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临真迹的高清美图①、法国卢浮宫《蒙娜丽莎》欣赏

(2013-07-12 19:03:24)
标签:

蒙娜丽莎

高清

真迹

卢浮宫

博物馆

分类: 书画欣赏
http://s3/mw690/c39920bege14c08eaa4a2&690

运用数字后背高精度扫描技术,直接面对《蒙娜丽莎》真迹扫描出来的原色数字图像;

 

    对热爱文艺复兴绘画和西洋美术的朋友来说,若有机会前往法国巴黎,徜徉著名的卢浮宫博物馆,在“世界第一名画”《蒙娜丽莎》前驻足欣赏,无疑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每年都有超过六百万的游客,从全世界各地跨海跃空、纷至沓来,为的就是一睹此画的真容、欣赏她那迷一般的“永恒微笑”。作为法国顶级国宝,《蒙娜丽莎》挂在卢浮宫恒温恒湿的特制展柜内,受到三层防弹玻璃的保护。

 

    游客们只能在隔离带外远观、拍照留念。这更多是满足心理感觉,因为直面真迹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但拍回的照片,想要逼真再现原作风采、欣赏原作细节,是绝无可能的;

 

http://s13/mw690/c39920bege14d395c7a1c&690

法国巴黎,世界艺术宝库——卢浮宫博物馆夜景全貌;


http://s14/mw690/c39920bege14d3be676fd&690

卢浮宫博物馆《蒙娜丽莎》特展柜前,一对情侣正在欣赏这幅伟大的杰作;

 

http://s15/mw690/c39920bege14d43e118be&690

卢浮宫博物馆《蒙娜丽莎》特展柜前,游客围绕着隔离带观赏拍摄;

 

http://s1/mw690/c39920bege14d4157a2e0&690

每年有超过五百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卢浮宫,观赏拍摄《蒙娜丽莎》真迹;

 

    幸好今天有了数字后背高精度扫描技术,由专业机构与博物馆合作,能直接面对真迹、专业布光、去掉油画框扫描;扫出的数字图像,解像力之高,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专业相机的拍摄。欣赏这样的图像,效果胜过在博物馆直接面对真迹。

 

    下面,让我们用世界上最先进数字扫描技术得到的《蒙娜丽莎》真迹原色高清影像,来赏析这幅名画。

 

    原作高77公分、宽53公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首达芬奇(1452-1519,另外两人是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生平最杰出的作品。据说为佛罗伦萨贵妇丽莎·乔贡多画像(意大利语“Mona Lisa”就是“丽莎女士”之意),也有研究者认为她是达芬奇的“女版自画像”。

 

    达芬奇晚年(1516年,64岁)应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带着生平最得意的画作《蒙娜丽莎》,与学生、助手、模特兼情人的沙莱一起来到法国克洛吕斯城堡。达·芬奇去世后,《蒙娜丽莎》由沙莱继承。弗朗索瓦一世从沙莱手中买下《蒙娜丽莎》,将其带到了自己的第一座王宫:枫丹白露宫。此后,这位美人就在多位君王手中流转。

 

    法国大革命后,《蒙娜丽莎》又辗转回到巴黎卢浮宫。雄才大略的拿破仑,也非常迷恋《蒙娜丽莎》,一度将它挂在自己的浴室里日日欣赏。最终,这幅名作成为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http://s9/mw690/c39920bege14d6b720268&690

蒙娜丽莎微笑的眼睛局部,要想看清楚眼珠里的字母,必须借助显微镜;


    蒙娜丽莎以迷人微笑闻名,从她的眼睛着手研究实不多见。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理事会主席西尔瓦诺·温切蒂,借助显微镜观察油画中蒙娜丽莎的眼睛,发现微小字符,绿褐色的右眼球上,画有黑色的“LV”字样,很明显这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姓名首字母。左眼球上的字符尚未辨明,但看起来是字母“CE”,也可能是B或者S。

 

    除眼睛外,画作其他位置也藏有字符,在背景中桥拱上可以看到数字72,也可能是字母L和数字2。达芬奇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画家,还在科学和哲学领域表现出过人能力,热衷于用符号和密码来传递信息。

 

    此外,还有一件事让许多人纳闷:为什么画作上的蒙娜丽莎没有眉毛和睫毛?法国工程师帕斯卡尔·科特,利用自己设计的高清晰数字后背为《蒙娜丽莎》拍照后得出结论:达·芬奇画上的蒙娜丽莎应该有眉毛和睫毛。

 

    科特利用这一技术为《蒙娜丽莎》拍摄了一幅超高精度照片。利用包括紫外线和红外线在内的各种技术手段,拍出了一张2.4亿像素的照片。照片每英寸像素达到15万,也就是说,照片上蒙娜丽莎的面部大小是画作上的24倍。

 

    科特惊喜地发现,在蒙娜丽莎消失的左眉位置上,有一根眉毛的油墨迹。这证明了眉毛原来曾经存在。    “有一天我说,如果我找到一根眉毛,就算只有一根眉毛,我都无疑找到了达·芬奇最初给蒙娜丽莎画了眉毛和睫毛的证据。”科特说。

 

