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消夏图——2017酷暑时节·菩提高树澜溪古镇之旅


标签:
澜溪古镇铜陵之旅大通镇手机摄影长江中国特色小镇 |
分类: 原创摄影 |
http://s7/mw690/003A5e7szy7cLtgSwho26&690
2017年7月17日傍晚,酷暑炎天、晴热高温。今夏预报三伏天从7月18日开始,至8月17日结束,日期前后互为倒数,颇为有趣;又有说2017
丁酉年闰六月,三伏天比往年还要增加一伏……总之是热的厉害。江淮地区已经连续多日晴热少雨,天天三十六、七度似乎成了“家常便饭”。
开博四年多来,头一回连续五个月未写博文。并非慵懒,实在是其他事情牵扯,忙得顾不上。盛夏时节,年将转半,决心做回本我,重拾博客。作为研究中国古代书画史的学人,每逢酷暑,脑海中常常会想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一幅宋画《槐荫消夏图》:
在盛夏的绿槐浓荫下,一位高士坦胸赤足而卧,闭目养神,怡然自得。榻侧置《雪景寒林图》屏风,条案上罗列香炉、蜡台及书画手卷等物。行笔飘逸俊朗、气韵清新优雅,令人想起文化盛世的江南。
酷暑时节的傍晚,高速公路上车迹寥寥。高温造就了蓝天白云,远处的天际线,氤氲着玫瑰红的色彩。车窗外是挥汗如雨的世界,车内空调开到二档,丝丝清凉。
此行的目的地,是瞿君提议的江南古铜都铜陵市下辖的千年古镇——大通;铜陵的大通镇,我过去曾多次路过,但前些年一直在拆建、烟尘斗乱,印象欠佳……近年听报社记者朋友杜君介绍,大通镇已经恢复古镇老街、景区建设也初见规模,那里还是长江著名的江豚保护基地,颇值得往游。
170多公里的路程,华灯初上时分,我们便已抵达。夜晚的大通古镇,略显寂寥,古街亦无灯光;于是我们折返17公里至铜陵市区投宿。安顿好住处、泊好车,上街走走,铜陵的夜晚,比合肥略感凉爽,城市的街道也非常开阔、街边没有省城那么多鳞次栉比、令人窒息的高楼大厦,这里又地处江南、山环水绕,我和瞿君一致投票,同意铜陵为宜居城市。
摄影人都知道,每逢高温天气,气压和温度会造就出天空的高饱和蓝,满天云层如画,青山碧水、绿树黛瓦,色彩明丽,镜头所指,无处不是画面。
看了一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APP,今天的气温37摄氏度(其实地表温度还要高些)。耀目的烈日下,古街上没有多少游客。古街入口处的导览牌告诉我们:大通古名“澜溪”(菩提高树注:省会合肥目前有一座命名为“澜溪镇”的新型居民区,便是取名于此),是镶嵌在八百里皖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作为铜陵南部城区核心区,坐落在长江与青通河交汇处。
澜溪古镇扼九华、望黄山、临皖江、依铜都,唐时设水驿;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设镇,建镇已超千年,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南重镇,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有皖江“小上海”之美誉,近一百多年来,中国许多重大的历史进程都在这里留下深刻的烙印。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之乱被平定后,清政府变江防要塞为经济关卡,在大通设立盐务招商局,统辖沿江和数省盐务,大批盐船和盐商云集大通,百业随之兴旺。粉墙黛瓦的徽式建筑铺满三条长街和十三条巷。宽敞的店面,紫石铺就的街道,带有美人靠的临江吊脚楼,连同楼上木刻的朵朵莲花都透着几分水气,十三条巷子都有一个带水字旁的名字,昭示着大通因水而兴的历史。
古镇街口有一座全镇最高的建筑,远观之下,我本以为它是五十年代前后修建的俱乐部或礼堂;走近细看说明牌,才知道这里原来曾是1938年后的侵华日军俱乐部旧址。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长江中下游沿岸,强悍日军的铁蹄无处不在。国耻应当为后人所铭记,知耻才能而后勇。
如今这里每天依然有许多班轮渡,在镇上古街和和悦洲(即对面长江里的那座大江心洲)之间摆渡居民和客商。笔者菩提高树和友人瞿君来到渡口码头,和船家攀谈。令我们倍感惊讶和感佩的是,在这个极端商品经济的时代,这里的渡船来回摆渡居然是完全免费的!!
