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022-04-01 13:19:40)
标签:

文化

诗词

情感

分类: 学习园地
20220129

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今天收看了央视《朗读者第三季》节目,其中有一位嘉宾朗读的就是苏轼的这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嘉宾叫潘维廉(1956年出生),美国人,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中国高校最早引进的一批MBA课程外籍教师之一,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他了解并热爱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地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个人荣获了国家外国专家友谊奖、“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等荣誉。

潘维廉1988年从美国来到厦门,至今30多年时间里,他一直定居在厦门,工作生活在厦门大学。从私下给美国的亲朋写信讲中国故事,再到在大众传媒上讲中国故事、写书讲中国故事,他始终认为把真实的中国告诉世界很重要,讲中国故事很重要。

2018年12月,潘维廉的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出版,书里汇集了他从1988年开始写给家人的47封信件。该书出版首发后,潘维廉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随信寄送了这本书。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不仅对新书出版表示祝贺,也对他的“不见外”的精神表示赞赏,并鼓励他继续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

在这期《朗读者》中,由潘维廉朗读的苏轼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这样写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此词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穿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su)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蓑,蓑衣。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