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标签:
教育 |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轴对称”,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通过剪纸的折痕引出“对称轴”。让学生初步的感知图形具有对称性,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本课时作为第一学段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感受”,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性质,教材没有明确指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二、学情分析
轴对称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而它又广泛蕴含在大自然中。因此学生利用已有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效地完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从而抛开模仿与记忆,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②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四、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五、教学准备
教具: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巩固练习中易错的图形卡纸。
学具:教科书、文具、彩纸、剪刀。
六、教学流程: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以“笑脸好看吗?”导入,让学生们说说怎样改就好看了。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笑脸很熟悉,会很快发现了眼睛大小不一样、位置不对称。这样也暗示了本课的主题。改笑脸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环节
1、问题:这个笑脸为什么好看?
2、出示几个这样的图形,最后一个是一顺的两只小鸭子。这是对称图形吗?
从而引出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环节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
1、从生活事物的平面图形中找对称。
2、从简单的几何图形中找对称。
3、从不同字体的数字图形中找对称。
4、猜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是什么数字。
5、给定对称图形的一半,想像一下添上另一半是什么字?
6、看书找到学习内容,完成书中可以完成的练习。
7、照着书中的样子,动手剪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
8、介绍中间的折痕是对称轴,用笔画出来。
第四环节
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漂亮的轴对称物体,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拓展延伸,教学生剪出简单又漂亮的窗花。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及感想。
七、教学预设
全课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学、好奇的学习情绪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拓展,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八、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折痕----对称轴----虚线表示
概念: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翻折过来,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01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