理发师老爷子微笑着招呼瞿君往老式理发椅上一坐,精熟的手艺在瞿君头上飞舞,一会儿瞿君就变成了“准和尚”!然后老爷子熟练的从理发椅腰后拔出靠枕,安插在瞿君脑后的椅背顶端,再放倒座椅,打开剃刀,为瞿君净面。这回轮到我喝彩了,这老爷子剃刀功夫实在了得——在嗤嗤的轻刮声中,连瞿君的眼角鼻洼,剃刀都像春风般走过,须臾之后瞿君的脸面、胡须立刻干干净净、荣光焕发。
笔者已经差不多二三十年没有见过理发师有如此精湛的剃刀功夫了,看老爷子理发净面,真是老式理发艺术的视觉盛宴。也不知道再过几十年,如此的功夫,是否还有传承……祝福老理发师健康长寿!
老街两侧,行走不远便有一座或大或小的码头。除了去江心洲的渡口外,还有渔家泊船的港湾。我和瞿君沿跳板踏上一艘渔船,与船家闲聊。船家说近年来由于长江的水质污染,鱼类越来越少、只有螃蟹产量还较为客观;前些天由于长江中上游暴雨,江水上涨,大通镇也被水淹,街道上的积水有半米深。就是昨天才刚刚完全退去。“不信你们自己看”,船家顺手一指江边的房屋“墙上的水线还在呢!”我循迹望去,果不其然。
走出古镇老街,沿河堤一路向东再向南行,走过一座土地庙,便看到一座石牌坊,上书“大九华山头天门”。透过石牌坊向西远眺,远处果然是高高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青阳九华山。
唐开元七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经大通登岸去九华山修行,千年以后,这里留下了一座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
铜陵县大士阁,位于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南,初名为湘水寺,清顺治年间(公元1650年)始建,依山傍水,原有房舍98间,面积约4200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佛家印证为地藏王菩萨)航海入大唐求法,于浙江台州登陆,途经铜陵澜溪镇(大通)小憩后至九华。千年以后,这里留下了一座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
历代九华僧人在地藏菩萨金乔觉当年曾小憩过的圣地,修心悟道者甚多,"大士阁"因此声名鹊起,乾隆时被御赐"九华山头天门"。
同治年间,九华山无相寺住持圣传法师路过大通镇,见大寺阁已颓废,遂发愿重新修建。在居士、乡民募捐下,扩充殿宇,规模十分宏大,成为丛林,额曰"普济寺",因为此处是沿江一带香客朝拜九华山的必经之要道,故又称为"大九华头天门"。民国期间为九华七大丛林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寺宇大都被毁。1949年住持僧广慧修复,1958年又被拆除,仅剩两间角屋。现有的大士阁,是后僧尼释本慈及弟子释大定发愿重修,几经努力,终于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群。为发展佛教文化旅游,1998年大通镇开始在原址重修"大士阁"。
资料显示——2016年大通镇获批中国首批特色小镇,2017年大通古镇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铜陵大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面对未来,千年古镇大通必将再现昔日繁华,成为更加繁荣、更具魅力的江南名镇。
7月18日,是2017年夏季正式“三伏”的首日,我们顶酷暑、迎烈日,江南澜溪古镇漫步,收获圆满。在澜溪古镇大通老街用过午餐后,下午15时前驾车返程,黄昏时分顺利抵达合肥。
http://s14/mw690/003A5e7szy7cLtk4jbn4d&690
http://s14/mw690/003A5e7szy7cLtk7FrD7d&690
碰巧友人瞿君致电闲叙,谈到宋画里的江南绿荫,我顺口道“说走就走,我们到宋画里的江南去走一趟,如何?”瞿君击节,于是一小时后,我们便已经驾车行驶在合肥通往江南的高速公路上。
http://s14/mw690/003A5e7szy7cLtk7FrD7d&690