    然而,如果蒙娜丽莎最初有睫毛和眉毛,那么为什么人们今天所看到的画上,它们却不见了呢?对此,科特的猜测是:可能由于《蒙娜丽莎》创作的年头久远,颜料褪色或修复人员在清洁画作表面时,不小心将蒙娜丽莎的眉毛和睫毛擦掉。

 

http://s4/mw690/c39920bege14d81b44dd3&690蒙娜丽莎迷人的“永恒微笑”、微微上扬的嘴角与口唇;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的内容及比例:高兴83%,厌恶9%,恐惧6%,愤怒2%。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博士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

 

    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有专家说蒙娜丽莎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http://s14/mw690/c39920bege14dae11b2ad&690蒙娜丽莎右肩旁红色的波浪般长发。

http://s7/mw690/c39920bege14dafe3ae56&690

蒙娜丽莎的胸前的领口花边图案与衣服色彩;

 

http://s2/mw690/c39920bege14e00982641&690蒙娜丽莎的双手、特别是右手,被誉为“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手”;

 

    《蒙娜丽莎》的手被誉为“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手”。尽管现代摄影技术无比高超,但如果把这只手与现代摄影作品相比,人们仍可以看出这只手更有体积感,更有重量,更有生命力。几乎完全临空的中指指缝隙中,人们似乎能听到音乐的美妙,感觉到蒙娜丽莎那瞬间的愉快。现代摄影是很难记录下这种内在的神韵的。

 

    “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蒙娜丽莎胳膊姿势的奥妙。”法国工程师帕斯卡尔·科特说,“在达·芬奇之后,数以千计的画家都临摹过蒙娜丽莎的姿势,但却没人知道为什么她做出这种姿势。真正的原因是,她的手腕之所以那样是为了用毯子遮住她的肚子。对我来说,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http://s2/mw690/c39920bege14e288a6f51&690

蒙娜丽莎的左肩后侧背景,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河道与一座大石桥;


http://s14/mw690/c39920bege14e2af1465d&690蒙娜丽莎右肩后侧背景,有一座山脉,与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

 

    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

 

    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


http://s9/mw690/c39920bege14e34c10c28&690

蒙娜丽莎身后两侧边缘,居然各有一根作为装饰作用的罗马柱,她的背后还可见窗台。这是在过去的印刷品和照片中很难被注意到的,笔者也是看这幅高精度数字图,才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细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肖像画,经常喜欢用高大的窗户作为背景和自然画框,《蒙娜丽莎》也遵从了这一规律,但过去常被忽略;

 

    科特对《蒙娜丽莎》研究的最重要发现是,他找到了《蒙娜丽莎》在创作之初画面原本的色彩。蒙娜丽莎本人的肤色应该是暖粉色,她身后的天空应该是生动的蓝色,而不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灰绿色。科特认为,画面目前展现出的深绿色背景是500年岁月中,油墨颜色沉淀的结果。

 

    科特还从他所拍摄的照片上发现,如今,蒙娜丽莎的笑容比达·芬奇当初所画的笑容角度略小,她脸的面积也稍稍“缩水”。

 

    500多年来历史学家们一直为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原型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意大利一支考古队日前宣布,在佛罗伦萨的圣厄休拉修道院挖掘到“蒙娜丽莎”的遗骸,并向人们揭开“蒙娜丽莎”本人的身世。

 

    原来,为达·芬奇不朽画作《蒙娜丽莎》担当模特的这名女士叫丽莎·格拉迪尼,曾经是佛罗伦萨丝绸富商弗朗西斯科·德·乔贡多的妻子。据史料记载,这名女子在丈夫死后就做了修女,并在圣厄休拉修道院度过余生。格拉迪尼死于1542年7月15日,享年63岁。她生前有两个孩子,他们死后葬在格拉迪尼附近。

 

    以考古学家希尔瓦诺·文塞蒂为首的意大利考古队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对“蒙娜丽莎”遗骨的搜寻工作。当时,圣厄休拉修道院早已被废弃,意政府准备将该地区改建成军事驻地。考古队员不得不争分夺秒地搜寻,最终在修道院地下5英尺处发现一座地窖,并在其中找到一名女性的头骨。然而,由于资金短缺,进一步的挖掘工作暂被搁浅,2012年6月才继续开工。令人惊喜的是,本周他们在这个地窖中找到一具完整的人类骨骼。

 

    报道称,考古队员现在面临的工作就是认证这具骨架和去年发现的女性头骨是否匹配。如匹配成功,他们将进一步提取骨骼中的DNA,同格拉迪尼孩子的遗骨进行比对。英媒体称,若能确认这具骸骨就是格拉迪尼本人,科学家将还原“蒙娜丽莎”本人的面貌,此举有望解开困扰人们数百年的“蒙娜丽莎微笑之谜”。 

 

http://s5/mw690/c39920bege14e63791c14&690卢浮宫夜景,中央的玻璃金字塔,由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 

 

 纪录影片《达芬奇与蒙娜丽莎》片段,比较精彩的纪录了卢浮宫《蒙娜丽莎》真迹的展厅风貌,还有绘画考古专家再现《蒙娜丽莎》油画的创作过程与原始色彩,很值得欣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台味的国语配音,内地观众听起来会有些怪怪的感觉。

 

(本文高清图,都拥有1280以上分辨率,欢迎对绘画感兴趣的朋友点击欣赏原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