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w690/c39920begde8b744cadf7&690
“范氏故居”一层陈列着范钦传承家产的雕塑和仿明代书房布景,二层曾是馆方布置的高仿天一阁“宝书楼”,本来是很精彩的陈列,能让读者有亲近天一阁的遐思。近年展览调整后,不知为何不再继续对公众开放。
“范氏故居”是范钦宅地的正厅,位于“司马第”宅门之后,北书库之南。范氏后人原曾居住于此,现有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精心设计的。
范钦建造天一阁藏书楼,是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间的事情。藏书楼落成后,在当时及其后相当长的时期,并不算太引人注目;但此后四百年历经风雨,传奇般屹立至今,并在中国文化史上声名赫赫,不能不令人赞叹。
建阁本系范侍郎晚年去官返乡后寄情书卷的结果;坐拥书城既是中国历代读书人挥之不去的情结,也是身份、实力和情趣的综合体现。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像范钦这样副部级的高官数以万计,其中又流芳千古?范钦有幸,业绩传播弥远,缘于其建造了天一阁,天一阁为范钦带来身后盛名。
明清以降,民间藏书楼上规模、有影响的何止百千?唯天一阁蜚声海内、生生不息。创建者范侍郎也自然成为了后世敬重和推崇的偶像。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范钦对天一阁藏书传承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决断,对天一阁日后的生存至关重要。
http://s11/mw690/c39920begde8bbd00671a&690范钦在天一阁建成之前的原有藏书楼“东明草堂”,在“范氏故居”西侧,为近年复建。
范钦一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冲、次子大潜。万历四年(1576),当年届古稀的范钦,倚闾而望,等候范大冲(时年37岁)、范大潜(时年32岁)两个儿子从南京参加举人考试带回佳音,没想到两人仍再度落榜,感慨之余,赋《示冲潜》长诗一首,颇寓凄凉和失望:“金陵放榜日,白发倚庐时。门户百年计,云风万里期。尔俱仍落魄,吾独叹支离。世态营营见,年光冉冉催。……道穷惟藉子,肱折始谙医。驷马题何在?桑榆力可施。三年看转瞬,万事待静思。而父缘何意,凄凉赋此诗。”
我们知道范大冲(1540~1602)的名字,是因为他是范钦的长子,天一阁的第二代掌门人。大冲早岁为县学生,后入太学,授光禄寺大官署丞,淡于宦途。这是一个平淡和低调的读书人,无论读书、做官都不及其父出色,想见其智商、能力并无过人之处;因了其独特的作用和贡献,他的平凡的名字被永久地刻在了天一阁的功德碑上。
范大冲的历史贡献在于他的自我牺牲和尽职尽责。万历十三年(1585年),范钦带着对天一阁藏书楼无尽的眷恋与牵挂驾鹤西归,阅历丰富如他,对历代私家藏书楼旋建旋倾,兴衰倏忽,无出三代百年的故事见闻太多。他对天一阁未来的命运有太多的忧虑,这些凝聚着他大半生心血的珍宝如命的藏书,能在范氏子孙手中留存多久?如何尽可能延续书楼的寿命?显然经深思熟虑后,临终前老人家作出了“书不可分”的决断:两房儿子,一个继承藏书楼,一个获得其余家产。
http://s6/mw690/c39920begde8b932bc575&690晚年的范钦安排家产传承,他唤来长子范大冲和次子范大潜(大潜早逝)的遗孀陆氏说:为父有两份家产:一阁藏书,白银万两。你们自己选择,选藏书者不得白银;选白银者不得藏书。
http://s9/mw690/c39920begde8b9abe2478&690长子范大冲,体察老父苦心。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万卷藏书,并从自己的田产中拨出收入,供养藏书楼。这一年,他已经46岁;范大冲执掌天一阁17年,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族规,使天一阁藏书的传承久远。
http://s6/mw690/c39920begde8bac8d5c05&690次子范大潜早逝,大潜的遗孀陆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万两白银。后来据说还觉得自己吃了亏,要与大伯范大冲对簿公堂,后经族人以情理相论,方才作罢。这座雕像上,我们可以看到陆氏的赧颜。
于是范钦唤来长子范大冲和次子范大潜(大潜早逝)的遗孀陆氏说:为父有两份家产:一阁藏书,白银万两。你们自己选择,选藏书者不得白银;选白银者不得藏书。作为长子的范大冲体察老父苦心,毅然选择了藏书楼,也正式登上了中国藏书史的舞台;弟媳陆氏则选择了白银万两。