http://s15/mw690/003A5e7szy7cLtmPtnM1e&690
http://s12/mw690/003A5e7szy7cLtmXgjp9b&690
http://s15/mw690/003A5e7szy7cLtn1Ds2ee&690
http://s10/mw690/003A5e7szy7cLtn5xH359&690
http://s13/mw690/003A5e7szy7cLtn9pBaac&690
http://s4/mw690/003A5e7szy7cLtnd0cz33&690
7月18日早晨,持续高温。头顶烈日、沐浴高温,我们从铜陵市区驾车17公里,再次抵达大通古镇老街街口。这里毗邻长江,一座巨大的江心洲将长江分作内、外航道。古镇依傍内航道,风平浪静、屋舍俨然。金字“大通”石牌坊下的江岸,不由让人想起乾隆皇帝下江南的龙舟停泊处。
http://s12/mw690/003A5e7szy7cLtmXgjp9b&690
http://s15/mw690/003A5e7szy7cLtn1Ds2ee&690
http://s10/mw690/003A5e7szy7cLtn5xH359&690
http://s13/mw690/003A5e7szy7cLtn9pBaac&690
http://s4/mw690/003A5e7szy7cLtnd0cz33&690
http://s7/mw690/003A5e7szy7cLts6Va606&690
http://s8/mw690/003A5e7szy7cLtsbcCH17&690
http://s9/mw690/003A5e7szy7cLtseHB618&690
http://s6/mw690/003A5e7szy7cLtshPJr25&690
http://s1/mw690/003A5e7szy7cLtslnMI60&690
街口的另一侧,是一座“东印度风格”的石库门式建筑。前行不远,就看到一座“和悦古渡口”,原来这里是江心洲的渡船码头。大通古镇的江心洲,便叫做“和悦洲”。资料上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和悦洲的鼎盛时期,显露出“小上海”的世俗风情,这里既有傩戏祈神祛鬼,又有万筱楼严凤英的字正腔圆,戏院里和上海同步上映着无声电影,街头上张帖着影星胡蝶的月份牌,小小和悦洲上竟有四家报馆。
http://s8/mw690/003A5e7szy7cLtsbcCH17&690
http://s9/mw690/003A5e7szy7cLtseHB618&690
http://s6/mw690/003A5e7szy7cLtshPJr25&690
http://s1/mw690/003A5e7szy7cLtslnMI60&690
http://s14/mw690/003A5e7szy7cLtuqdIN3d&690
http://s10/mw690/003A5e7szy7cLtuy9Vnf9&690
澜溪古镇大通的老街,商铺鳞次栉比,各种日用生活品一应俱全。在一间陶瓷日杂铺子里,古朴的陶钵,让瞿君赞不绝口。这种本地烧制的陶钵,可以用来盛放土菜和蒸鸡蛋,钵底还有漂亮的“黄龙”二字底款。我们各买两只,准备带回合肥赠送朋友。
http://s10/mw690/003A5e7szy7cLtuy9Vnf9&690
http://s3/mw690/003A5e7szy7cLtwoT2qd2&690
http://s13/mw690/003A5e7szy7cLtwtrTm0c&690
http://s9/mw690/003A5e7szy7cLtwxfAI38&690
老街上有间“大通理发百年老店”铺子,店面内青砖铺地、设施古旧,步入其中仿佛时光倒流,一下子把人穿越回半个多世纪以前老理发铺。我在用考古学的视角,仔细端详店内的建筑和摆设;此时佛教皈依居士瞿君激动起来:“这个老理发馆太棒了!我要剃个假光头(平头)。”
http://s13/mw690/003A5e7szy7cLtwtrTm0c&690
http://s9/mw690/003A5e7szy7cLtwxfAI38&690
http://s15/mw690/003A5e7szy7cLtzwybYbe&690
