭从此踏上了学佛的道路,法号“华严居士”。
陈晓旭皈依佛门是因为寻找一种心灵上的和平,她希望自己内心能够得到一种平安的喜乐,也可以说是单纯的自我解脱。在陈晓旭确诊患了乳腺癌之后,她拒绝了手术,而是专心求佛年经,2007年5月13日,陈晓旭因患乳腺癌在深圳去世,终年42岁。
李娜
1997年8月10日,媒体曝出一条爆炸性新闻,著名歌手李娜去浙江天台山出家为尼。从《好人一生平安》到《青藏高原》,再到荣获1995年罗马尼亚MTV国际大奖的《嫂子颂》,近十年来,她为160多部影视剧配唱200多首歌,中国原创歌曲季选榜李娜被选为十佳上榜歌手之一。然而令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李娜竟然会选择一条寂寞之路,毅然的皈依了佛门。
李娜出家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她想通过学佛,从佛音中领悟音乐的大智大慧。直到2005年11月,李娜推出了自己的专辑《一声佛号》,而李娜此时多了一个另外的名字,叫昌圣法师。李娜此次的音乐回归确实带给了人们与以往不同的听觉享受,感受到了李娜内心中的那种超然境界。
星云大师:写作是逼出来的 一生没拿过稿费
9月13日至14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宗教实践与星云大师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在佛光祖庭宜兴大觉寺举行。来自台湾大学、佛光大学、南华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报等32个学术单位、10家学术期刊、近60位学者与会,共发表51篇论文。
开幕会上莅临的贵宾有:宜兴市统战部部长莫克明、宜兴市宗教局局长王立明、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萧红、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让等人。会议形式涵括人间佛教文学创作座谈会、宗教实践与佛教文学史编撰专题研讨及分组讨论等,还特别礼请星云大师亲自说明他的文学创作理念及背景。
9月13日开幕式时,总召集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吴光正谈及,此次研讨会缘起大陆学者正在编撰《中国宗教文学史》,前期的研究成果已有一些基础,但随着理论的深入,发现研究对象及界定上存在一些争论,特别是涉及到元明清方面存有疑问,希望此次研讨会可以提供理论基础。
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慈惠法师感谢大家辛苦为大师作品做探讨,他分享星云大师从小热爱文学,作品已逾2千万字,大师写作不受环境、时间的限制,很多作品几乎都是在汽车、火车、船上和飞机上完成。尤其大师口述完成160万字的《百年佛缘》之后,又以新诗写了《百年仰望》,文字非常优美感性。大师希望把深奥的佛学理论,用优美易懂的文字写出来,作品类似十二分教,种类丰富多元,都是因为弘法所需要。
大觉寺都监妙士法师提到,星云大师曾说人间佛教不仅要用说的、写的,更要用做的。例如建寺庙时,要以人为出发点,落实人间佛教。大家都知道佛光山的道场有三多:人多、椅子多、厕所多,这“三多”正体现了为大家服务的宗旨。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在此次研讨会举行专题演讲,阐述对人间佛教实践的看法。大师谈到他的文学创作都是被逼出来的,小时候觉得自己要用功,就用废纸编写《我的园地》,题材有诗歌、论议、散文;后来办杂志要提供稿件,就写了《玉琳国师》、《无声息的歌唱》;而为了供应4家电台每天的广播,通宵不睡写出《释迦牟尼佛传》;创办《人间福报》后,带头写稿从“迷悟之间”、“人间万事”、“星云法语”一直到“星云禅话”,至今十多年了,没拖过一天稿子。一生没有拿过薪水、稿费,认为“忙就是营养”。
大师从信仰的角度谈及,人间佛教给予大家身心安定、净化。入佛门的第一要件就是皈依三宝;第二则是受持五戒,五戒即法制,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就是自由平等。再者因为看到佛教衰微,所以积极倡导人间佛教,从山林走向社会、从寺院走到家庭、从出家走到在家、从玄谈走到服务。
人间佛教是大师一生的志业和信仰,大师自认为是服务人间的行者。他觉得人到世间应该为欢喜幸福快乐而来,不为吵闹斗争而来;因此要依循佛陀慈悲喜舍、自我牺牲、为人服务的人间佛教精神来利益众生。最后通过讲述“哭婆转为笑婆”的譬喻故事,告诉大家改变观念对人生的利益。
开放提问时,南开大学张培锋、武汉大学吴光正、武汉大学高文强、四川大学陈星宇、周口师范学院王彦明、南京大学程恭让等教授纷纷把握机会,当面向大师请教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理念和背景,以及作品对人间佛教的影响和发展意义。
佛缘深厚林青霞:学禅三天 受用一生
日前,龙应台响应慈善活动“冰桶挑战”,头淋冰水为渐冻人募款,她还点名国际影星林青霞和歌手蔡琴接棒挑战。林青霞拒绝淋冰水,直接答应捐美金1万元给台湾渐冻人协会,作风相当帅气直接。
面对外界纷扰,林青霞一向微笑以对。14年的皈依生活,让她对世事纷扰更加了然于心。2000年10月,林青霞参加法鼓山菁英禅修营,因认同法鼓山的“心灵环保”理念,皈依于圣严法师,法号“常恒”。
那一年,透过柯受良遗孀宋丽华引荐,林青霞与圣严法师相识、打禅三,她暂忘艺人光环,以号码代替名字,遵守不化妆规定,虽然她的父母皆是基督徒,但她竟愿意对着大佛跪拜。她写下被圣严法师的专注所动容的画面:“那袈裟飞起,就像浪花。我呆住了,心里赞叹着:“好美!好美!”