范大冲掌管天一阁钥匙时已46岁,本该是含饴弄孙、享受清福的年岁,命运却让他担起了天一阁继往开来的职责。选择天一阁意味着自讨苦吃,辛劳付出;还得保持书楼的的完整无损,和藏书的久远延续。事实证明范大冲干得很棒,守成有功,继统有招。
他执掌天一阁的17年间,天一阁不仅藏书有所增添,父亲范钦的诗文著作《天一阁集》也得以编定刊行,更重要的是,他继承并发扬了父亲“书不可分”的遗训,制定了藏书归范氏子孙共有共管的制度,实施了严厉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诫,不仅保证了他在世时天一阁的安全,且成为此后历代范氏子孙谨守恭行的不二铁律;其后,天一阁得以度越种种困厄顽强存续四百余年,范大冲首当其功、贡献非凡。
http://s15/mw690/c39920begde8bce16f7ae&690天一阁二层“宝书楼”真景。注意书柜和桌椅的颜色,再看楼内的棚架和木柱。这些都与高仿“宝书楼”不同。
http://s7/mw690/c39920begde8be1a496e6&690“范氏故居”二层原来所布置的高仿“宝书楼”,生动地向游客展示了天一阁“宝书楼”的风貌。一开始笔者在网上看到网友拍摄的这座高仿“宝书楼”的照片,曾误以为天一阁二层对外开放过。可惜近年天一阁博物馆展览调整后,这座高仿“宝书楼”也不再继续对外开放。
http://s4/mw690/c39920begde8bf3677ca3&690“范氏故居”二层原来所布置的高仿“宝书楼”内景,网友“丹青”摄影,转自网络。大家可以与前面的天一阁二层“宝书楼”真景照片做对比。仔细比较之下,不同就显现出来了。
http://s2/mw690/c39920begde8c000c2701&690陕西宝鸡网友“不灭的希望”老夫妇同游天一阁,在范氏故居二层的高仿“宝书楼”内留影。时间为2012年2月(转自“不灭的希望”新浪博客),也就是说,起码在一年多之前,这座高仿“宝书楼”还是可以参观的。
前文已经述,“天一阁”藏书楼内的一层,为主人读书会友之用,六开间,偏西一间设有楼梯。楼上为东西通长一大开间,以书橱相隔,橱柜深棕色,高盈两米,前后开门,两面贮书。中间一区域上方,悬挂明隆庆五年宁波郡守王原相所题“宝书楼”匾额,黑底金字。下置一明式书桌,桌后放赤色龙头太师椅,给人以静谧神圣之感。
这一层一般不对外开放,进园游客只能隔门观望楼下厅堂,无法领略藏书楼上的真容颜。令远道慕名而来的读书人如我者,怅惘不已。
而近年笔者在网络上,却找到不少张悬挂“宝书楼”匾额的藏书楼照片,竟有游客徜徉其中。身后也是黑底金字匾额和双龙大书柜,整个格局看起来,和天一阁二层的资料照片高度相似。这是怎么回事情呢?难道天一阁二层对外开放过?请教过有关人士,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回过头来再仔细对比天一阁二层“宝书楼”的可靠资料照片,和网络上看到网友游览“宝书楼”的照片。发现略有不同,一是天棚的形状有异,二是书柜的颜色不同(真“宝书楼”内书柜为赭红近黑色,游客游览的“宝书楼”内书柜为木本色未上油漆),三是书桌与椅子颜色不同(真“宝书楼”内书桌亦赭红近黑色、椅子鲜红色;游客游览的“宝书楼”内书桌和椅子都是木本色);四是内部建筑结构不同(真“宝书楼”内有精美木柱和棚架结构支撑,游客游览的“宝书楼”内无木柱无棚架)。
到底是“宝书楼”重新修缮后变了样子,还是游客所游览的,压根就是一座“高仿宝书楼”?按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推断,我倾向于后者。但为什么我一连在天一阁博物馆徜徉考察了两天,这个“高仿宝书楼”,居然没有看到呢?
http://s6/mw690/c39920begde8c22a1c375&690范氏故居二层的高仿“宝书楼”内的《天一阁宝书楼书柜字号图》(网友丹青摄影,转自丹青的博客)
http://s9/mw690/c39920begde8c29c62728&690范氏故居二层的高仿“宝书楼”书柜内展示的“芸草避蠹、石英收湿”(网友丹青摄影,转自丹青的博客)。
http://s11/mw690/c39920begde8c2fa0284a&690范氏故居二层的高仿“宝书楼”书柜内展示天一阁藏书(网友丹青摄影,转自丹青的博客)。
正百思不得其解,在网上找到一篇《天一阁导游词》,终于解开这个“高仿宝书楼”之迷。原来这个场景就在“范氏故居”的楼上。这里的二层,是一间仿天一阁二层布置的陈列室,是范钦藏书楼的一个缩影。明朝郡守王原相题的“宝书楼”匾额挂于后壁,楼上六间通一,以书橱分割,还陈列有范家保存下来的明代登科录和地方志等古籍珍本(应为复制品)。书橱中还放有小布袋,里面放的是用来防虫的芸草……
如今,“范氏故居”一楼的陈列被重新布置,据闻原来悬挂在这里的范钦画像,现在也看不到了;两年前游客可以登上观赏的二层“高仿宝书楼”,现在可能也撤展了,我这次去天一阁连续参观考察两天,居然都没有看到“范氏故居”二楼的楼梯口。真的“宝书楼”看不到,高仿的也一样看不成,不能说不是再次的遗憾。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