http://s14/mw690/003A5e7szy7cLtzBeO17d&690
http://s11/mw690/003A5e7szy7cLtzF5ayaa&690
http://s5/mw690/003A5e7szy7cLtzIX5214&690
http://s7/mw690/003A5e7szy7cLu0oq0eb6&690
大通镇老街上还辟有一座“铜陵大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主题展馆”,可惜今天没有开门;烈日下,沿着老街两旁房檐下的阴凉,继续前行。一间“醉梦居”文房四宝店前的盆载荷花,清香脉脉;远眺老街,青石板路弯弯、云天如画。
http://s14/mw690/003A5e7szy7cLtzBeO17d&690
http://s11/mw690/003A5e7szy7cLtzF5ayaa&690
http://s5/mw690/003A5e7szy7cLtzIX5214&690
http://s7/mw690/003A5e7szy7cLu0oq0eb6&690
http://s8/mw690/003A5e7szy7cLtFy1vh37&690
http://s11/mw690/003A5e7szy7cLtFBY6K1a&690
http://s7/mw690/003A5e7szy7cLtFFJcO36&690
烈日下古镇的色彩,高饱和而明丽,摄影作品后期都无需过多处理便可直接出片。古镇老街的出口,一艘停泊的乌篷船,使我联想起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在安徽滁州任刺史时写下的名篇《滁州西涧》里的句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http://s11/mw690/003A5e7szy7cLtFBY6K1a&690
http://s7/mw690/003A5e7szy7cLtFFJcO36&690
http://s13/mw690/003A5e7szy7cLI1M46o6c&690
http://s8/mw690/003A5e7szy7cLtI10gvd7&690
http://s3/mw690/003A5e7szy7cLtI5fXA62&690
http://s11/mw690/003A5e7szy7cLtI88qu2a&690
http://s12/mw690/003A5e7szy7cLtIdW0X9b&690
http://s8/mw690/003A5e7szy7cLtI10gvd7&690
http://s3/mw690/003A5e7szy7cLtI5fXA62&690
http://s11/mw690/003A5e7szy7cLtI88qu2a&690
http://s12/mw690/003A5e7szy7cLtIdW0X9b&690
http://s1/mw690/003A5e7szy7cLtKt6BW60&690
http://s13/mw690/003A5e7szy7cLtKMkIA9c&690
http://s10/mw690/003A5e7szy7cLtLdfAJc9&690
http://s14/mw690/003A5e7szy7cLtLh9yB0d&690
http://s13/mw690/003A5e7szy7cLtKMkIA9c&690
http://s10/mw690/003A5e7szy7cLtLdfAJc9&690
http://s14/mw690/003A5e7szy7cLtLh9yB0d&690
后记:博友“去留无意518”李教授赠诗拙文:
大通老街曲径幽,沿江古渡和悦洲。
断壁残垣今安在,任凭凉风上西楼。
前年随安徽旅游论坛摄友团去大通采风,渡江抵达和悦洲时,当地人因连年水患已经搬迁,人去楼空,满目萧然,但对于摄影人来说,却是表现沧桑难得一见的场景。。
笔者菩提高树奉其韵答和:李老师好诗!拜谢惠赐雅意。步尊诗原韵奉和:
鹊岸澜溪曲径幽,泊船江渚和悦洲。
残垣古渡今安在,尤忆渔歌唱西楼。
感谢李老师分享前岁大通摄影采风感受!我们这次也是水患刚退时抵达的。古镇上尚算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