从此,林青霞回归平凡,光是不化妆就很稀奇,友人称她婚前被路人多看几眼,回家就心情郁闷想“我是不是哪里穿得不好看”?如今她不在乎别人眼光,爱讲笑话、语出哲理,友人常对她说“帮我们开示什么”,还有俏皮的“林老师”绰号。好友丁乃竺昨也说:“青霞现在整个人放松、自在很多,对人也特别好!”
2004年,林青霞大方爽快地替法鼓山的佛化婚礼担任主婚人,当年刚好也是她结婚十周年。穿着一深白色的优雅套装,林青霞一下车就成了大家注目的焦点。工作人员一路簇拥,林青霞在新人报到的签名看板上,留下“幸福圆满”四个字。
这是林青霞第一次担任主婚人,她脸上堆满笑容,风华依旧。林青霞说:“这是好事,圣严法师主持的,当然一定要来!”对于婚姻,林青霞有一套哲学,她说:“我老公说的很好,不光是忍,还要会消化(不愉快的事)。”
2005年,历经十六年筹画兴建的台湾法鼓山落成开山,圣严法师的座下弟子林青霞专程从香港飞台参加开山大典。而与圣严法师有着特殊佛缘的大陆影星李连杰,也与林青霞陪著圣严法师一起揭开佛幔,法会圆满庄严,惊动了海内外。
2009年,影响林青霞人生的圣严法师圆寂,她专程返台直奔法鼓山,抵达大殿时脚步沉重,瞻仰时双目紧闭,慎重行三跪三叩礼,离去时不舍回头直望。晚间6时,她从后门离去受访:“师父给我的开示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句话。”
林青霞从香港返台告别圣严法师,下飞机时神情哀戚、双眼浮肿。
她说:“第一次见到师父,他就像我自己的亲人一样,最后一次见到他,是拍心六伦广告时,他那时肾已经出了问题,我很担心,他就是坚持不换肾。”语毕忍不住哽咽。对不舍回首张望,她停顿5秒眼眶含泪说:“是在…怀想师父生前的一言一行。”说完眼神放空。
重情的林青霞已嫁到香港、近年极少返台。她除了投票,2002年为坠楼身亡的母亲林麻兰英、2006年为父亲林维良返台奔丧,2009年这次,竟再为圣严法师匆忙返台,机场肃穆的神情,令人不胜唏嘘。
在林青霞的身上很少看到佛珠,她的修行不拘形式,从周边做起,包容、关怀别人,体会到付出就是快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林青霞也曾表示,从圣严法师那儿学到一些简单的咒语,但并未深入钻研,只是心绪不定时,常会借打坐让心静下来。
一晃眼,玉女林青霞已经60岁了,岁月渐老,白发暗生,但林青霞周身却依然焕发着从容大气之美,这与林青霞曾拜倒在圣严法师、大宝法王两位高僧座下修行,不无关系。
对此,林青霞自己是如何款款道来的呢?请看林青霞自己提笔撰写的亲近恩师的美好回忆:
学禅三天,受用一生
我应该很专心的跪下磕头再站起来,跪下磕头再站起来,就这样连续做二十分钟,心里要想着该忏悔的事和该感恩的事。开头我并不很专心,眼睛往旁边一瞥,见到一双轻盈的脚步从我身边走过。那袈裟飞起,就像浪花。我呆住了,心里赞叹着“好美!好美!”那是圣严法师。当年他老人家七十好几,也跟我们一样的跪拜,他的专注和真诚让我动容,后来他说他是对他师父感恩。
林青霞和圣严法师双手合十代言“心六伦”
大约是八年前,我发觉我这个人太计较,总以为别人应该理所当然的对我好,而经常让自己很不开心,也影响别人的情绪。所以我决定去修行。我想要有包容心,也想让自己肚子能撑船。
我回台查找大师,很幸运的,在因缘际会之下,我有幸见到圣严法师,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佛法、不谙规矩,见到师父竟然跟他握起手来,后来发现所有佛教徒都是以合十来打招呼,我暗忖当时一定让周遭的人大为紧张。
在见面的一个钟头里,我只问了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禅”,因为始终认为禅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师父说只要坐三天禅就什么都知道了,我正在考虑的时候,师父连说了三次,于是我当下就决定坐禅三天。听说坐禅之前会因为被考验而受到阻碍,而我却在冥冥中很顺利地上了山。
