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追寻语文和美之境
(2017-02-21 09:14:1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至今已十多年了,有喜有忧,苦乐相伴。令人高兴的是,伴随着“课改”的进程,涌现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语文教师,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教学风格,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在众多的教学风格中,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虽然出道较晚,但却引起了小学语文界的格外关注。
盛新凤:我认为任何教学主张的提出,都有它的背景,和美语文也不例外。前几年,我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一直被一种二元对立的极化思维在操纵,非左即右,非此即彼,一直在做一种钟摆运动。如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处理、显性与内隐学习方式的选择、人文与工具性质的把握等等,都在忽左忽右中摇摆不定。极化现象的产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迂回徘徊,停滞不前。也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这种两极对立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尤为突出。近几年我读了一些书,如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观、古代建筑学、中医理论以及圆美理论等,接受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回过头来再去思考语文教学问题的时候,发现我们只有用一种“和”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事物因“和”而美,语文教学也是因“和”而美。克服极化现象,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课堂境界应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其实和美语文的研究经历了从“诗意语文”-“两极之美”-“和美语文”三段历程。2000年开始,我们启动了“追寻小学语文诗意课堂境界”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追求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于一体的诗意课堂教学境界,经过长达四年的研究,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于2004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正式出版。诗意语文的研究在本地区引起较大反响。专著《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在本地区小学语文教师中几乎人手一册。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语文教学不光要追求“阳春白雪”的诗意之美,还要有“下里巴人”的实用之美,即要有“两极之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又启动了新的研究“追寻语文课堂的两极之美”。经过1年多的研究,发展了诗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境界追求又向前迈了一步。2006年,在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度思考后,发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两极融通后的和美之境。2006年参加浙江省首届高访学者培训班,和美语文第一次以课题形式进行申报。2007年,和美语文申报浙江省规划课题进行第二轮研究。可以说,这一系列的研究经历,推进了我的思考,记录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的轨迹。
“和”这个字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儒家的“中和”,道家的“妙和”与释家的“圆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个节目就是“和”。“和”最早出于春秋史伯的“和同论”,提出“夫和则生物,同则不继”,正是所谓的“和而不同”。要把不同的事物加以综合,形成“和”之态,就要把极化的事物进行融合、融通。所以,“和美语文”以“融通”为关键词构建自己的理念体系。“和美语文”的雅俗共赏是融通之一,提出雅俗共赏的优课观。阅读教学“雅而不俗和者寡,俗而不雅则无精神滋养。”太“阳春白雪”,会造成“曲高和寡”,太“下里巴人”,则会流于枯燥机械,缺乏美感和情趣。雅俗共赏的阅读教学,正是追求两极融通的“和美”境界,达到“共赏”的目的,“和美语文”的显隐结合是融通之二,提出显隐结合的学习观。内隐学习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因为语文具有极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忽视了学生的内隐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揭开内隐学习的神秘面纱,充分发挥内隐学习的巨大威力,还应把内隐与外显两种学习方式紧密结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和美语文”的主客相生是融通之三。提出了主客相生的师生观。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不断变换、冲突,直至胶合,使课堂生成一种“有冲突之和美”。
“和美语文”的言意相谐是融通之四,提出言意相谐的性质观。“言”和“意”是个相互转化的过程,由言到意的转化策略有:据言悟意
、由言带意、创言补意。由意到言的转化策略有:由意带言、循意识言、会意生言,最后达到言意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