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一个薄阴的夏日午后,我们摄制组一行五人,来到黄山市徽州区著名古村落呈坎。这里始建于东汉末三国时期,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古村落,明清徽派建筑艺术宝库。村中的“罗东舒祠”,为徽派建筑的杰出代表。
我们这个“摄制组”,以安徽本土摄影家为主体。徽州摄影家、安徽省摄协会员域名、芳妍夫妇,做为领队与民俗顾问,徽州摄影家、中国摄协会员、安徽省摄协会员小天客串灯光师,域名、芳妍夫妇的浙江友人蝴蝶协力场记,我这个本片摄影师兼解说,一届书生,则纯属“打酱油的”。
呈坎依山傍水,整个村落按八卦布局,行走其中,宛若置身迷宫。多亏有领队域名先生导引,穿街过巷、蜿蜒曲折,但从无差池。域名是徽州本地人,熟稔呈坎古村落,早年还多次登上村中的国宝级建筑罗东舒祠“宝纶阁”(当年那里曾被用作学校),经历让我们艳羡。
呈坎全村75%为罗姓,相传徽菜名品“毛豆腐”的创始人罗秀峰,就是呈坎人。
村中有一处“毛豆腐之家”,主人是罗良平夫妇,这一家的毛豆腐远近闻名,每天都供不应求。
当我们到这里的时候,当天发好的毛豆腐,刚好售完。热情的罗良平老板,邀请我们参观、拍摄他家的毛豆腐发酵室,并破例为我们拣选了一些菌丝发得比较茂盛的毛豆腐,现场烹制。
黄山脚下的古徽州,山水如画。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安徽南部的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徽州特有的食物——这些附着有白色菌丝的奇特食物“毛豆腐”。
豆腐上浓密的绒毛,带给人们丰富的联想,比如说动物。这里的确有生命,白色的细丝是毛霉菌的菌丝,是它们赋予豆腐新的活力。
深谙美食的徽州人是毛豆腐的知音,吃法可繁可简。在老徽州人眼中,一点辣酱就可以让炭火上的豆腐锦上添花。发酵后的豆腐内部已经大为不同了,毛霉菌分泌蛋白酶,让大豆蛋白降解成小分子的胨类、多肽和氨基酸。这一系列转化,赋予了豆腐异常的鲜美,这种浓郁的风味,被徽州人称作“家乡的味道”。
菌丝间细小的黑色颗粒,是散落的毛霉菌孢子,那是毛豆腐成熟的标志。聪明的徽州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创造出名扬海内的徽菜美食名品。今天如果您来到黄山市,漫步屯溪老街,老街上现场烹制毛豆腐的小吃店,也有数家。
而我们来到毛豆腐发祥地呈坎,寻访正宗风味,虽然这次品尝的毛豆腐发酵时间不足(应该是明天早上才算发酵好、可以上锅煎制;主人为了满足我们远道而来的品尝心愿,提前选出数块上锅烹饪);发酵程度还不够理想。但是我们已经觉得很美味,很开心,很知足。
2012年,CCTV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中国,其中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专门讲到了徽州美食毛豆腐,《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的是徽州休宁县方兴玉家的毛豆腐作坊,现在“方家毛豆腐”已声名远播;而我们来到呈坎村,拍摄的是毛豆腐创始人后裔的“罗氏毛豆腐”,也堪为纪念。
回来花了一周的时间,请影视工作室协力,编辑好这部美食微电影,奉献给关注它的朋友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