上山的第一件事,手机就给没收了,在没收前我赶快打个电话给女儿,告诉她我将有三天不跟她通话,这才放心。在三天内我要和其他九十九个人昼夜相处。不准化妆、不可看书、看电视,要睡大通铺。晚上十点钟睡觉、早上五点钟起床。这下可惨了,平常我在这个时候可能还没睡,还好我偷偷带了六颗安眠药,一天两颗,总算解决了睡觉的问题。
晚饭之前,每人分获一个号码,暂时不用自己的名字,各人根据自己的号码坐位置、拿拖鞋和睡床位。这是要我们放下自我。在大堂里先对着大佛跪下头着地再站起来,原来这个作用也是为了消融自我。
在饭堂里我隔壁那个人很面熟,后来才知道她是曾庆瑜,吴宗宪乖乖地坐在我对面,眼睛不像我这样到处乱睨。之前在走廊上见到曾志伟我还扬了扬眉(原来这也是犯规的,连对眼都不可,又怎能扬眉),还有一位是功夫明星卫子云,来的时候看他在山边松筋骨。这么多圈内人,可见经常暴露在大众面前,表面上看起来多姿多采,内心却是渴望得到一片宁静和做到自我修行。
吃饭的时候,师父很温和的一句一句叮咛,要我们心无旁骛专心吃饭,好吃的时候不要高兴,不好吃的时候也不要讨厌。要感恩这食物是经过很多人的辛苦才到我们的嘴里。吃完饭用一碗清水将碗碟冲一冲再倒回碗里喝下。
饭后离座时要双手叠起,放在胸前,慢慢起身,顺序走出饭堂,手里就像捧着一尊菩萨,内心里什么都不能想,也不可以自己对自己说话。我静静的坐在石头上,对着大山和星空,突然听到一阵很美的声音,我寻着那个方向走去,原来是一位女菩萨跪在那儿,一面敲钟一面念经,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好喜悦好舒服。
第一天早起,吃完早饭,我们坐在大堂里听师父开示,师父教我们如何打坐和拜忏。一天内有许多开示和打坐,师父谆谆善诱,我们密密抄经。
有几句真言,在我生命里最不可承受的痛时,因为用了它而顺利过渡。人世无常,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常把这些话送给朋友,他们也因度过内心的难关而感激我。这几句真言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当你遇见一些事时,你不要逃避,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它,然后你必须接受那已成的事实,好好的处理它,处理完后,不要让它占据你的心,必须放下。师父的心愿是想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第二天我们学行经。有慢经、快经和自然经,行慢经时,双手轻轻握拳,每一步路是脚掌一半的距离,要走得很慢很稳,这叫“步步为营”。快经的步伐可大一点,双手自然下垂,但是要走得很快很快,自然经则要全身放松的步行,看似简单行则不易。走完后感觉好舒畅。
第三天是要我们做到感恩和忏悔,我们就像开头讲的那样拜忏二分钟,心里要为这一生中所有该忏悔的事忏悔,对这一生中所有该感恩的人感恩。很多师姊、师兄泣不成声。我听到一种平和的声音:“要用情操,不要用情绪。”那是师父的声音。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这三天的课程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我对父母、先生、女儿、朋友,甚至整个世界感恩。对该忏悔的事,想办法补偿。减少了自我感。少了计较,多了反馈。人也快乐起来。我觉得这三天里,学到的比三年甚至十年还要多,最难得的是我找到了内心最深层的宁静。
师父是个智者也是个哲学家,我对他是感恩!感恩!再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