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家长在后台留言说:
我的孩子今年4岁了,前几天,她的伯母因为癌症去世了,我们都要回去奔丧。伯母生前对孩子很好,经常买衣服、玩具,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解释这件事,但是又觉得这件事很重要,想让孩子知道伯母的离去。跟孩子解释什么叫生命,什么是生死好像真的太难了。
还有一个家长留言说:
家里的鱼缸里,儿子放进去一条自己在公园捞的小红鱼,他非常喜欢它,每天幼儿园回来就去鱼缸前面喂食。可是,我家鱼缸里还养了一种小的热带鲨鱼,有一天我们回来发现小红鱼被小鲨鱼给咬死了,肚子都被吃没了。儿子哭的很伤心,很伤心,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它,怎么告诉他这是自然界的食物链。
其实,这些家长遇到的难题,我们都可以将它归到对孩子的生命教育里去。
何为生命教育呢?就是将爱注入孩子的心灵,引领孩子认识到,我们与环境、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教会孩子去热爱我们所存活的这个世界,真正让孩子们的内心有一颗温热地跳动着的心。
对生命持尊重与热爱的态度,这是一切美好产生的前提。有这份辽阔的爱,可以极大开拓孩子看世界的视野,极大影响到孩子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样,也会开阔孩子未来的可能性。
其实,向孩子解释死亡,是自然而然的事。若刻意回避,或者特意长篇大论地解释,都有点极端了。事实上,孩子在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教育,不能划出一个特别精确的时间表,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个体差异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孩子,因为具体需要什么教育,孩子都会发出一些信号,父母要敏锐地抓住这些信号,科学地进行早期教育。
比如,当孩子问到“为什么我们看不见祭奠的亲人?”“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会到哪里去?”等等跟死亡相关的问题时,就可以适时地做死亡教育了。
具体应对孩子这些问题的时候,语言表述是有讲究的。说得太直接了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产生恐惧;相反,如果过于美化死亡,比如讲亲人的离世说成去天堂过着幸福的生活,就有可能导致孩子万一哪天不开心了,或者想念离开的宠物或亲人,这些童话般的描述就可能会误导孩子做一些危险的事。
3岁以前的孩子
一般孩子在三岁之前,很少会问到和死亡相关的问题。即使是提到了,也是没有概念的。对于两三岁的孩子,父母可以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些事情,比如碰到落叶时等,对他做一些生命教育。如果孩子没有多问,也不需要再长篇大论地将死亡教育进行到底,毕竟这个年纪的孩子很难理解那么抽象的东西。
3-5岁的孩子:死亡跟过家家一样
一般来说,孩子自3岁左右开始,会对“死亡”的概念发生兴趣。不过,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在5岁以前并未能很好地理解死亡的概念,也许他们在这之前已经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但他们更倾向于认为那只是一种暂时状态,生命可能由此缩减,却 不会停止。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死亡只是一个新词,但具体意味着什么,他们不能体验,所以,即使他们知道某个人“死了”、“去世了”,也不会产生多少痛苦体验。父母大可不必向他详细解释死亡的含义,也不必因为孩子扮演死亡而有所忌讳地去责怪他。继续做好生命教育,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就好了。
5-6岁的孩子:开始对死亡表现出恐惧
相关研究标明,孩子在5岁左右已经能够较好地理解死亡的终结和不可逆性。在某些情况下,儿童将死亡赋予某种魔鬼或恶魔的形象。他们会开始对死亡表现出恐惧。不过,他们会认为死亡只是个别事件,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孩子的种种追问和忧虑是在提醒父母做死亡教育的信号。
这个时候,最好的死亡教育就是通过绘本,让孩子了解生命自有其生生不息的意义。有很多很好的死亡教育或者生命教育的绘本,对孩子初步理解死亡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孩子再担忧一朵花、一棵树甚至是一个人会死掉,下面这些语句可以借鉴:
“大树如果不能在土地里吸收足够的营养,不能接受足够多的阳光照射,就可能会生病,甚至会死去。人也一样,但是我们好好吃饭,努力锻炼身体,多晒太阳,就能茁壮成长。”
“放心,宝贝,妈妈现在不会死去,那还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只要我们珍惜现在,好好保护自己,就会开心地活着。”
TIPS:
在死亡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生命教育,强调生命的价值所在,正是因为我们都会死亡,生命或长或短,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生命,挖掘自身潜能,尽力去完善过程。
对孩子来说,亲人离世打击非常大,一方面,自己亲近的人突然走了,他会感到孤单、无助;另一方面,看到大人伤心痛苦,他自己内心的恐惧感会加深。大人在发泄自己情绪之后要尽量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感觉到,虽然一个亲人去世了,但对他的爱并没有减少,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时候,他也愿意将内心的感受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