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事是最好的教育(爸妈们,请这样给孩子讲故事吧)

(2015-10-24 16:57:07)
标签:

杂谈


给孩子读绘本,由于推广得多,很多父母都知道它的好处。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好方法。比如自己给孩子编故事、讲故事。

我除了陪开心读绘本,也一直都有坚持给开心讲自己编的一些故事。

先不说家长自己给孩子编故事,故事的内容如何。单是剥离了“绘本”这个中间者,也许就是关了灯,和孩子一起并排躺在床上,故事从爸爸/妈妈的嘴巴里神奇的、一点一点的流淌出来,这种陪伴给孩子带去的兴奋和快乐滋养,也不啻于一场心灵的盛宴。

若父母能够把讲故事和日常育儿有效结合,还会成为非常有效的亲子沟通工具。比如,我曾分享过少年商学院创始人讲过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儿子在院子里玩球。我也过来“凑热闹”。我把他的红色皮球不小心抛到了二楼屋檐上,儿子“啊”了一声。

(注意,这个时候是孩子最容易情绪失控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若孩子失控,要么大人会不知所措,只能无助地告之:别哭了,别哭了。要么最后发飙了干脆厉声呵斥回去:不许哭!显然,这都不是好办法。我们看看这位爸爸是怎么做的。)

我对他说,“球和咱们捉迷藏,咱们找它去!”并顺手拿了一个扫把,带儿子上到二楼,打开窗户,用扫把将球从屋檐上戳了下去。球掉到院子里了,我顺手也把扫把从窗口扔了下去。

这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我们回到院子里后,我随口对儿子说:“扫把找到皮球后好开心,跟着皮球就跳了下去。”

结果小家伙若有所思,说,“爸爸再讲一遍。”

我把刚刚零碎的片段组合起来,给儿子讲成一个完整故事:皮球和扫把是好朋友,它们玩捉迷藏,皮球很调皮,飞到楼上了,扫把决定上楼找皮球……

“我还要听。爸爸还要讲皮球和扫把的故事。”儿子说。

“好的。”我说。但我没有重复刚才的故事。而是将皮球和扫把的关系变了一下:皮球和扫把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玩的很开心,但是扫把惹皮球生气了,皮球就飞走了,扫把不愿意失去朋友,就上楼去找,找到了皮球,并追着向它道歉……

“我还要听。”儿子不依不饶,他觉得有趣。

“皮球喜欢旅行,因为旅行可以遇到很多新鲜的人、新鲜的事。它和扫把认识之后,继续出发,飞到楼上去了。扫把说,我也要去旅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它不会飞,就走楼梯去找皮球,希望成为皮球的同伴……”

“我还要听……”

就这样,同一个场景的皮球和扫把的故事,我一口气讲了7个不同版本。而且,一开始我只用讲,后来我们干脆在院子里表演起来——我们俩一个是皮球一个是扫把。一个小时后,我口干舌燥,我最怕再听到儿子讲四个字——我还要听。

“我还要听。”

我真的要晕了!

“可以,但是这是今天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我必须专制起来,不能再让儿子无限制地“纠缠下去”了。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绞尽脑汁,连蹦带跳,很累,但内心充盈,非常享受这样一种过程。

非常智慧的关于讲故事的故事。

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帮助缓解孩子的即时情绪,避免情绪爆发,还可以带给孩子更广阔的视角去看世界。

除此之外,故事还有事后安抚和疏导的心灵疗愈功能。比如另外一个关于故事的“故事”。一岁三个月的小宝在小区里玩的时候,突然发现妈妈不见了(其实是因为妈妈在收拾小推车),且自己被陌生人包围了。于是大哭不止,撕心裂肺五分钟。晚上哄他睡觉的时候,想起这件事儿,妈妈就给他随口编了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小宝和妈妈一起出去玩,小宝非常高兴。走着走着,小宝一抬头,发现妈妈不见了,而和他大眼瞪小眼的是“喵喵”叫的小猫、“汪汪”叫的小狗和“嘶嘶”叫的小蛇。

小宝急得快要哭了,问:“妈妈到哪儿去了?你们看见我的妈妈了么?”

小猫“喵喵”地问:“你的妈妈是什么样啊?”

小宝说:“我的妈妈高个子、戴眼镜、卷头发。”

小狗“汪汪”地说:“这么说来,倒好像是在哪里见过呢。”

小蛇“嘶嘶”地说:“笨笨,他的妈妈不就在树后面么?”

小宝一听,赶紧喊:“妈妈,妈妈!”

妈妈直起腰来,走到宝宝身边,把新摘的狗尾巴草递给宝宝说:“小宝真勇敢,都没有哭鼻子。你要记着啊,妈妈永远都会在你身边,不会把你扔下的。”

孩子为什么在看不见妈妈的时候大哭呢?如我们之前讲过的,小宝宝们没有物体永恒的概念。在他们看来,你不在眼前,就是不在了。你离开我了,就是不要我了。他们对“抛弃”这件事充满恐惧,需要得到父母的确认:你们会一直在我身边,会一直爱我。

所以,故事最精彩在最后一句:通过暗示告诉孩子,妈妈永远都在的,不会抛弃他,如此会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从上面我们可以发现,父母给孩子编的故事,要么是结合孩子充满童心的特点,把身边的事物拟人化,变得神奇、有趣;要么是直接把孩子/孩子的经历带入到故事当中,让孩子轻易会被故事内容吸引,有代入感。

有时候,讲述的过程中,还可以问一问孩子,他觉得故事的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展。这样的方法会刺激孩子的想象力,父母也能借机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一些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等,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总之,编出一个精彩的故事,不是为了编而编,而是要借故事与孩子进行深度交流。这个过程中,不仅孩子从故事中获得了极大的滋养,最关键的是,“故事沟通”替代了“说教、批评、指责”等沟通方式,避免了诸多无效的、甚至有害的教育方法。从这个角度说来,故事,可算是种极佳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