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心,你的错误养不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2015-12-05 15:00:10)
标签:

杂谈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说责任心的问题。今天的话题,同样是来自于很多后台的咨询。

我家孩子性格还算开朗,喜欢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但就是有一个小毛病:如果刚玩完玩具,我让他收拾起来,他就会说我累了歇会再收拾。如果是跟小朋友在家一起玩玩具,人家走后我让他收拾玩具,他就会说这不是我玩的,我不收拾。总是为自己找借口,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是不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

我家孩子看着一点爱心也没有,经常吃东西随手就把垃圾扔到地上了,说过很多遍也不听。孩子奶奶总是说,孩子大了就知道了,现在先不要管他。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去纠正这个问题了。

其实,以上两个孩子都是责任心比较缺乏的现象。责任心是让孩子一生受用的好品质。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说说什么是责任心,一个孩子有没有责任心,有什么影响。

美国原总统里根小时在院子里踢球,不小心将邻居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让他赔钱。他回家向父亲求助,他的父亲说,既然你踢碎了玻璃,你就应该负责任,我不会为你赔偿,但我可以借钱给你。接下来里根送报纸、擦皮鞋,终于在一年后还清了借款,正是通过这件事使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一个对自己有责任心的孩子,自觉水平高,让家长省心;一个对他人有责任心的孩子,亲善行为多,让家长宽心;一个对集体和社会有责任心的孩子,人小志气大,让家长放心。因此,有责任心的孩子表现出很多优点:自觉、自爱、自立、自强。

造成孩子缺乏责任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很大一部分是家长自身的溺爱和包办教育造成的。  

很多家长都片面地认为,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结果换来的却是孙子舍不得让奶奶咬一口冰棒。孩子怎么会变成这么小气和自私呢?这真的值得家长认真思考。比如,我们会经常从公交车、地铁上看到,如果有人给一个带孩子的老人让座,老人一般不会坐,而是让给身边的孩子坐,孩子坐着老人却站着,这样的情况时间长了,孩子认为自己理所当然要享受这样的待遇,不要说社会责任,连最起码的尊老说不定也会成为很大的一个问题。

在日本的任何一所学校,如果有孩子在校园里看到地上有垃圾而没有及时捡起来,面对老师的询问,他如果分辩说:“不是我扔的”,或者说“没有看到”而替自己开脱“清白”的话,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因为校方认为:垃圾在你附近,你就有责任将它捡起来。正确的做法是:赶快将它捡起来,并道歉说:“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

孩子的责任心也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出现的,它是伴随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成熟的。

高尔基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责任心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人生的意义重大。所以,要从小就培养起来。但是,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于责任心的理解程度是你不同的,家长需要了解。

3~4岁:属于被动责任水平,孩子能按照家长的指令完成一定的任务,但这时的孩子只是一味地顺从大人,并不理解责任的意义。

训练3~4岁的孩子的责任心,可以先从收拾自己的玩具和衣物开始。但是,需要家长给予他们准确清晰的任务传达词汇。比如,“把玩具收拾好”对3岁的孩子来说就比较模糊,什么是收拾好?怎样做才算收拾好?家长可以把要求描述得更清洗,例如“汽车该回车库了,不然被人开走了”、“画笔和笔帽是好朋友,不要让它们分家”……其实都是把玩具放回原来的盒子、箱子或柜子里,但这样的要求很具体,也很有趣。

5~6岁:孩子开始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要互相帮助”等责任和规则,但是常常说到做不到,他人提醒能做到,自己不会提醒自己做,这一阶段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关键年龄。但是家长在培养孩子责任心,让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命令的句式,例如“你最好……”“你应该……”“你总是……”,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不利于他自觉地履行责任。如果换成“我式句型”,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更容易唤醒他的责任意识。

“我式句型”的基本结构是:“当……时候,我觉得……”

“当……时候”表示家长发现的问题,“我觉得……”传达家长的感受,说明孩子的行为结果对家长造成的影响,使他自己意识到不适宜行为的后果,以此增强他的责任意识。当孩子把玩具散落得到处都是,家长不直接用“你式句型”指责丽莎:“你总是把玩具扔得乱七八糟,快收拾好。”而是用“我式句型”说:“当玩具很乱的时候,我感觉很不舒服,因为我喜欢整洁。” 渐渐地,孩子就知道家长是想让自己收拾玩具,但这个行为不是任务,而是自己悟出来并主动实践的。

6~7岁:已经理解了责任的意义,知道对自己、对父母、对小朋友要负责,还初步知道对社会要负责,例如环保意识、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但是大多数孩子只是对责任心有认识,并不能完全做出有责任心的事情,需要家长去引导和培养。

对社会负责是比较抽象的,家长只讲大道理效果不好,要带孩子观看和参与公益活动。可以跟孩子一起看赈灾、义演、义卖、捐助的电视或图片,并鼓励孩子参与进去,这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同时,家长还应该这样引导:

1.家长说到的天性,确实是影响孩子习惯的因素;但习惯更多靠后天培养,家长如果把家里的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然后再指导孩子,孩子就会以你为榜样;反之,家长整天乱扔东西,孩子自然也就学会了。如果父母能主动将地上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那么孩子也会慢慢的效仿。

2.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

比如,孩子玩后的玩具不想归类放回去,要是有恐龙等动物玩具,她就说咱盖个动物园吧,然后把动物玩具都规整到一个箱子里;弄个飞机场吧,就把飞机、汽车等搁在一个箱子里。就这样像做游戏一样,哄着他一点点就把玩具收拾妥当了。如果哪天孩子太累,或有了其他兴趣而没有主动收拾玩具,家长千万别批评,不妨问问:“你以前都做得非常好,今天怎么没收拾呀?”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他在回忆时会“内疚”的。这时,家长再和孩子一起去做。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他可能就真不行了。

3.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过失

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但不允许孩子推卸责任,更不应帮助孩子寻找理由逃避责任。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让他去勇敢地面对,更不能由大人出面解决。比如孩子损坏了别的孩子的玩具,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帮人修理或照价赔偿,不能自己代劳或者出面解决。

4.多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必须让孩子实际承担责任,让孩子在参与中培养责任心。

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位母亲要带儿子去玩,出家门的时候,父亲嘱咐:“儿子,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了,记得把妈妈带回家呀。”一路上,儿子一直紧紧牵着妈妈的手,还时不时地问妈妈是否口渴。他认为,他的责任就是要把妈妈照顾好,把妈妈平安带回家。孩子通过做事就会得到对“责任”的一种宝贵的心理体验,这样的心理体验多了,孩子的责任意识自然得到强化和提高。

5.让孩子多参与家庭生活

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从而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仅仅有享受,还必须负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例如:饭前准备餐桌、饭后收拾餐桌、洗碗、倒垃圾、洗自己穿的衣服等。当孩子体会到了他在整个家庭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确实是被整个家庭所需要的时候,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